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展示「榛樹」導彈殘骸,俄媒:這咋看著像烏軍武器碎片?

2024年11月26日14:44:05 軍事 1154

在遭到俄軍新型「榛樹」中程導彈首次打擊後,烏克蘭於近日邀請了多位西方媒體記者參觀導彈殘骸,並公布了相關照片,但相當有意思的是,這些照片卻引發了俄羅斯媒體質疑。

24日路透社美聯社等西方媒體受烏克蘭方面邀請,首次看到了幾天前襲擊烏克蘭第聶伯羅地區的俄軍「榛樹」導彈殘骸。

烏克蘭展示「榛樹」導彈殘骸,俄媒:這咋看著像烏軍武器碎片? - 天天要聞

烏克蘭展示的導彈殘骸

按照這些西方記者所說,導彈殘骸被存放在一個特殊機庫內,他們被要求不得透露確切位置,拍攝的照片也必須經過烏安全部門審查才能發布。

至於烏克蘭方面,號稱目前正在仔細研究這些導彈殘骸,以期望從中了解俄羅斯軍事供應鏈和導彈生產信息,並尋找到應對之策。

但即便如此,有俄媒仍從這些經過審查的照片和報道中看出了端倪,比如俄「軍事評論」網認為,烏克蘭展示的這些殘骸不一定完全來自於「榛樹」導彈。

引起俄媒質疑的是一塊被燒成黑色的碎片,烏方人員將其稱為導彈火箭發動機的「渦輪泵」結構。但俄「軍事評論」網認為,僅就碎片現有的結構來說,這塊黑色殘骸看起來更像是烏克蘭自己生產的火箭發動機(RD-843),而該發動機的生產廠家正好是被導彈擊中的南方機械製造廠。

此外,根據西方媒體發布的照片,俄媒還對部分殘骸上「完好無損的聚合物組織」提出質疑,認為烏克蘭很可能是把南方機械製造廠被炸毀的武器碎片當成了「榛樹」導彈殘骸,一同拿出來展示。

烏克蘭展示「榛樹」導彈殘骸,俄媒:這咋看著像烏軍武器碎片? - 天天要聞

俄媒懷疑烏克蘭可能沒分清楚碎片

這裡需要簡單介紹一下這家被俄軍導彈打擊的「南方機械製造廠」。該機構名為「工廠」,實為「導彈設計局」,在冷戰時期是蘇聯最重要的導彈設計和生產廠家之一,曾參與研發了蘇聯首款可搭載核彈頭的「勝利」彈道導彈。哪怕在蘇聯解體俄烏衝突後,該廠依然是烏克蘭重要的導彈生產設施。

所以,如果我們結合之前烏克蘭發布的導彈襲擊視頻,以及開源情報披露的損失情況,或許可以推測「榛樹」導彈來襲時之所以沒有引發劇烈的爆炸,有很大可能性是因為導彈配備了鑽地彈戰鬥部,專門用於打擊南方機械製造廠的地下生產設施。

烏克蘭展示「榛樹」導彈殘骸,俄媒:這咋看著像烏軍武器碎片? - 天天要聞

還有更離譜的,直接懷疑烏克蘭拿一堆廢材拼出導彈殘骸

按照烏克蘭方面的說法,「榛樹」導彈在飛向第聶伯羅過程中的最高速度達到了每小時1.3萬公里,基本與先前普京披露的10馬赫速度吻合。

但相比於烏克蘭對「榛樹」導彈的憂心忡忡,西方國家仍相當自信「樂觀」,比如持「反俄」立場的獨立媒體「內幕」網站,在沒有給出任何分析的情況下,就宣稱普京的警告和導彈襲擊是「莫斯科的虛張聲勢」,它認為「榛樹」導彈成本昂貴,數量恐怕「不像普京宣傳得那麼多」,而且導彈精確度也相當低。

烏克蘭展示「榛樹」導彈殘骸,俄媒:這咋看著像烏軍武器碎片? - 天天要聞

反正西方媒體拍的挺認真

不得不說,這家西方媒體的「樂觀」態度,很難不讓人想起之前烏軍使用美製導彈襲擊俄領土後,美國福布斯》網站那番「美國沒有捲入衝突」、「俄羅斯不敢猛烈報復」的自我催眠。

但結果發生了什麼,現在大家也都知道了:俄軍展示的「榛樹」導彈被普京稱為「高超音速中程導彈」,這意味著曾經懸掛在歐洲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又回來了——美國隔著兩大洋倒是不擔心俄羅斯中程導彈報復,但歐洲呢?

#俄稱榛樹導彈可對歐洲造成嚴重破壞#

軍事分類資訊推薦

中央決定:孫梅君任海關總署黨委書記 - 天天要聞

中央決定:孫梅君任海關總署黨委書記

據海關總署網站消息,1月21日上午,中央組織部有關負責同志出席海關總署領導幹部會議,宣布中央決定:孫梅君同志任海關總署黨委書記。 截圖來源:海關總署網站 孫梅君此前擔任河南省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她是第二十屆中央候補委員。 孫梅君資料圖。圖源:國新網 公開簡歷顯示,孫梅君出生於1965年7月,四川開江人,研究生...
「黑飛」無人機怎樣管?省人大代表這樣建議 - 天天要聞

「黑飛」無人機怎樣管?省人大代表這樣建議

朱麗娜無人機配送快遞、植保無人機下田「幹活」、無人機應急救援……如今,無人機作為低空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斷向各產業、各領域廣泛傳播、滲透和拓展,日益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但未經官方許可或未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的無人機飛行活動可能會對航空安全、公
每次上任,特朗普為何都要退出《巴黎協定》 - 天天要聞

每次上任,特朗普為何都要退出《巴黎協定》

中新網1月21日電(記者 張乃月)《紐約時報》最新消息稱,美國總統特朗普當地時間1月20日簽署行政令,宣布美國將退出應對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 最近一段時間,氣候變化不斷為人類敲響警鐘。 2025年伊始,加州山火給美國帶來重大損失;不久前,世界氣象組織 (WMO) 發布報告,確認2024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 當下,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