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第一位女中將聶力,父親元帥、丈夫上將,童年卻飽經苦難

2023年12月05日08:43:06 軍事 1075

新中國第一位女中將聶力,父親元帥、丈夫上將,童年卻飽經苦難 - 天天要聞

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她是新中國第一位女中將,她的父親是開國元帥聶榮臻、還有一個上將丈夫,一家子直接被評為全球軍銜最高家庭。

新中國第一位女中將聶力,父親元帥、丈夫上將,童年卻飽經苦難 - 天天要聞

看似風光榮耀,殊不知取得這一矚目成就的背後,聶力付出了多少努力和艱辛。

大家印象中,作為元帥之女,必然從小就能享受到優越的條件和資源,然而聶力並非如此,她的童年飽經苦難、十六歲才上學,從來沒有靠過任何人,卻為我國的國防科研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看看,聶力是怎樣硬生生地用自己的實力,向我們完美詮釋了「將門出虎女」的這句話。

新中國第一位女中將聶力,父親元帥、丈夫上將,童年卻飽經苦難 - 天天要聞

飽經苦難的童年

1930年,整個中國都還籠罩在蔣介石發動的白色恐怖之中,作為我黨領導人物之一的聶榮臻,此時也被列入了國民黨的通緝名單,不得不過著東躲西藏、膽戰心驚的生活。

也正是在這一最艱難的時期,聶力在一個狹窄簡陋的產房裡出生了。

新中國第一位女中將聶力,父親元帥、丈夫上將,童年卻飽經苦難 - 天天要聞

聶榮臻之所以給女兒取名聶力,正是希望女兒能夠有頑強的生命力,即便是在艱難的環境里,也能夠野蠻生長。

只可惜,聶力出生不到一年,由於叛徒的出賣,上海地下黨組織也受到了嚴重破壞,出於安全的考慮,組織不得不將聶榮臻調離上海,到中央蘇區工作。

考慮到此時蘇區的條件太過艱苦,聶榮臻不好帶上妻女,只能獨自前往,跟年幼的女兒和妻子分隔兩地。

就這樣,不到一歲的聶力,就不得不跟父親分別,可誰料這年幼時的一別,竟然就是整整十五年!

聶榮臻離開以後,聶力母親張瑞華,繼續留在上海做地下工作,在極度危險的環境下,她要一邊帶娃一邊工作,日子過得十分不易。

新中國第一位女中將聶力,父親元帥、丈夫上將,童年卻飽經苦難 - 天天要聞

屋漏偏逢連夜雨,三歲的聶力,就不得不跟母親一起蹲監獄。

當時也是因為叛徒的出賣,導致聶力母女倆被敵人抓捕,敵人本想把礙事的小聶力,給扔到孤兒院里自生自滅,但母親張瑞華堅決不肯讓他們帶走聶力,這才讓聶力保住一命。

而小小的聶力也出奇地懂事,在監獄裡不哭也不鬧,卻要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母親,被敵人吊起來嚴刑拷打。

但張瑞華面對敵人的酷刑,始終咬緊牙關,不肯透露半個字。敵人眼見套不到什麼有價值的信息,便決定故意放走這對母女,然後跟蹤他們,來找到其他地下工作者。

好在張瑞華及時識破的敵人的陰謀詭計,設法躲過敵人的跟蹤,這才順利渡過這一劫。

新中國第一位女中將聶力,父親元帥、丈夫上將,童年卻飽經苦難 - 天天要聞

此次經歷之後,張瑞秋意識到以自己現在的工作,把孩子帶在身邊太危險了,這一次能夠躲過,可誰能保證下一次、下下次呢?

所以出於安全考慮,張瑞琪還是決定在組織的安排下,把三歲的聶力,寄養在上海的一戶人家當中。

但是,這戶人家也並非什麼大富大貴的家庭,而是一戶貧困農家,多收養一個聶力,其實還是很有壓力的。

所以等養到聶力稍微大一點之後,她便開始學會割麥、插秧、挑擔子等農活,除了干農活、平日里更是做不完的家務活。

等到再大一些,聶力就開始給地主家做工,但是辛辛苦苦勞作大半年,卻只能換來幾斤劣質大米,連填飽肚子都成問題,更別提上學讀書了,到了十五六歲,聶力都還是大字不識一個的文盲。

新中國第一位女中將聶力,父親元帥、丈夫上將,童年卻飽經苦難 - 天天要聞

由於沒有父母依靠,又寄人籬下,聶力從小性格沉默寡言,無論遇見什麼事都不會說,而是自己一個人默默消化。

一次她在農田裡幹活,不小心砍傷了腿,但她知道家裡沒錢治傷,所以就一聲不吭地用泥巴堵住傷口作罷,後來傷口潰爛,便留下了相伴她一生的傷疤,見證著她童年所受的苦難。

在她十二歲那年,她就去紗廠里當童工,又被萬惡的資本家壓榨,每天她都要加班到深夜,領到的薪水仍舊十分微薄,還要全都補貼家用,自己一分錢都留不下來。

而且在做工的時候,稍有幹得不妥的地方,就會招來工頭的一頓辱罵甚至拳腳相向,久而久之,聶力全身上下幾乎沒有哪塊地方是沒有受過傷的。

就連她的手指,也因為長期超負荷勞動被磨破,等到冬天凍瘡一長、連帶著傷口一潰爛發炎,最嚴重的時候甚至連骨頭都能看得到,那刺骨鑽心的疼痛,更是無法言說。

新中國第一位女中將聶力,父親元帥、丈夫上將,童年卻飽經苦難 - 天天要聞

也正是如此艱苦的童年,讓聶力鍛鍊出了堅強倔強的性格,比起她年少時所經歷的那些,其他再苦再累都算不了什麼了。

新中國第一位女中將聶力,父親元帥、丈夫上將,童年卻飽經苦難 - 天天要聞

十六歲才上學

等到聶力十六歲那年,她才終於得以跟自己的父母重逢。

其實這些年來,聶榮臻也一直十分挂念自己的女兒,但是由於時局太亂,自己也是時刻把腦袋掛在褲腰帶上過日子,始終無法把女兒接到身邊陪伴。

一直到1945年,眼見抗戰終於結束,終於有機會可以喘口氣歇一歇了,聶榮臻夫婦便決定將女兒接回自己身邊。

可誰料因為多年戰亂,當初寄養聶力的那戶人家,早已不知去向,組織派人打聽了許久,一直到1946年,才終於得知聶力的消息。

新中國第一位女中將聶力,父親元帥、丈夫上將,童年卻飽經苦難 - 天天要聞

就這樣,聶力在組織的安排下,終於離開艱苦的小鄉村,來到北平尋找自己的親生父母。

她首先見到的是葉劍英,葉劍英遞給她一張照片,告訴她說,照片上的這個人就是你的爸爸,你到張家口去,看誰像照片上的人,你就叫他爸爸。

就這樣,聶力懷著一顆無比激動的心,來到晉察冀軍區的司令部駐地,終於與分別了十五年的父親聶榮臻相認了。

眼見聶力拿著相片,跟現實中的聶榮臻左看右看地對比,聶榮臻心疼地一把抱住女兒,說道:「好好看看,像不像嘛!」

「是爸爸!真的是爸爸!」聶力頓時帶著哭腔喜極而泣,心中百感交集。

新中國第一位女中將聶力,父親元帥、丈夫上將,童年卻飽經苦難 - 天天要聞

眼見曾經還躺在襁褓中的女兒,如今雖然已經長成大姑娘了,卻如此清瘦,小小年紀更是渾身傷疤滿手老繭,大字也不識一個,聶榮臻的心中充滿了對女兒的歉疚。

都說讀書能改變命運,聶榮臻當即決定把女兒送去榮臻小學念書。

起初聶力聽到能讀書,自然是十分欣喜,但是在學校學習了一段時間過後,她便打起退堂鼓,不太想去學校了。

聶榮臻問她為什麼,她說,小學課堂里都是七八歲的小屁孩,就她一個十六七歲的大人,但是這些孩子在學業上,卻都懂得比她多,成績也都比她好,這讓她感到很是自卑。

聶榮臻很能理解女兒的顧慮,於是便耐心跟聶力溝通,給予她十足的關心和鼓勵,告訴她越是這個時候,越不該放棄,因為成功之路沒有捷徑。

新中國第一位女中將聶力,父親元帥、丈夫上將,童年卻飽經苦難 - 天天要聞

就這樣,在父親的鼓勵下,聶力重新鼓起勇氣回到學校,這一次,她拿著父親所說的必勝的決心來對待學習,不懂的問題厚著臉皮問,能學到的所有東西,都跟海綿吸水一樣攢勁地學

不得不說,克服心理難關之後,聶力就充分發揮出,她從父親這裡遺傳到的聰明才智,不到兩年便學完了小學六年的所有知識,進入初高中,逐漸趕上同齡人的學習進度。

1952年,高中畢業之後,也到了給人生做規劃和選擇的時候了。

聶力一直視父親為偶像,所以也想像父親那樣為國家社會做貢獻。

所以她決定考取蘇聯留學班,在經過兩年的刻苦學習生涯之後,她成功考入蘇聯列寧格勒軍工科技學院,學習精密機械與光學儀器專業。

新中國第一位女中將聶力,父親元帥、丈夫上將,童年卻飽經苦難 - 天天要聞

聶榮臻常常告訴她,老一輩人頂著槍林彈雨、用無數血肉之軀才換來如今的和平,所以你們年輕一代千萬不能坐享其成,而是要把自己當成新中國的建設者,想方設法為國家和社會做貢獻。

每每想到父親的這番話,聶力就渾身充滿了動力,更加刻苦地學習軍工知識,不負父親的期望。

1960年,學成歸國的聶力,眼見國家正在搞兩彈一勛、重點抓科研技術,她便毫不猶豫地加入到國防部研究院進行研究工作。

儘管專業對口,但聶力絲毫沒有借父親的關係,在研究院里給自己搞什麼特殊,照樣從最基層的研究員開始做起,腳踏實地努力工作。

在研究所,她也從來不跟人提起自己的父親是聶榮臻,完全把自己當作一個普通研究員,一心撲在實驗上。

新中國第一位女中將聶力,父親元帥、丈夫上將,童年卻飽經苦難 - 天天要聞

她腦子靈活,做實驗的時候總能夠舉一反三,及時找出問題所在,能力確實出眾,幫助國家取得了不少的科研成果。

新中國第一位女中將聶力,父親元帥、丈夫上將,童年卻飽經苦難 - 天天要聞

為國防事業奮鬥終生

也正是在擔任兩彈一星研究員期間,聶力也收穫了屬於自己的愛情。

其實早在留蘇期間,聶力就跟丁衡高相識相知,但那時兩人還只是單純的同學關係。直到他們一同歸國之後,還同樣參與兩彈一星的計劃,兩人才在頻繁的工作接觸當中,逐漸對彼此從相識相知到欽佩愛慕,最終一同步入婚姻殿堂。

這丁衡高也是個工作狂,跟聶力生下一個女兒過後,便都認為撫養孩子耽誤工作,所以就決定不再生育。

但是他們對待聶榮臻的贍養絲毫不含糊,本來他們是可以分到大房子,自己出去住的,但是他們不放心聶榮臻夫婦獨自在家,還是堅持跟他們住在一起,方便陪伴和照顧。

新中國第一位女中將聶力,父親元帥、丈夫上將,童年卻飽經苦難 - 天天要聞

當然,丁衡高本身的能力也很優秀,作為和聶力一同留洋歸國的人才,他主持研製的「靜壓氣浮技術」、「氣浮陀螺加速器」等技術,直接獲得了國防科技重大成果的一等獎,儼然一名國防專家,為國防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後來他被授予中將和上將軍銜,以及工程院院士的名頭,無疑於實至名歸。

而聶力的科研能力也絲毫沒有落於下風,以優秀的科研能力被選拔進入國防科委,擔任海軍局副局長,為遠望號大型測量船的研發貢獻了自己的智慧。

在此期間,聶力也充分向父親學習,深入研究一線,全面了解各部門的情況,制定正確的方案和措施,從而促成一個又一個科研項目的成功落地。

1982年,表現突出的聶力,又被賦予更重要的使命,那就是參與銀河2巨型機的研製。

新中國第一位女中將聶力,父親元帥、丈夫上將,童年卻飽經苦難 - 天天要聞

為了這個科研項目,聶力付出巨大的心血,幾乎把自己的全部時間,都扎進了試驗室里,就連她的同事都形容她是永動機,和勤勞的實幹家。

好在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銀河二號巨型機研製成功,讓中國在全世界面前爭了口氣。

而負責這個科研項目的全體科研工作者們,都獲得了「科技公關先鋒」的榮譽稱號,但是聶力對於這些榮譽光環並不在意,轉眼自己便繼續投入到國防研究事業當中,為我國導彈事業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題。

1988年,我軍恢復軍銜之後,當即給國防貢獻突出的聶力,授予了少將軍銜,使得她成為了新中國第一個女少將。

1992年,已經成為國防科研界元老的聶力,又被推舉擔任國防科工委的副主任,身上的責任膽子更重了。

新中國第一位女中將聶力,父親元帥、丈夫上將,童年卻飽經苦難 - 天天要聞

所以等到1993年的時候,聶力的軍銜又從少將晉陞為中將,使得她成為新中國的第一位女中將。

聶榮臻臨終前,無比欣慰地握著女兒聶力的手說:

「力力,你童年受了這麼多磨難,能有今天,完全是黨和國家對你的栽培,還有你自己的努力。」

想來聶力幼年曆經磨難,十七歲才開始讀書,卻硬生生憑藉自己的努力奮鬥,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了國防事業,實在是難能可貴,無愧於元帥之女。

如今的聶力,也已經有93歲高齡,身體狀況依舊不錯,他們一家作為全球最高軍銜之家,卻始終過著低調的普通生活。

新中國第一位女中將聶力,父親元帥、丈夫上將,童年卻飽經苦難 - 天天要聞

軍事分類資訊推薦

帕帕羅焦慮美造艦速度,擔憂被中國趕超 - 天天要聞

帕帕羅焦慮美造艦速度,擔憂被中國趕超

美國印太司令帕帕羅直接攤牌,美國一年只能憋出1.4艘潛艇+1.8艘軍艦。這數據與中國一對比,太平洋都快裝不下老美的焦慮了——畢竟軍艦不是比特幣,印鈔機可印不出來。 但這事兒真只是數數誰....
「舒心小屋」讓官兵展笑顏,靜心之所成了不可或缺的存在 - 天天要聞

「舒心小屋」讓官兵展笑顏,靜心之所成了不可或缺的存在

新疆軍區某邊防團某連為官兵搭建設施助力心理服務——「舒心小屋」:給你一個好心情■王選利 劉欣雨推薦理由工作訓練生活緊張而忙碌,是基層官兵的常態。不過,身處集體之中,總會有那麼一個時刻,想要擁有一個安靜的空間,盛放那些不想外露的情緒,或者不被打擾地獨處一會兒。新疆軍區某邊防團某連緊貼官兵需求,在宿舍樓...
紅場閱兵三大看點  王明志:在當下為結束俄烏衝突營造有利國際政治環境 - 天天要聞

紅場閱兵三大看點 王明志:在當下為結束俄烏衝突營造有利國際政治環境

紀念蘇聯偉大衛國戰爭勝利80周年閱兵式將於5月9日在莫斯科紅場舉行,正式開始前的最後一次綵排已於5月7日順利完成。今年的紅場閱兵式有哪些值得關注的亮點? 新銳武器首亮相當地時間5月3日,紀念蘇聯偉大衛國戰爭勝利80周年閱兵式第二次綵排在莫斯科舉行(來源:央視新聞)在5月7日的綵排中,俄方共有超過1萬名軍事人員參加...
美軍測試AR全息戰場模擬系統:頭顯與沙盤共築多兵種協同推演新範式 - 天天要聞

美軍測試AR全息戰場模擬系統:頭顯與沙盤共築多兵種協同推演新範式

據 AXIOS 最新消息,美國陸軍研究實驗室日前利用 Anduril Industries 研發的 AR 頭顯和一個名為「Sandtable/沙盤」的基物模擬進行了戰場演練。儘管官方對演練細節並未過多披露,但從 AXIOS 的報道中,這似乎是一個全息甲板般的虛擬世界,支持十幾人同時沉浸其中,共同查看戰場模擬態勢。美國陸軍中將、未來與概念中心主任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