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緬北」這個地理概念,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往往是「果敢」等地,但是實際上,果敢從地理上說並不在緬甸最北邊,而是比較偏東部。相比之下,本文要提到的克欽邦其實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緬北」。
克欽邦(Kachin State)是緬甸最北部的省級行政區,總面積8.9萬平方公里,人口大約188萬人,主要以克欽人為主,另外還有部分撣族、瑪魯族、格堵族、格蘭族、摩些族等。這個地方從地理上說,是距離緬族核心區最遠的一個邦,因此一直以來都與內比都當局若即若離,並在1961年成立了旨在追求克欽邦和克欽族「脫離緬甸」的組織,所謂「克欽獨立軍」(以下簡稱「克欽軍」)就是該組織的武裝。
最終在1994年,克欽軍與緬甸當局簽訂了停火協議,緬甸當局將克欽邦東北部12個縣,大約287平方公里的土地交給克欽軍管轄。不過該武裝此後也多次與緬軍有過武裝衝突,其影響力也遍布整個克欽邦,實控面積也遠遠不止這12個縣。
不過,令人覺得無比驚訝的是,這個身居內陸的邊遠地區,居然與美國有千絲萬縷的聯繫,該地區和該武裝組織也是緬北的「各路諸侯」之中,唯一一個對美國和西方抱有極大好感的勢力,這實在是令人嘖嘖稱奇。那麼,美國是如何在這裡建立自己的影響力,該地區又為何與美國和西方的關係如此之親近呢?本期內容,我們就一起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在克欽邦首府密肢那市東北郊的一座山上,矗立著一座當地重要的文化古迹和精神象徵——飛鷹樓。這個飛鷹樓是當地在1977年,為了紀念基督教傳入100周年而專門建造的紀念樓,該樓由當地人在次年開始修建,1993年完工。這個飛鷹樓的山腳下,有緬北最大的基督教學校弄朗基督教大學,現有教師20多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學生500多人。
飛鷹樓
之所以這個樓被命名為「飛鷹樓」,是因為當地人將美國人和基督教的到來,稱為是迎來了象徵著「自由」的「海鷹」」。不過,儘管這樣的表述讓人看起來覺得非常肉麻,但是從歷史的角度看,的確可以說,沒有美國人,就沒有今天的緬北克欽邦。
即便到了近代,由於克欽族活動區山高林密,與外界的交流也非常少,因此克欽人一直沒有自己的文字,其文化和傳說一直靠口口相傳,可以說從文化的角度看,當時的克欽人還並未完成自己的民族文化認同。
而美國人的到來改變了這一切,19世紀末,以美國傳教士漢森夫婦為代表的不少美國人不遠萬里來到了緬北克欽山區,傳播了基督文化的同時,也塑造了克欽自己的民族認同。這些美國人受到了克欽當地部族的熱情接待。
漢森夫婦不辭辛苦,在克欽當地結合克欽人語言的特徵,以英文字母為基礎,終於創造了克欽族自己的文字,這在克欽族的歷史上是了不起的大好事。並且,漢森夫婦還建立了學習他們發明的克欽文字的學校,從此以後,克欽族終於有了第一批能夠讀書寫字的人,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克欽人開始用文明和現代的方式審視自己和這個飛速變化的世界。克欽文字也將克欽族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英雄人物記錄了下來,克欽族也有了自己的歷史,克欽族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意識也終於覺醒。
克欽邦報紙,全克欽文
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克欽人開始大量皈依基督教,至今為止,信奉基督教的克欽人也認為自己是「基督教大家庭」的一員,當地學英語之風盛行。因此從這個角度看,美國人堪稱克欽人「開眼看世界」的「領路人」。因此我們也不難理解為何克欽人會對美國人如此親近了。
克欽邦的基督教堂
除了有這樣的歷史淵源之外,克欽人還在二戰之中與美軍、英軍並肩作戰,共同抵抗日軍的侵略。克欽人和西方的親密關係,也在這一過程之中進一步強化,並最終促成了克欽邦的建立。
二戰之中,日本鬼子侵佔了緬甸,為了抵抗日本侵略者,美國人在緬甸大力支持與自己本就非常親密的克欽人,並支援了大量武器裝備。最後,在美國的大力支持下,克欽人有了自己的武裝,也就是「第101突擊隊」,這支部隊被納入美軍建制,被視為美軍的一部分,最初只有3000人,後來增加到了兩萬人之多。
讓日軍聞風喪膽的101突擊隊
不過儘管如此,當時侵佔緬甸日本緬甸方面軍第15軍,下轄3個日軍師團共計8.5萬人,人數上遠遠多於101突擊隊,而且日軍還有當地緬族的支持。但是驍勇善戰的克欽人在人數不足日軍三分之一的情況下,沉重打擊了日本的囂張氣焰,讓美國人驚嘆不已,大開眼界。
二戰期間在緬甸的日軍
101突擊隊穿梭於高山密林之間,一般不和日軍正面衝突,而是利用地形和祖祖輩輩流傳的獵取野獸的經驗大量殺傷日軍,令日軍聞風喪膽。根據相關方面的數據顯示,在整個二戰期間,抵抗日本侵略者的101突擊隊僅僅犧牲了148人,但是侵緬日軍的傷亡和被俘總計居然高達1.5萬多人!這令美國人都難以相信!但是,克欽族自古有割取敵人耳朵的習慣,面對一袋袋耳朵,美國人也不得不對勇敢的克欽人心服口服。曾經還有500多名美軍被日軍包圍之後,最終被克欽軍救出的事情。最終,為了感謝克欽人在二戰之中的貢獻,在美國的要求下,英國不得不同意在英屬緬甸建立自治的克欽邦。
綜上可見,克欽人不僅與美國有歷史淵源,更有一同並肩作戰的友誼,兩邊關係密切也就不足為奇了。
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之下,美國至今與克欽人保持了友好關係。曾經在奧巴馬時期,有當年101突擊隊的老兵寫信給奧巴馬,要求美國調停克欽邦和緬甸當局的衝突。另外目前克欽當地的武裝,其實都是當年101突擊隊的「老底子」。在2014年4月,「克欽獨立軍」的副司令桑魯甘茂還應邀訪美,受到了美國軍政各界的熱情接待。
克欽獨立軍的總司令恩板臘
目前克欽軍總人數大約1.5萬人,共編為5個旅,裝備上也以美式裝備為主,包括有美國陸軍退役的MP5SD衝鋒槍和M16A4步槍、M249機槍等,甚至還有傳聞稱該武裝至少有1-2輛美國陸軍現在還在裝備的M2布雷德利裝甲車。該武裝目前根據比較可靠的消息是受到了美國中情局的大力支持,還曾經有人拍到過有所謂「美國顧問」在克欽軍轄區活動的情況。
克欽邦在美國的知名度也不小,並受到了美國不少虔誠基督徒的同情。《紐約時報》曾經也專門發文報道過這個地方,簡直將克欽邦吹捧為世外桃源一般的地方,表示這裡是「玉石與黃金之邦」。
目前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克欽軍是「左手聖經,右手美金」,基本可以看做是美國和西方在緬北的「代言人」。對於這一情況,我們其實也需要有所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