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美國政府缺乏公平和誠意的態度相比,
中方暫停軍控談判和防擴散磋商,
已經是非常克制了。
7月17日,在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外交部發言人林劍表示,由於一段時間以來,美方持續推進對台軍售,無視並損害中方的核心利益,也破壞了兩國繼續進行軍控磋商的政治基礎和氣氛,因此決定暫停與美國的新一輪軍控與防擴散磋商。
2023年11月,中美曾在華盛頓舉行軍控與防擴散磋商。
磋商議題涉及《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五核國合作、核安全、防擴散與出口控制、生化履約等。中方強調,雙方應秉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切實尊重彼此主權、安全與發展利益。
本來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因為關於軍控的談判一向被視為是外交方面難度最大的談判。
不僅因為軍備本身的意義,更是因為猜疑鏈會讓所有參與方都很難建立對其他國家的信任,尤其是處於敵對狀態的大國強國而言。
中美兩國同意軍控磋商,是少有的為數不多的相互信任。
這意味著兩國都同意,人類不應該在毀滅自己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那為什麼中國和美國只搞了一輪磋商之後就不再繼續了呢?
這裡面有兩個原因。
一是美國在對待中國的問題上似乎並沒有展現出應有的尊重。
所謂的軍控與防擴散磋商的討論,更像是美國企圖誤導中國的一種手段。
美國期望中國在軍事透明度上對其完全開放,更希望中國按照美國的標準進行軍事控制。
中國之所以願意與美國進行這樣的對話,是希望通過雙方的溝通和交流,達到一種相互理解和信任的狀態,並且雙方都能夠展示出誠意,提出一些可以互相接受的條件。
但是,美國的真實意圖並不是與中國進行平等的交換,而是希望中國單方面做出讓步。
中國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自然也就失去了繼續磋商的興趣。
二是美方無視中方堅決反對和反覆交涉,持續對台軍售,採取一系列嚴重損害中方核心利益、破壞雙方互信的消極舉動,嚴重破壞雙方繼續進行軍控磋商的政治氣氛。
換句話說就是,最近美國在涉台問題上做得太過火了,還一再無視中方的抗議,所以暫停去年11月開始的中美軍控與防擴散磋商以示不滿。
磋商的目的當然是為了增進互信、積累共識。
但美方在關乎中方核心利益問題上,屢屢越界踩線,對島內「台獨」勢力頻頻發出錯誤信號,對台軍售從未停止。
磋商要有基礎,相互尊重是基礎中的基礎,連這一點都做不到,美方有什麼資格提議新一輪磋商?
美方從未致力於消除危機,反而加碼製造危機。
在別人院子里煽風點火,卻要求主人冷靜、剋制,一旦我們拒絕和談,就說我們破壞共識,這不是強盜邏輯嗎?
假如有一天,我們對阿拉斯加出售軍火,不知道美國會作何感想。
依然秉持著冷戰時霸權思維的美國政府,其真實想法當然是要中國臣服於美國,一切以美國利益優先。只是目前,美國手中可打的牌已經不多了,為了遏制中國的發展,只好打出台灣這張牌。
不停對台軍售,從美國國家利益角度來看,自然是希望台灣省在武裝起來之後,不但可以牽制大陸,還能在必要的時候替美國犧牲,順帶還能榨取台灣的油水。
更值得關注的是,幾天前遭遇刺殺的特朗普,在還沒有成為總統的時候,就以總統的身份自居,對台灣問題指手畫腳。
他說,台灣地區應該向美國「支付」一些防務費用,這就和「買保險」差不多。這種說法更像是在收取「保護費」。
幾句話就暴露了美國的真實意圖,就是撈錢。
儘管特朗普重返白宮的呼聲很高,但他畢竟還不是總統,現在就對政治問題發表意見,說明他對總統寶座勢在必得。
如果他真的「二進宮」,美國必然會進一步深化對台軍售,加劇兩岸的軍事對抗。
更令人擔憂的是,對於特朗普這種公開索取保護費的言論,台灣當局也表現出樂於接受的態度。
在特朗普的言論曝光後,台灣行政部門負責人卓榮泰回應稱,「台方願意提高防務預算」。
翻譯一下就是「特大統領讓我們買,我們就買,錢不是問題。」
真是改不了「狗腿子」的本色。
美國無非就是想把灣灣吃干抹凈,來緩解美國的經濟困境,可是台灣仍然執迷不悟。
無論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無論是拜登還是特朗普,美國的對台政策在可預見的未來都不會有根本性的改變。
目的就是試圖通過台灣這張牌來堵截中國大陸,把台灣省變成下一個烏克蘭來拖住中國,為不斷衰落的美國霸權延緩一口氣。
然而,隨著解放軍在第一島鏈內建立的絕對軍事優勢,別說撿美國二手破爛的台軍,美軍自己都在慌忙朝第二島鏈撤退。
所以如今的對台軍售,也不過是手頭拮据的美國政府,試圖從台灣省敲出最後一個銅板。
儘管對台軍售越來越乏善可陳,但其對中國的政治影響依然不容忽視。
因此,在新一輪對台軍售公布後,中方宣布對參與此輪軍售的美國防務企業實施制裁,包括安杜里爾公司、海上戰術系統公司和環太平洋防務公司等6家美企。
與美國政府缺乏公平和誠意的態度相比,中方暫停軍控談判和防擴散磋商,已經是非常克制了。
等到解放軍的航母戰鬥群抵達美國西海岸和大西洋,等到中國與更多國家建立軍事合作關係,等到中國開始拋售美國國債時,美國再說後悔也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