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前瞻經濟學人
來源:前瞻經濟學人(ID:chanyeqianzhan)
生育率下降的第一波衝擊波到來,多個地方高校正迎來史上最大「倒閉潮」!
然而,全球最富裕的地方,卻通過大肆招攬世界頂尖人才,大幅抵銷生育率下降帶來的負面影響。

史上最大衝擊波
日本發出危險預警。
最近,據日本媒體報道,當前日本少子化正在以超出教育界預想的速度發展,或將導致超200所大學因缺少生源而倒閉。
據不完全統計,僅今年上半年,就至少有5所高校已公開宣布停止招生。
這背後主要還是由於出生率下降導致生源缺口增大。
2022年,日本出生人口為77萬人,是有統計以來首次低於80萬人,創下百年來的新低。這也是日本連續7年新生兒數量下降。

按照該出生人口計算,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預計,到2040年(18歲)日本大學、短期大學或專科學校入學招生人數將有近19萬個名額過剩,以全部800所學校的平均招生名額來進行換算的話,約有240所高校將出現名額過剩。
而比日本高校更先一步感受到寒意的是,中小學!
日本兒童數量曾在1954年達到2989萬人的峰值,之後呈現下降的趨勢。在第二次嬰兒潮(1971-1974年)前後有所增加,但自1982年起再度減少,且持續至今。
除了兒童總人口數刷新歷史最低紀錄,兒童人口占日本總人口的比例為11.5%,不僅刷新最低紀錄,在聯合國統計的36個4000萬以上人口國家中也是最低的。
兒童人數的減少,致使日本全國每年約有450所學校關閉,僅2002年至2020年的18年間,就有8580所學校被永久性關停。
不止是日本,總和生育率位居全球倒數第一的韓國,情況也好不了多少。
20世紀70年代初,韓國每年的新生兒數量超過100萬人,但到了2022年,5000萬人口的韓國,新生兒只有24.9萬人。
韓國也因此成為全球唯一總和生育率跌破1的國家。
出生率呈斷崖式下跌,2020年韓國已經出現高考報名人數低於大學招生人數的局面。韓媒預測,在這次衝擊中,至少有55所韓國地方大學將面臨倒閉危機。
這場倒閉潮由南到北,將對韓國造成顛覆性影響。
甚至連美國都沒逃過這場衝擊波。
美國雖然總和生育率不高,但由於每年大量移民人口的遷入,抵銷了出生率下降帶來的負面影響,人口總量仍保持穩定的增長。

但反常的是,美國的高校也正在大量關停。
10月17日,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校長在官網發布通告,今年7月,威斯康星大學普拉特維爾里奇蘭分校已經關閉,明年6月前,密爾沃基分校的華盛頓縣校區和奧什科什分校的豐迪拉克校區將結束現場教學。
要知道,威斯康星大學是美國最大、最知名的公立高等教育系統之一,每年招收超16萬名學生。該大學系統中的旗艦校區是被譽為「公立常春藤」的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在2024年U.S. News全美綜合大學排名第35位。
威斯康星大學宣布關閉的一個校區,人數從2020年秋季的1054名學生銳減至2022年秋季的285名學生,目前該校區學生人數不足 350人。
這並不是特例。
據美國國家學生信息中心數據顯示,2022年美國春季本科入學人數較上年同期減少66.2萬人,下降了4.7%。
整個美國高等教育界都籠罩在入學率下滑的寒氣中。《華爾街日報》就曾報導,與過去十年相比,美國大學的倒閉數量增加了將近兩倍,其中不乏一些百年名校。
2022年5月,被培訓部門認證的以黑人為主的美國鄉村學院伊利諾伊州林肯學院,在建校157年之時黯淡離場;擁有181年歷史的愛荷華衛斯理大學在今年3月宣布,將在本學年結束時正式閉校,停止運營。
174年歷史的麥克默里學院、1834年成立的綠山學院、美國最早將社區服務納入所有本科生畢業要求的卡布里尼大學都沒能逃出這場風暴。
美國高校倒閉,表面看是財政危機,實際上還是生源危機。
在美國高等教育中,國際留學生佔據了每年入學新生的近十分之一。但自2020年開始,美國留學生出現下滑,除了受疫情影響外,全球生育率下滑的連鎖反應也正在顯現。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報告,美國留學生群體中,亞洲生源佔據了半壁江山。但隨著多個留學生主力軍的亞洲國家陷入生育率陷阱,留學生人數開始萎縮。

另外,美國本土高中畢業生減少也進一步影響了美國高校生源。
而這些國家可能只是雪崩的開始!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大部分陷入生育陷阱的國家,或多或少將遭遇高校倒閉潮的衝擊,尤其是二三流高校,將難逃被關閉的命運。

爭搶高端人才,瘋狂「造人」
生育率下滑、高校倒閉,引發的第二大連鎖反應是勞動力,特別是高素質勞動力的稀缺。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進行之中,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湧現,創新成為驅動發展的核心動力,人纔則是創新的根基,國家競爭也是人才競爭。
正是出於這個原因,一場人才爭奪戰,在全球悄然興起。
例如日本,由於人口危機疊加人才逆差,從2012年開始,就新設「高度專門職」居留資格,以此吸引海外人才落戶日本。
但是要取得日本「高度專門職」的條件頗為複雜,致使效果不甚理想。截止到2022年6月底,拿到該資格的高端外國人才一共有17199人,僅占外國人在日本人數的0.6%。
而為了加大對全球人才的吸引力,日本從今年4月,面向外國人新增設的「特別高度人才制度」正式開始實施。
這項制度最吸引人的便是,只要滿足特定條件,僅1年就可以獲得日本的永住資格:
第一,針對外籍的企業經營者以及外籍的技術或研究人才,赴日1年就可以直接拿到日本的永住;
第二,對於從世界三大權威大學排名前100的大學畢業的學生,發放可逗留2年以方便求職的簽證,以吸引其最終留在日本。
而根據此前日本的一項統計數據,日本高端外國人才中,來自中國的高端外國人才佔66%,遠遠領先於第2名印度(6%)和第3名韓國(4%)。

隨著特別高度人才制度」的出爐,可能會吸引更多的中國高端人才留日,其中將不乏大量互聯網人才進入日本。
日本近些年才開始大力推動數字化轉型,互聯網人才的需求大大超過了供給,IT企業的收入之高位居行業前五。業內人士稱,現下日本移動互聯網環境非常像10年前的中國,對於互聯網人才來說存在著巨大的掘金機會。
相比於日本,美國狂攬全球頂尖人才的力度更加恐怖!
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9月發布的最新數據預估,美國移民人口創歷史新高,超過了4600萬人,與上一年相比,新移民增加了近100萬人。
也就是說,美國3.3億人口中,有近15%為移民人口,其中全球不乏超級頂尖人才。
例如,英國為美國提供了國父華盛頓、德國為美國提供天才愛因斯坦、俄羅斯為美國提供了Google 創始人謝爾蓋·布林、敘利亞為美國帶來了史蒂夫·喬布斯、南非給美國帶來了埃隆·馬斯克……
而近幾年,印度成為了美國最大人才輸入地之一。
僅今年,美國的就業綠卡申請積壓超過了180萬件,其中62.7%是印度的移民,人數高達110萬。
此外,印度在美留學生也正在劇增。
長期以來,我國都是美國的第一大留學生來源國。然而今年,情況發生了逆轉,印度在美國的留學生人數首次超過中國,前者在美留學生人數達到32萬人。
這一趨勢仍在加速,到2030年,印度很有可能將佔美國國際留學生總數的三分之一。
我們知道,印度理工大學是世界頂級IT人才的培養基地,它的錄取率為2%。相比之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2010年秋季的錄取率是10%,美國哈佛大學的錄取率是7%。有媒體曾比喻稱,把哈佛、麻省理工、普利斯頓大學加在一起,就是印度理工學院在印度的地位。
印度理工大學就為美國輸送了大量的科技人才。
儘管印裔僅佔美國人口大約1%,但該群體在美國高科技公司創始人中的比例是8%,在矽谷的科技初創企業中,印裔創始人更是佔到1/3。
比如谷歌CEO的桑達爾·皮查伊、執掌IBM的阿爾溫德·克里希納、前推特CEO帕拉格·阿格拉瓦爾、掌管微軟的薩提亞·納德拉,以及統領安卓的山特魯·那仁依……全部都是印裔,並且前三位均畢業於印度理工大學。
實際上,印度也只是美國挖全球頂尖人才的一個縮影。
最近,美國又發布了一則重磅命令,將斥資5億美元設立31個區域科技中心(Tech Hub),發展AI、晶元、量子計算、生物技術等高科技技術。
換言之,就是要打造31個「地方矽谷」。
而命令細則中重點提到了留學生和科技從業人員,包括吸引海外大學在人工智慧和其他關鍵和新興技術方面的頂尖人才。
接下來,美國可能會有更大的人才引進動作。
也正是因為有源源不斷的人才輸入,即使面對生育率下降的事實,美國也有喘息的時間。
這或許才是拯救生育率的終極方法!
日前,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信用研究所聯合天眼查發布的《中國市場主體發展活力研究報告(2022年上半年)》(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22年上半年我國新註冊市場主體同比增長了3.44%,總量超過1.6億戶。
從絕對量來說,我們在高新技術方面也有引進人才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