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津湖戰役中,美軍陸戰1師有一支步兵連隊被人傳揚的很厲害,說他們以一個加強連的兵力,死守一個小山頭五天五夜,正面硬剛志願軍的絕對優勢兵力,陣地巋然不動,一戰誕生兩枚代表美軍最高榮譽的「榮譽勳章」,為陸戰1師主力成功逃出柳潭裡立下汗馬功勞。這支步兵連隊就是陸1師7團2營F連。
這支連隊加強了營屬重迫擊炮和重機槍,約240人,對手則是志願軍59師。此戰無疑是陸1師步兵戰鬥連隊的巔峰時刻,網上對這一場戰鬥更有一個連硬懟志願軍一個師的傳言,到底是怎麼回事兒?今天我們就簡單聊聊這場戰鬥,歡迎大家討論。
最近讀文章回復,有時真的是不厭其煩,所以有些話想先說在前頭,「志願軍參戰時,美軍快打到了鴨綠江;停戰時,戰線維持在38線附近。」 好了,這是事實,我知道了,煩請有些人就不要再留下這種莫名其妙的評論了。我對立場沒有一點興趣,碼點字是想和大家探討一下歷史事實,那些想爭奪輿論陣地的人就別來搗亂了。你要是想參與討論歷史,歡迎;要是還想沒頭沒腦的亂噴,一律拉黑,走好不送。
回到正題,先簡單介紹一下此戰的背景。戰鬥發起的11月27日夜,正是志願軍九兵團在長津湖地區向聯軍發起全面進攻的時間。
當時志願軍79師負責從北面進攻長津湖西側的柳潭裡,58師負責進攻長津湖南端的下竭隅里,59師負責切斷柳潭裡和下竭隅里之間的聯繫。
美軍陸1師當時對志願軍大部隊出現在長津湖地區已有所警覺,因此在柳潭裡——下竭隅里的公路上布置了大約兩個連的兵力,意在保持後勤補給線的暢通。其中陸7團C連位於柳潭裡以南的1419高地,而我們今天的主角美軍陸7團加強連則留在了死鷹嶺上的德洞山口——公路上的制高點。
柳潭裡和下竭隅里被門岩山-德洞山山脈分開,柳潭公路在德洞山最高峰1653高地以南約一公里處翻越山嶺,美軍稱此處為德洞山山口,當地百姓稱之為死鷹嶺,據說因為高海拔和極度嚴寒,老鷹飛躍山嶺時都會凍死,故得此名。
志願軍59師11月27日當夜派175團佔領死鷹嶺以西公路沿線各高地,177團2營佔領死鷹嶺以東西興里附近陣地,177團1營佔領公路以南死鷹嶺1519高地,177團3營佔領德洞山1563高地,但對死鷹嶺上公路北側陸7團F連陣地的攻擊失利。176團當晚從長津湖以東歸建,是59師的預備隊,部署在舊邑里江峽谷中59師師指黑水洞附近,佔領了西中里、閑上里等陣地,當晚沒有參與進攻。
因此,在志願軍向陸7團F連發起進攻的第一夜,只有177團的1營和3營參與戰鬥。
當天夜裡這兩個營具體有哪些連隊參戰已不可考,但結果比較明確——F連陣地北側一度被志願軍攻破,因為這一側防線上負責警戒的士兵睡著了,但突入的志願軍未能有效向兩翼發展,被F連組織的反擊所毀滅。
從11月27日夜起,F連一直堅守陣地,直到12月2日與陸7團1營匯合,共堅守了五天五夜。這五天五夜的戰鬥細節,我們在這裡就不聊了,美軍陸1師戰史對此戰有比較詳細的介紹。
從參戰雙方的兵力對比來說,此戰肯定不是像傳說的那樣——志願軍59師一個師所有兵力圍攻F連而未能攻克。
從志願軍的材料中可以確定,59師175團一直在死鷹嶺以西,是阻擊柳潭裡陸1師主力的第一道也是最主要的力量。177團布置在了死鷹嶺及以東,其中2營在東側的西興里附近,負責阻援,一直同下竭隅里的出發的聯軍援兵作戰。真正圍攻F連的是負責死鷹嶺1519高地和德洞山1653高地的1營和3營,對F連呈南北夾擊之勢。
另外,176團是59師的預備隊,沒有具體的作戰任務,該團主要兵力用以支援175團的戰鬥,比如它的2營和175團並肩戰鬥,全部打光。但是公開出版的材料里,也有176團連隊支援死鷹嶺1519高地上177團1營的記載。
因此,從兵力對比上來說,志願軍一方投入爭奪F連陣地的兵力至少有177團1營和3營兩個步兵營,以及176團的部分連隊。按當時志願軍普通步兵營700人的建制,人數應當在1500人左右。其實九兵團當時負責收復台灣,部隊均有所謂的灘頭營,人員高達千餘人,但59師的詳細情況不得而知,因此按普通步兵營建制人數來估計。
美軍一方為陸7團F連一個加強連,約240人,全部有名有姓,美軍有詳細的統計。資料來源《福克斯高地的最後一搏》,英文名叫《The Last Stand of Fox Company》。
志願軍雖然兵力佔優,但武器落後。
20軍入朝參戰時太過匆忙,沒有攜帶重型武器,59師此戰參與進攻的部隊主要以60迫擊炮和82迫擊炮為重武器,自動火器就是機炮連的重機槍和輕機槍。
美軍一方則武器全面領先,F連本身加強了營屬武器連的部隊,除了自帶的82迫擊炮、輕重機槍和迫擊炮外,這個連隊還受到位於下竭隅里一個炮連6門105榴彈炮的直接支援。
白天,美軍擁有制空權,下面的F連可以隨時呼叫美軍的飛機進行空中火力支援,因此志願軍無法在白天發起進攻,更無法集結。
從後勤保障上來說,F連雖被志願軍團團包圍,但他們白天可以獲得空投補給,這種補給還是不間斷地的!除了武器、糧食之外,連藥品都源源不絕。
志願軍則在後勤方面吃了大虧,當時的新中國剛剛成立,正是一窮二白的時候,要是在國內作戰,後勤還能得到保障,可這裡是寒冷偏遠的朝鮮半島,而且北朝鮮這邊還以山地和高地為主,後勤根本就運不上來,部隊經常在打仗的同時吃不上飯,防寒的衣物,以及手套、棉鞋更是奇缺。當然,作戰的彈藥還是基本有保障的。
最後說一下戰鬥的最終結果,極端嚴寒下,177團兩個營基本打光,1519高地上的1營在陸1師通過死鷹嶺之後,尚餘60餘人在陣地上,但都凍壞手腳,無法走路。
根據陸1師戰史提供的資料,F連共有118人戰鬥傷亡,其中26陣亡,3人失蹤,89人受傷,全連7名軍官中有6名負傷。其餘沒有在戰鬥中受傷的人,也幾乎全部因為極端嚴寒出現了凍傷和消化不良等問題。此外7團的哈佛醫生隨1營進入F連陣地後亦為冷槍擊中身亡。
關於志願軍一方的資料,本文主要參考了志願軍20軍的戰後總結,相關回憶資料主要來自20軍編撰的《20軍史話》一書,另外公開出版物《20軍征戰紀實》、《血地冰天》等也有相關戰鬥故事。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