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幾個小時前,他在一次採訪里大言不慚地說:「伊朗代表團主動要求去白宮談判。」同時西方不少媒體也跟風爆料,說什麼伊朗的幾架政府專機已經飛去了阿曼,暗示伊朗人雖然不進白宮,但可能在阿曼和美方私下接觸。
讓人沒想到的是這些全是障眼法,來自聯合國的最新消息:伊朗駐聯合國代表直接打臉特朗普,伊方代表表示「我們絕不會低聲下氣地去求見白宮!」他還把特朗普的言論形容成「令人作嘔的謊言」。
6月18日清晨,特朗普在X上再次火上澆油:「伊朗必須無條件投降,否則我們會毫不手軟,哈爾梅內伊隨時可能被我除掉。」轉發量瞬間暴增,用戶評論一片沸騰。
而幾乎在同一時間,德黑蘭傳出更為強硬的信號。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發表電視講話,罕見地用近乎冷酷的語氣回應所謂「投降要求」:「伊朗民族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屈服,不會接受任何外來強加的條件。」
這番話背後藏著的,是一整套戰略部署的轉動齒輪。在2020年伊朗高級將領蘇萊曼尼遭美軍暗殺之後,伊朗雖進行導彈回擊。
但當時的襲擊在事前悄然告知伊拉克當局,從而使美軍及時轉移,幾乎零傷亡。然而如今,伊朗方面已明確表示:這次不會再給美國提前通知的機會。而這句「不會再通知」背後,伊朗軍方已用行動說明了自己的底線。
6月19日凌晨,伊朗革命衛隊通過Telegram發布簡短聲明,確認代號為「沙希德復仇」的軍事行動中,一枚名為「泥石」的地對地導彈被成功部署並命中以色列境內軍事設施。
這是導彈首次進入實戰狀態,更是對外釋放出一個明確信號:伊朗已經完全掌握中程導彈的關鍵技術瓶頸,具備2000公里以上的打擊能力。
該導彈具備固體燃料推進技術和複雜再入軌跡修正能力,精度據稱達到了國際先進水準。西方情報此前尚且認為這款導彈還處在實驗室設計階段,而今卻直接從理論躍入實戰。
而此射程足以覆蓋美軍在中東幾乎所有的基地,卡達烏代德空軍基地,直線距離約400公里;巴林第五艦隊司令部,約350公里;塞普勒斯英軍阿克羅蒂里監聽站,1820公里;連希臘克里特島蘇達灣的美軍前哨,也無法倖免。
就在「泥石」導彈發射圖像被全球軍事社區瘋傳的第二天,衛星圖像顯示,美軍位於巴林的「拉森」號伯克級驅逐艦正在駛離港口。
與此同時卡達烏代德空軍基地的12架F-22戰機和8架B-1B戰略轟炸機被緊急轉場至希臘克里特島蘇達基地,那裡擁有可承受中程導彈攻擊的加固掩體。
美軍並未停止,反而加速調動。來自海軍情報的消息證實,尼米茲號、福特號和卡爾·文森號三大航母戰鬥群已陸續進入波斯灣周邊區域,形同鋼鐵洪流,嚴陣以待。
而在白宮內部,情報官員和國防幕僚之間,關於是否授權打擊伊朗的爭論也在升級。
據悉一份涵蓋至少六套打擊方案的作戰預案已提交至特朗普辦公室,但直到截稿前,最終指令依舊沒有簽發。
在緊張氛圍的背後,真實的焦點並不只是輿論戰爭,而是伊朗最核心的核資產:福爾多核設施。
這座位於地下90米深處的高防護級別核設施,是伊朗核計劃的心臟。2023年國際原子能機構曾在那裡檢測到丰度高達83.7%的鈾顆粒,距離製造核彈的90%臨界值,只差一個技術門檻。
據《以色列時報》披露,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已向華盛頓正式申請:希望美方提供 GBU-57 巨型鑽地彈,用於打擊位於伊朗福爾多山下的地下核設施。
以色列方面警告:「只要福爾多一日未毀,伊朗的核威脅就一日未解。」內塔尼亞胡甚至私下表示,如果美方不提供,他將「另尋其他方式達成目的」。
美國情報界對此保持謹慎。據《政客》網站援引知情人士透露,特朗普已經批准相關作戰計劃草案,但尚未正式簽字。國內反戰情緒高漲,加上中東盟友搖擺不定,這一決定遲遲難下。
內部民調顯示,超六成美國人反對在中東發動新一輪軍事干預,特別是在大選年,民主與共和兩黨都對選情異常敏感。多個關鍵州,反戰集會已多次舉行。
而特朗普雖然在表面上堅決展示「控制局勢」的強勢姿態,但他深知:一旦命令打擊伊朗核設施,卻無法阻止報復性打擊導致美國本土受創,那將成為毀滅性的政治代價。
與此同時中東格局悄然重塑。沙特王儲穆罕默德原定6月20日訪美,卻突然推遲行程,轉而派遣外交大臣前往北京。據悉他將在「一帶一路」框架下尋求中方斡旋方案。
阿聯酋則宣布重啟與伊朗的海上安全對話,兩國代表已於馬斯喀特舉行閉門會談。歐洲國家更是如臨大敵。瑞士外交部牽頭在日內瓦組織臨時會晤,試圖召集伊朗、美、以三方展開「技術底線」對話,內容包括核設施安全與人道走廊設立。
據半島電視台統計,截止6月19日,伊朗方面已有超過600人死傷,多集中在西南軍工區與核科研機構周邊;以色列南部有20餘人傷亡,包括一家遭火箭彈擊中的醫院。
美國大使館方面也確認,多個中東使領館進入「最低值守」狀態,並加快美籍人員疏散計劃。
回到最初那條「白宮謊言」,它像是把聚光燈照進了一條深溝,溝這邊是高調喊話、話筒轟鳴;溝那邊則是導彈、鐵甲與撤僑的沉重現實。伊朗用兩千公里火光告訴世人:談判桌上的空椅子絕不是軟弱,而是另一種火力延伸。
而華盛頓如今面對的不是「要不要打」,而是「打了以後怎麼收」。導彈時代的對手不再需要跨越大洋,只要按下按鈕就夠。美國可以把三艘航母擺成鋼鐵屏風,卻擋不住一支再入機動彈頭;可以撤走公民和艦隊,卻無法撤走在中東鋪了半個世紀的利益網。
「我能掌控一切。」那句熟悉的豪言此刻回蕩在新聞滾動條里,卻像彈簧門被猛地關上,巨響過後只剩空蕩回聲。下一步棋輪到誰落子,全世界都屏住了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