中國和印度,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發展中國家,且都有超過10億體量的人口,有許多相似的環境和發展問題。按理來說,中印兩國應該成為關係友好的當代大國外交典範。
但英屬印度時期炮製的所謂「麥克馬洪線」直接讓中印關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印度中獨立後宣布繼承所謂的麥克馬洪線,並為此和中國在喜馬拉雅山沿線發生了一系列衝突,甚至還打了一場1962年戰爭。
時至今日,中印之間依然圍繞邊界地區頻頻發生衝突。自2013年以來,中印之間已經發生了2013年的天南河谷,2017年的洞朗,2020年的加勒萬河谷等地發生了一系列摩擦,還出現了流血傷亡。
目前,中印兩國之間實際上都無法完全按照所主張的邊界線進行管轄,而是沿著一條實控線進行對峙。
那麼,以目前的實控線情況來看,中印兩國的邊界對峙,究竟是誰更佔上風呢?
1,目前的實控狀態
需要注意的是,中印邊界的實控線距離有3440公里長,它是沿著邊界的山嶺,河谷分布的。而這條邊界又被印控克什米爾,尼泊爾等國中間隔斷,因此,總體上中印邊界實控線可以分為西段,中段,東段三個部分。無論是中國還是印度,在這裡的軍事力量,也是分成了這三個部分各自部署。
先來看看西段。
中印邊界西段主要是由中方的阿克塞欽,喇嘛昆崙山走廊和印控克什米爾地區之間存在爭議。印度聲稱對阿克賽欽和喇嘛崑崙山脈的大部分擁有所謂主權,將其看做克什米爾的一部分。
目前,這兩個爭議地帶大部分都在中國實控線範圍內,印度根本吃不到任何便宜。中國將其劃給新疆和田地區和西藏阿里地區管轄。
此外,西段的巴里加斯地區被印度控制了其西南部一角約450平方公里的土地,其餘145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在中方實控線一側。中方不僅擁有大部分土地,而且山間的隘口,河流上游也完全控制在手中。
楚木惹和斯諾烏山兩塊土地也在爭端之中,和中印邊界的不少山區地帶一樣,這裡一到冬季就大雪封山五法久住,印方一度在此修建營地,但後來在中方要求下拆除,目前這裡實際上屬於兩邊都無法長期控制的地帶。
總的來說,中國在西段邊界更佔優勢。且西段的印度軍隊投送能力也要弱很多。
在邊界中段,雙方主要在巨哇-曲惹地區,什布奇山口,札達縣托林鎮和達巴鄉一帶存在爭議。印度幾乎控制了中段爭議地區的大部,並在此部署了一萬多名士兵,中段地區顯然是印度更佔優勢。當然,中段地區的爭議土地面積本身不大,戰略價值也相對東,西兩段要低一個檔次。
東段是中印之間邊界爭端的最主要地段,它的最西端在錯那縣的克節朗河一帶,最東端則在察隅縣的瓦弄地區。中國習慣上把這裡稱為藏南地區,印度在這裡不僅佔據了所謂麥克馬洪線以南的大片土地,還越過麥克馬洪線,侵佔了線北930平方公里的土地,其實際控制的土地面積在6.2萬平方公里左右。
不同於完全為山地的西段和中段,東段地區的南部擁有平原,還有熱帶季風氣候,適合農業發展,可以滿足大規模定居,駐紮的需求。印度基本上控制了東段最有經濟價值的平原地區和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的大量山谷和道路,並在其中一些地帶和中國形成了雙重控制,犬牙交錯的局面。
所幸的是,北側和麥克馬洪線一帶的不少制高點還在中國的控制中。只要控制住這些制高點,並防範印度利用季節交替的時機搶佔高地,解放軍就完全可以遏制住印度向北行進的步伐。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兩國整體的軍事實力也是在地理因素之外判斷強弱的重要條件。
中國的劣勢在於,邊界前線屬於中國西南地區的邊陲地帶,遠離人口眾多,經濟發達的稠密地帶。因此中國向這裡輸送物資補給,駐紮人員的成本,要比核心板塊離邊界更近,交通便利的印度更高。
但也正因為這個地緣條件,中國可以很輕易的對印度的核心地帶形成戰略威懾。畢竟,青藏高原離印度北部太近了,解放軍僅用戰術型的巡航導彈,短程彈道導彈和輕型戰鬥機投射的滑翔彈就可以對新德里,阿格拉等地構成威脅。而印度要想攻擊中國的核心板塊,則必須動用戰略性武器,這是嚴重的不對等影響。
論硬實力,目前印度雖然在邊界前線擁有一支20多萬人的「山地打擊部隊」,但卻存在諸如直升機數量少,性能不足,部隊通訊能力差,結構較為臃腫,缺乏山地作戰的輕型坦克,自行火炮,以及火炮打擊精度差等一系列問題。
比如,印度陸,空部隊只有640多架直升機,而解放軍陸航部隊有超過1500架直升機。而直升機在現代山地作戰中是最不可或缺的裝備之一,是山地戰場上支援,運輸速度最快的工具,還有很強的偵察和低空突擊能力,缺少直升機的部隊根本不可能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地戰鬥中佔優。
又比如,印度目前的大多數火炮都還是缺乏精確打擊能力的牽引式火炮,具備精緻打擊能力的輪式自行火炮只有180多門,「丹努什」卡車炮數量只有114門。而解放軍的PCL-181,PLZ-05自行榴彈炮不僅數量比印度更多,打擊精度和炮彈射程也要更好。
解放軍還可以在空中憑藉擁有殲-20隱身戰機的優勢對沒有五代機的印度形成空中優勢。
而且,解放軍西部戰區也有不少於20萬人的野戰部隊可以動用。
所以,總體上來看,印度還真沒有什麼能力在邊界地區對中國形成優勢。
2,中印關係的未來
從當下中印兩國的外交現狀來看,阻礙中印關係發展的最主要因素就是邊界問題,如果邊界問題能夠徹底解決,中印之間也就沒有太大的矛盾了。
印度本身也是第三世界國家,印度和中國一樣都有維護第三世界利益,反對西方霸權的共同利益。雙方在碳排放,自由貿易等政治,經濟領域的合作空間其實非常巨大。
所幸的是,中印兩國目前也確實在想辦法解決邊界問題,想辦法遏制衝突。
中印兩國之間已經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高層戰略互信機制。新德里和北京完全可以對前線發生的緊急情況做出及時判斷,以免擦槍走火,讓前線對峙變成更大規模的戰爭。
在邊界前沿,雙方也有建立軍長級對話的機制。
2024年10月,中印之間還達成了在邊界地區巡邏的協議,這一協議得到了兩國政府承認。它的出現意味著以往許多由巡邏,搶佔山頭,營地引發的摩擦頻率有望大大降低。
而這一系列的舉動都在透露一個信息,那就是中印兩國都不希望再發生大規模的流血衝突,都不希望邊界再出大事。
對於中國來說,眼下主要的軍事資源需要用在東部沿海,台海和南海方向才是重中之重。如果西部地區燃起戰事,顯然不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即便打贏了印度,中國也從中得不到太大的好處。
對於印度來說,他們也沒有期待再來一場中印之戰的利益需求。印度的國防工業底子不好,軍事上也沒有十足的打勝仗把握。而且,印度的外部環境也沒有什麼優勢。
印度需要在西面應對傳統對手巴基斯坦,因此在這裡也需要部署大量的軍隊。一旦和中國發生戰爭,印度就有面臨巴基斯坦的更大風險,而其控制的克什米爾地區也會首當其衝。
不僅如此,處于軍力較為弱勢一方的印度,想要獲得理想結果,就必須速戰速決,利用每年3月至10月短暫的溫暖期獲勝,過了這個檔口,喜馬拉雅山脈的大部分山口,高地都是無法行動的大雪氣象。
更何況印度經濟上也沒有富裕到能和另一個大國打持久戰的地步。2024年,印度的軍費開支占GDP總量的2.4%,而中國的軍費開支佔GDP比重僅有1.7%左右。沒有健全軍工產業,許多重武器需要海外採購的印度,顯然拼持久度也拼不過中國。
高昂的軍費還會影響到印度政府的其它財政開支,這對於急切希望發展經濟的印度來說,打仗顯然是不合算的。
更別說,印度從冷戰至今都不是西方世界的一員,更不是美國等西方國家的軍事同盟,印度很難在國際社會上獲得足夠的支持。
綜上所述,中國在中印邊界的實控地域中其實略佔上風,中印關係雖然還有不少阻礙,但雙方都不想發生衝突,未來雙方的外交關係還是有希望的。
參考資料:
1,2024.10.23-澎湃新聞-外交部:中印雙方已就邊境問題達成解決方案
2,2008.11.28-新浪軍事-圖文:中印邊界問題示意圖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