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經歷11月短暫的反彈後,又陷入了磨底割肉的階段。
原因是在11月市場反彈時,公募最重倉的新能源板塊,或是消費板塊,還在經歷著割肉挪倉,等這些機構的止損盤拋完後,大盤股才有機會扭轉局勢。說起來看似輕鬆,但公募拋出的止損盤,都是基民們虧損20-30%的帶血籌碼,甚至虧損達到40-50%腰斬的程度。
接下來幾個月,是最多三年期基金解禁的時間段。
這也算是大起大落的一批基民們,2020年買入,2020年到2021年都是公募基金抱團的大好行情,公募基金這兩年都是賺錢的,吸引了最多基民們入場的兩年,也就誕生出各種50倍-100倍PE的公募重倉股,收益率跑到50%,甚至收益率翻倍的基金也不少。
對於買了三年期的基民們來說,無法買賣,這是眼饞的時刻,或許大家也抱著下一年會更好的期待。但步入2022年後,公募基金抱團的重倉股都迎來大幅下跌,這些三年封閉期的基民們看著凈值從40%收益率再到現在虧損40%,持有了三年,迎來的卻是大幅虧損。
而這些基金也很尷尬,在2021年市場最好的時候,收益率只有40%,與同期滬深300的收益率一樣,收益率跑輸市場整體基金67%的收益率,漲的時候跑不贏。現在市場弱了,這類型的基金又跑輸給市場,近一年跌去31%,跌幅遠超滬深300的14%。

值得注意的是,統計主打「三年持有期」的基金來看,在2020年發行了共有39個。驚人的是,這39隻基金里,37隻的近三年收益率都是虧損的,唯有2隻不虧損,收益率也只1%左右。
這批主打「三年持有期」的基金,幾乎是全軍覆沒的狀態,而最大虧損來到38%,有21隻基金的虧損都達到20%以上。
我們來看,虧損最大的基金都做了什麼決策。

跌幅榜第一的是南方瑞盛,近三年跌去38%,最高時規模近20億,現在只剩8億元。

這家基金收益率在2021年Q1跑到最高,隨後開始一路下跌。
在2021年Q1時,前十大持倉為分眾傳媒、貴州茅台、騰訊、美團、長春高新、牧原股份、邁瑞醫療、歐派家居、萬華化學、京滬高鐵。

買的都是大盤股,邏輯也符合2021年Q1公募抱團大盤股的行情。但自2021年下半年開始,一路跌至2022年4月,在這段時間裡,基金的風格又轉成偏醫藥,重倉股里多了葯明生物、邁瑞醫療、葯明康德、愛爾眼科。

而這位經理做了個最錯誤的決定,這也是當時很多公募基金做錯的決定。
選擇在2021年下半年抱團醫藥股,恰好買在醫藥股的最高點。當時,公募抱團行情從消費+醫藥,轉為抱團新能源+光伏。隨後,醫藥和消費都開始了兩年多的下跌。
例如,第一大重倉股的葯明生物,從2021年Q3到2022年Q1,最多跌去70%。這期間的邁瑞醫療也跌去40%。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1年Q4時,這位經理割肉賣出了葯明生物、葯明康德、大減倉邁瑞醫療。轉頭加倉新能源的寧德時代,華潤電力,龍源電力,三峽能源,以及北方華創。
結果是,這邊剛割完醫藥的肉,虧損可能在40%左右,轉頭就繼續追高加倉新能源。而2021年12月至2022年5月,寧德時代跌超40%。

左右挨打一次還沒完,在2022年中時,該基金割肉賣出大虧損的新能源,轉頭做多茅台、葯明生物、騰訊、山西汾酒、邁瑞醫療,重新做多消費股+醫藥股。
而2022Q3至今,該基金凈值再跌去25%。在這段時間裡,該基金經理不再大調倉,可能是被前兩次大調倉挨打搞怕了。截止23Q3,該基金的持倉為茅台、寧德時代、京滬高鐵、美團、邁瑞醫療、理想汽車等。


這位基金經理的操作,與其他30多隻三年期封閉式基金的操作幾乎一致,甚至大部分做抱團行情的公募經理都是這樣的操作。
一直在追高被套,割肉調倉再追高,再被套割肉的過程中循環。
導致這些三年期公募們,漲的時候跑不贏市場,跌的時候又因為追高買在高點,挨最大的跌幅。
實際上,今年初也發生了一樣的事情。
今年初,AI大漲,引起一批抱團新能源/消費的公募們割肉,跑去追高AI,結果被套。所以,現在公募們還有不少資金在新能源/AI里割肉,使得大盤股短時間難有反彈,A股始終是個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