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冰火兩重天!俄至少16架轟炸機起飛,烏多地發生猛烈爆炸,美歐援烏資金很可能會再次推遲或縮水
過去三天,因為東正教聖誕節和前線天氣惡劣的原因,俄軍推進步伐明顯放緩。
但是這一態勢在今天應該說被打破了。
直接原因當然是烏克蘭過去三天連續空襲克里米亞,根本原因則是:自今天開始,美國國會參議院結束休假、返回崗位:這意味著將正式拉開美國政治激烈博弈的序幕,而援烏法案則是重頭戲——如果美國和歐盟能夠迅速且順利地批准約1100億美元的對烏援助,那麼屆時前線局勢將會可能會有一個明顯的變化,戰局將更加激烈和複雜
1月4日,參考消息:白宮發言人稱美國沒有多餘援烏資金了,進一步援助需要國會批准
而在這種背景下,就在今天,也就是當地時間1月8日,據俄羅斯前線軍事頻道消息顯示,自當天凌晨起,俄羅斯空天軍至少出動了12架Tu-95ms戰略機、4架Tu-22m3戰略轟炸機以及大量無人機,對烏克蘭多地的軍用機場、軍工廠以及兵力集結點展開了猛烈空襲。️
據烏克蘭方面稱,俄軍已向烏克蘭全境發射了大幾十枚導彈,包括各類巡航導彈、匕首導彈以及伊斯坎德爾導彈多種類型。烏克蘭已經再次拉響全境防空警報。
截止目前,哈爾科夫、敖德薩和赫梅利尼茨基是打擊重點。
據悉,赫梅利尼茨基州的舊康斯坦丁的軍用機場發生了猛烈爆炸,哈爾科夫地區被至少4枚俄軍導彈擊中,基礎設施和工業設施受到損害。
扎波羅熱地區烏控區被至少5枚俄軍導彈擊中,克里沃羅格被導彈命中後燃起大火,烏控赫爾松地區內重要基礎設施和工業區被炸。日托米爾也發生劇烈爆炸。
而在烏克蘭首都基輔地區,據說有幾枚「金扎爾」導彈在飛行。
顯然,這一次,襲擊規模不會小。
至於戰損情況,目前,烏軍暫無通報
甚至,因為戰情遮擋的原因,俄烏雙言的戰報,均只能作為一個參考。
但是呢,就目前來看,烏克蘭這一次損失估計會慘重:因為互聯網再一次出現大規模爆炸現場視頻和照片,鑒於烏克蘭方面高強度的戰情管控,有理由認為,這一次空襲應當是格拉西基夫的精心籌備,俄情報系統發揮重大作用。
當然了,也不排除烏克蘭方面也會親自發布受損嚴重的現場圖片或視頻,目的就是向美西表明烏克蘭防空面臨嚴峻考驗,美國應該及時為其進行補充,否則烏克蘭將有輸掉戰爭的風險。
現場
事實上,據烏克蘭媒體報道,北約已經在緊急召開加強烏克蘭防空的會議。
但關鍵問題是,美西地主家也沒有餘糧。
當地時間1月7日,據紐約時報等多家媒體報道,美國很快將無法向烏克蘭愛國者導彈供應,因為這些系統的攔截導彈每枚成本在 200 萬至 400 萬美元之間。
一位烏克蘭少校對該報表示:「如果外國夥伴背棄我們,我們將回到戰爭開始時的狀態,當時人們根本就沒有走出自己的避難所,俄羅斯人試圖將我們的城市變成徹底的廢墟。」
與此同時,7日當天,美國主流媒體《華爾街日報》則發布了 2023 年夏季至今俄羅斯和烏克蘭的火炮發射數據。請注意,目前俄羅斯使用的炮彈數量估計是烏克蘭的5倍。
這意味著什麼?
從戰術執行層面而言,現代戰爭炮火的猛烈程度,將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部隊傷亡情況和戰爭走向。最好的例子,就是巴赫穆特戰役。
報道截圖
當時,瓦格納幾乎憑藉一己之力,不僅成功牽制了烏克蘭主力,而且硬是憑藉著炮火優勢和戰鬥素養:生生打散了烏克蘭超20多個旅,並最終於2023年5月拿下了這座被烏克蘭人視為精神堡壘的戰略重鎮!
以至於,當時有英國媒體評論:巴赫穆特戰役讓俄羅斯崛起,讓烏克蘭衰敗!
當然了,讓烏克蘭稍感寬慰的是,7日,日本外相上川洋子突然訪問基輔,並宣布:日本將向北約基金撥款3700萬美元(約50億日元)。這些資金將用於為烏克蘭購買反無人機系統。
並且,她補充說,日本還向烏克蘭提供5台移動式發電機和7台變壓器。
顯然,這雖然是一個積極信號。
便很明顯,這筆軍援對於烏克蘭而言,作用其實有限,也間接證實了俄羅斯電子干擾系統的強大,以至於不得不尋求日本的幫助。
更重要的是一切還得看美國。
換言之,如果美國決定大幅減少軍援,並推動俄烏和談,那麼以日本為代表的其他西方國家也會迅速改變立場——就像2022年11月16日,波蘭邊境導彈爆炸事件中,拜登無視澤連斯基與波蘭高度統一的口徑(是俄導彈轟炸波蘭本土並造成2人死亡)
那麼,美歐的立場到底如何?
目前來看,美歐援烏資金很可能會再次推遲或縮水
當地時間1月7日,歐盟委員會主席烏蘇拉·馮德萊恩在與比利時首相亞歷山大·德克羅舉行會議時,對外表示:歐盟委員會正在為烏克蘭制定替代援助計劃,以防歐盟國家在2月1日即將舉行的峰會期間未能批准價值500億歐元的四年期支持計劃。
與此同進,當天,美國主流媒體《政治》雜誌表示,匈牙利總理歐爾班可能在歐州理事會現任主席夏爾·米歇爾離任後(7月左右)擔任理事會的主席。
有觀點指出,儘管美西媒體似乎普遍將歐爾班宣傳成一個不合群者,但事實恐怕並非如此。歸根結底,對於像法國等老歐洲而言,他們希望能有像歐爾班這樣的國家領導人替他們說出一此他們不便說出的話。比如,加強歐洲戰略自主、推動俄烏和談。
更重要的是,這幾乎相當於明顯告訴烏克蘭——這個月,那500億歐元,別想了。
而另一邊,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則明顯受困於國內政治博弈的激烈以及中東局勢的升級。概括而言,就是:最近兩天,隨著國會兩院的返崗以及2月美國初選的臨近,以拜登為首的民主黨和以特朗普為首的共和黨,已經開展的激烈的交鋒,可謂「戰況激烈」
而在外部,美國國務布林肯則已經開啟第四次中東之行:只不過訪問重點並不是基輔和歐洲,而是以色列和中東!
截止目前,最新消息是,布林肯於6日率先抵達土耳其伊斯坦布爾,並與土耳其外長菲丹、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進行了會面
之後,還會接連訪問:希臘、約旦、沙烏地阿拉伯、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卡達、阿聯酋。
至於出訪首要議題則是:瑞典加入北約、向土耳其出售F-16戰鬥機以及巴以衝突
現場
有觀點指出,就中東局勢而言,布林肯這一次出訪,收穫註定有限,因為事態已經超出美國掌控範疇:其至多只能緩和局勢,卻無力阻止事態正在緩慢地不可避免地升級。
當天,福特號戰鬥航母群撤離地中海,就是一個明證。
因此,真正讓外界感到側目的是,布林肯如此著急上火地推動瑞典加入北約,這背後究竟隱藏什麼目的呢?
某種程度上而言,如果接下來,瑞典要是火速加入北約,那麼不排除:俄羅斯和美國可能私下達成某種交易。
因為埃爾多安與普京關係十分密切,按常理來講,瑞典加入北約的進程,主要取決土耳其的國家利益,但是適當考慮下普京的看法也是情理之中的——比如,具體加入的時間節點。
換言之,如果是在3月15日之前加入,那麼對於俄羅斯而言,可能會對其大選帶來衝擊。
而如果是6月左右,那麼,就不排除:美西已經完成備選方案,即將真正啟動推動俄烏和談的議題。——畢竟,屆時,拜登當局可以通過主流媒體宣稱美國贏得了烏克蘭戰爭,從戰略上對俄羅斯進行包圍,還讓美元大迴流,並阻斷俄歐一體化進程........也就是為即將到來的正進行造勢!而且還可以將更多精力和實力投射至其他地區……
當然,這只是合理性猜測。
但不管怎樣,如此關鍵時期,布林肯緊急訪問中東,都直接表明,今天的美國似乎正在將它的主要精力放在國內政治博弈,以及要為以色列保駕護航.....
那麼,事態果真會按照這一進程發展嗎?
目前來看,可能性並不小。
二、敏感時期,丹麥國防部突然宣布援烏F-16戰機將推遲六個月,英國媒體則爆出一則猛料:美歐許多領導人都希望儘快達成這樣一份和平協議
當地時間1月7日,據丹麥《柏林日報》援引丹麥國防部的話報道稱,丹麥向烏克蘭轉讓首批 F-16 戰鬥機的計劃將推遲約六個月。也就是說,原定在新年之前交付首批6架F-16 戰機,現在不會早於第二季度交付。
至於延誤的原因,丹麥國防部認為:烏克蘭飛行員的培訓不完整,以及缺乏必要的後勤設施的建立。
目前,烏克蘭暫無回應。
但顯然,這對於烏克蘭而言,是一個不小打擊。特別是在輿論和心理層面。
畢竟眾所周知,無數烏克蘭網友及宣傳者在烏克蘭反攻失敗後,當發現星鏈、海馬斯、豹2坦克、集束彈藥等等神器也無力改寫戰局後,就將獲勝的希望主要放在F-16戰機上。
然而,現在來看,似乎即使不考慮F-16戰機只是三代機(從技術角度來講,並不值得大肆鼓吹),現在竟然在這個冬季落地烏克蘭都顯得困難重重....
這顯然是有點傷士氣。
更重要的是,這深刻地揭示了一個重大事實:美西幾乎不可能改變「添油式」軍援模式,也幾乎不可能為烏克蘭出動正規軍——「美西出錢出裝備烏克蘭出人」戰爭模式幾乎難以改變。
換言之,兵力和彈藥正在越發成為烏克蘭的致命短板。
與此同時,當天,英媒曝出一則猛料:美歐許多領導人都希望儘快達成一份和平協議。
什麼的協議呢?
說白了,就是割讓烏克蘭領土以換取俄羅斯同意基輔加入北約資格的協議。
當地時間1月7日,據《每日電訊報》報道,該報專欄作家、英國軍事專家、前駐阿富汗英軍指揮官、英國退役上校理查德·坎普為該報撰寫的一篇重磅時評文章,表示,許多西方領導人認為,即使俄羅斯在烏克蘭衝突中取得勝利,他們國家也不會受到威脅,否則他們早就動用一切手段並向烏克蘭提供武器來 「戰勝 」俄羅斯了
文章中,坎普一針見血地指出:
「僅僅告訴西方烏克蘭人不僅為自己國家而戰,而且為整個歐洲而戰是不夠的——如果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在這場戰爭中取得成功,歐洲自身也將受到俄羅斯的威脅。這當然是事實,但沒有跡象表明美國總統或西歐領導人真的這樣認為。
如果他們真的這麼認為,他們早就會採取一切手段遏制普京,並向烏克蘭提供大量擊敗俄羅斯所需的武器。」
因此,他認為,澤連斯基現在正面臨著自2022 年 2 月以來,「對其領導能力的最大挑戰」。
甚至,他還爆料稱,前不久,他在基輔時,一些政治領導人可能正在討論 和平協議的 提議,即俄羅斯以「接受烏克蘭加入北約」來換取烏克蘭不試圖 「收 」這些領土的保證。
坎普認為,美國總統喬·拜登和許多歐洲領導人都希望 "儘快達成這樣一份和平協議"。
同時,他還樣評論——任何認真考慮和談的做法「都很大程度上註定了烏克蘭的失敗。」
1月3日,央視新聞:開戰以來,俄烏達成一次最大規模的交換俘虜
目前,烏克蘭和美歐盟均暫無回應。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前一周,也就是去年12月30日,坎普在以色列首者特拉維夫卡爾頓酒店發表演說,指出,以色列國防軍是世界上最有道德的軍隊,以色列對10月7日的報復是適當的。這不僅僅是你們的戰鬥,也是為西方文明而戰。
而這也被外界普遍認為:某種程度上,歐洲主流社會精英群體,在烏克蘭與以色列的重要程度問題上,無疑答案是以色列。
換言之,隨著巴以衝突的長期化,以色列不僅加入原本屬於烏克蘭的「美西軍援」,而且也讓烏克蘭的「美西關注」大幅下降。
烏克蘭似乎有可能會意外成為最大輸家。
更重要的是,儘管很難說烏克蘭就真的就所有希望寄託於美歐身上,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種種跡象都表明,烏克蘭一直希望能夠加入歐盟和北約:這似乎已經成為一種執念。
然而,現實是殘酷的。
甚至儘管美國總統拜登前不久曾公開表示,俄羅斯一旦贏得戰勝,一定會進攻某個北約國家。
而澤連斯基則對歐盟強硬喊話:一旦烏克蘭失敗了,歐洲國家也法倖免。
但是呢,歐洲人似乎並沒有將之放在心上
而另一邊,今天的俄羅斯人,似乎越打越自信,越打越從容了。
當地時間1月8日,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道,克里米亞議會主席弗拉基米爾∙康斯坦丁諾夫針對昨天英國《每日快報》的「美歐領導人開始考慮烏克蘭割讓領土來換取基輔加入北約資格的和平協議」說法,給出耐人尋味的重磅評論
——烏克蘭的解體是不可避免的,就像歷史上屬於俄羅斯的領土必定回歸一樣;西方和俄羅斯之間解決烏克蘭衝突的方案將取決於誰更有戰略耐心、誰展現出更強大的國家實力。
康斯坦丁諾夫這樣說道:
「也許衝突將從熱戰轉變為更熟悉的冷戰狀態,然後西方將就前烏克蘭領土分配的問題提出某種我們可以接受的妥協方案。
而烏克蘭的解體不可避免,我相信,解決衝突的計劃應該規定將歷史上屬於俄羅斯的領土歸還給俄羅斯,也就是獲得比所謂的『受控部分』大得多的領土,即前烏克蘭已經被我們的軍隊解放的那部分地區。
在這場衝突爆發之前,西方集體的完全壓倒性優勢似乎顯而易見,但近兩年的直接武裝對抗事實證明,整個西方自我吹捧的經濟已無力為所僱傭的烏克蘭武裝部隊提供彈藥,正滑向衰退。而且烏克蘭人是西方的僱傭兵和炮灰,即將耗盡。」
結語
說到底,對於烏克蘭而言,真正能夠助其抗衡俄羅斯或扭轉戰局,關鍵還得美國。
但對於美國而言,幫助烏克蘭削弱俄羅斯自然是符合美國的根本利益。但幫助烏克蘭贏得戰爭卻並不一定是:這是十分關鍵且微妙的區別。
而隨著1月9日美國眾議院也結束休假並返回崗位後,拜登的援烏法案將成為火熱話題,美國也將因此陷入更加劇烈的撕裂。而伴隨著俄羅斯加強對烏克蘭的進攻,中東局勢也將風起雲湧——烏克蘭前景可能不容樂觀,因為,巴以衝突至少還會持續幾個月,美國分身乏束和進一步減少援助並不令人意外。甚至隨著時間推移,美歐還可能更為直接地向烏克蘭施壓,迫使其重返談判桌——就像2023年3月,烏外長庫列巴說得那樣,一旦烏克蘭反攻失敗,西方就會逼迫烏克蘭簽署3.0版本的明斯克協議.........
總之,2024,這一整年,烏克蘭都可能要處於總體被動局面:至多只能頻頻發起襲城戰,也就是空襲克里米亞和炮擊別爾哥羅德,並通過輿論戰等方式,設法最大程度維持烏克蘭軍心民心。但是,人力短缺和彈藥短缺卻難以解決。美國立場微妙也非烏克蘭所能左右。
期待早日結束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