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為有了那段過於屈辱的歲月,
「發展」和「強大」兩個詞
便成為了我國堅定不移的目標。
美國海軍前第七艦隊司令曾經警告稱,解放軍很有可能會在2027年以武力收復台島。
目前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對於解放軍收復台島的能力都沒有任何懷疑。
解放軍之所以目前還沒對台島採取行動,是考慮到了目前複雜的國際環境,還有自身發展的需要。
也就是說,要不要收復台島,從戰術上來說已經完全沒問題,只是在考慮戰略問題:如何用最小的代價統一。
今年6月,美國2艘航母在南海碰了一鼻子灰,不但不敢靠近仁愛礁為菲律賓撐腰,反而在看到了3艘055驅逐艦後,灰溜溜地逃之夭夭。
還有前幾天試射的東風洲際導彈,更是讓美國為之震驚。縱使美國11艘航母齊聚南海又能怎麼樣?一枚東風41隨時就能打到華盛頓。
可以說,現在的中國,早就讓美國為之忌憚。但是很多人不知道,我們為了這一天,付出了多少心血,承受了多大壓力,經歷了多少屈辱。
1995年到1996年,李登輝訪問美國,就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甚至造成了台海危機。
當時中美實力差距懸殊,但解放軍將國家大義置於個人生死之上,紛紛寫好遺書,奔赴台海以全報國之志。
那麼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
在1988年蔣經國去世之後,李登輝執掌了台島。
李登輝掌權後,他無視兩岸同胞之間深厚的血脈相連的事實,開始謀求台灣的獨立,公然挑戰「一個中國」主張。
他認為台灣是無主之地,國民黨是外來勢力,並且公開表達了對日本的崇拜和對大陸的敵視。
隨後,台灣的媒體也開始大肆批判大陸,將兩岸的關係推向更加危險的境地。
這時李登輝不僅不收斂,反而做出了一個令人氣憤的舉動:訪問美國。
而美國在反覆權衡之後,終於同意了李登輝這個極端的請求,將中美關係置於極端危險的境地。
李登輝的訪美事件,徹底惡化了中美關係,也直接導致了解放軍的台海軍演。
為了給美國還有「台毒勢力」一點顏色瞧瞧,解放軍實施了一連串強有力的反制措施。
全體解放軍立馬進入了戰備狀態,東南沿海的一線部隊,立即展開了戰前訓練。
不僅在海峽試射了6枚東風-15短程導彈,還出動了200艘艦艇、850架次各式戰機,以此震懾「台獨」勢力。
那時候,軍委領導都講了,要求部隊「隨時準備好進行對台軍事鬥爭」。
部隊里隨處都能看到「我們一定要解放台灣」這樣的標語。
眼看著台島附近水域有好多導彈掉落,「台毒勢力」再也坐不住了,島內亂成一團,甚至出現民眾搶著換美元往外逃的情況。
這時候美國在幹什麼呢?
美國直接派出了「尼米茲」號航母戰鬥群,進入到了台灣海域,跟獨立號航母戰鬥群匯合,把台海對抗推到了頂點。
為了打擊「台毒勢力」的囂張氣焰,1996年3月,大陸再次在台灣海峽舉行軍演。
幾十萬人解放軍集結在東南沿海,幾乎集中了全部海空軍力量,就連戰略導彈部隊都已經進入了戰備狀態。
而美國則是變本加厲,將航母艦隊開進了台灣海峽,擺明了要和中國「對著干」,於是震驚世界的台海危機正式爆發了。
1996年的台海危機,在表面上看來就像是中國大陸的一場軍事演習,但事實上它卻更像是一場失敗了的解放台灣戰役。
當時的實際情況是:美國出動了兩個航母戰鬥群,其中包括了八艘配套艦艇和一艘兩棲突擊艦,上百架戰鬥機和預警機。解放軍那時候的軍事力量對上美軍,可以說是螳臂擋車。
如果當時中美開戰,美國航母艦隊可以「零損傷」擊沉所有的中國艦艇,徹底消滅中國海軍!
因為當時中美兩軍的實力相差實在太懸殊了。解放軍把大炮搬到甲板上,哪怕打不中,也要在氣勢上威脅美國航母。
當時執行這些任務的解放軍將士,槍全部上膛,在出海前都是寫好遺書的,做好了「回不來」的準備。
因為我們的解放軍戰士,哪怕犧牲,也要告訴美國人,中國維護領土完整的決心不可撼動!
當時對於台海危機的罪魁禍首,插手我國領土主權的美國,我們也無計可施。為什麼?就是打不過。
96年的台海危機,讓中國人喪失尊嚴,然而面對敵人強大的軍事力量,我們卻又只能選擇隱忍。
在那段難熬的歲月里,我們再一次深深地體會到了什麼叫「落後就要挨打」。
抗議,譴責;抗議,譴責。弱國無外交,落後要挨打,深深地烙印在了每一個中國人民的心裡。
正是因為有了那段過於屈辱的歲月,「發展」和「強大」兩個詞便成為了我國堅定不移的目標。
如今中國的海軍實力已經被譽為了亞洲第一,我國目前正在服役的海軍兵力超過二十萬人,用於作戰的艦船超過300艘,用于海防的戰鬥機超過六百架。
直到現在我們出動3艘055大驅,就能攆著2艘美國航母跑,這種局面實在來得太不容易。
美國的航母別說靠近台灣海峽,如今第二島鏈也快沒了他們的立身之地。在距離中國海岸線4000公里的範圍內,美國航母艦隊都是不安全的,因為我們的「東風快遞,使命必達」。
我國軍事力量的飛速發展,讓我國現在能夠在一次又一次國家主權受到侵犯時予以有力地回擊,以前頻繁受到屈辱的時光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正是教員所提倡的「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以及「改革開放」政策為中國的經濟和科技帶來的迅猛發展,還有在錯綜複雜的環境里堅持不懈的「戰略堅持」,才有了我們如今這繁華的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