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12月底,八路軍山東縱隊經過第四期整軍,實現全部主力支隊正規化,兵力發展至5.4萬人,下轄第一旅,第二旅,第三旅,第五旅,第一支隊(司令員胡奇才),第四支隊(司令員趙傑),第五支隊(司令員王彬),蒙山支隊(司令員邵子厚),以及直屬的特務第一團(團長李發)、特務第二團(團長王吉文)。
其中,原第一支隊第一、三營與第四支隊第一、二營合編成山東縱隊第一旅。旅長由山東縱隊副指揮王建安兼任,政治委員是汪洋。
王建安生於1908年,湖北紅安人,早年曾在直系軍閥吳佩孚的部隊里當兵。因為,當時吳佩孚在國內外的聲望非常高,曾因支持學生和工人運動被冠以「愛國將軍」的稱號,也一度登上了美國《時代》雜誌封面,是最有可能統一中國的人。不過,軍閥畢竟是軍閥,王建安在吳佩孚的部隊里並沒有待很久,便選擇離開,回到家鄉紅安,於1927年參加黃麻起義,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開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
王建安上將
王建安在紅軍時期擔任過營長、副團長,因為早年自己學過一些文化知識,後期轉為政工幹部,最高職務是紅四軍政委,他指揮作戰能力出色,被徐向前總指揮譽為「軍政雙全」的指揮員。
全面抗戰爆發後,王建安先是出任八路軍129師津浦支隊指揮,後隨老首長徐向前挺進山東,被任命為八路軍山東縱隊副指揮。因為總指揮張經武只在山東呆了一年,所以王建安在很長一段時間與政委黎玉承擔起了山縱的領導工作,他們合作密切,使山東縱隊迅速發展壯大,逐步走向正規化。
解放戰爭時期,王建安先後出任華野第八縱隊司令員、華野東線兵團(後改稱山東兵團)副司令員、三野第七兵團司令員等職,他與許世友相逢一笑泯恩仇,聯手指揮僅用八晝夜攻克濟南。在淮海戰役第一階段攻擊受挫時,粟裕果斷換下陳士榘,換上王建安統一指揮圍攻碾庄黃百韜兵團的華野五個縱隊,而後又受命指揮華野八個縱隊圍殲杜聿明集團於青龍集、陳官莊地區,為淮海戰役的勝利立下了卓越功勛。
建國後,王建安參加了抗美援朝,不過沒有撈著大仗打,後來因為身患腹主動脈瘤、高血壓和心臟病等疾病在戰場上病倒,被迫送回國內接受治療,這也導致他在1956年才補授為上將軍銜。此後,王建安長時間出任副職,這或許跟他的性格耿直有一定的關係,葉劍英元帥曾對王建安說:「你不計較職務高低,任勞任怨,很不容易啊!」
1980年7月25日,王建安在北京病逝,享年72歲,他一生性格耿直、堅守原則、作風清廉,令人欽佩。
由原第二、第九支隊合編成山東縱隊第二旅。旅長是孫繼先,政治委員由江華兼任。
孫繼先1911年生於山東省曹縣,曹縣一直有「武術之鄉」的美譽,因此孫繼先也是自幼習武,培養了較好的武術功底。值得一提的是,孫繼先戎馬一生,竟然沒有受過一次傷,這或許跟他一身好武藝有很大的關係。
孫繼先中將
19歲的時候,孫繼先參加了馮玉祥的部隊。中原大戰後,這支部隊被蔣介石收編,改編為第26路軍,不久後派去江西圍剿紅軍。
當時,孫繼先在第26路軍的工兵營當兵。隨後,第26路軍在江西寧都發動起義,孫繼先就此參加紅軍,先後擔任班長、排長、連長、營長、團參謀長等職,最高職務是紅三十一軍九十三師參謀長。
在長征途中,孫繼先親自挑選並帶領十七勇士強渡大渡河,以零傷亡的代價奪取並控制了渡口陣地,為中央紅軍北上開闢了一條通道。
抗戰爆發後,孫繼先所在的紅31軍93師改編為八路軍129師第386旅772團,孫繼先被任命為772團參謀長,後出任129師浦支隊支隊長,率部挺進山東,從此戰鬥在家鄉齊魯大地。
1940年8月,山東縱隊經過第四期整軍,以原第二、第九支隊合編成山東縱隊第二旅。孫繼先擔任旅長,江華兼任政治委員。魯中軍區成立後,孫繼先擔任該軍區所屬的第四軍分區司令員。可以說,孫繼先是王建安是多年的下屬,包括後面的華野第八縱隊,王建安是司令員,孫繼先則是副司令員。
解放戰爭時期,孫繼先曾短暫出任華野第八縱隊副司令員,第三縱隊司令員何以祥病倒後,孫繼先被任命為三縱代司令員、司令員,一直到三縱改編為22軍,孫繼先擔任了22軍首任軍長,參加了渡江作戰,一舉解放了舟山群島。
1955年,孫繼先被授予中將軍銜,曾短暫奔赴朝鮮戰場,不過那個時候只有零星戰鬥,1958年10月回國後,率部開赴大西北,圓滿完成了籌建我國的第一個導彈試驗基地的艱巨任務,為中國導彈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因此,孫繼先也獲得了「導彈司令」的美譽。
1990年4月,孫繼先在北京病逝,享年79歲。
由第三支隊合編成山東縱隊第三旅。旅長由許世友擔任,政治委員是劉其人。
許世友生於1905年,8歲隨拳師入嵩山少林寺,給武術師傅當雜役,八年間練就了一身好武藝。
許世友上將
許世友同王建安一樣,都曾在吳佩孚的部隊里當兵。不過,由於舊軍隊不僅經常剋扣軍餉,而且還經常欺壓百姓,許世友看不慣就離開了所在部隊,轉而參加了武昌的北伐軍,一直做到了連長一職。
1927年,許世友回到家鄉,參加了黃麻起義,他作戰勇猛,經常擔任敢死隊隊長一職,迅速在紅四方面軍中脫穎而出,很受方面軍領導人的賞識。
當時,紅四方面軍有禁酒令,不過許世友卻可以隨意飲酒,因為這是總政委陳昌浩特批的,張國燾也經常送酒給許世友,因為他們都知道許世友酒量大,而且喝酒從來不誤事。
許世友紅軍時期的最高職務是紅四軍軍長,「抗大事件」應該是他革命生涯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也為他與毛主席建立深厚感情埋下了伏筆。
1938年初,許世友被任命為八路軍第129師386旅副旅長。不過,他在129師呆的時間並不長,就因為在慶功宴上和王新亭打架,被毛主席調離了386旅,先在華北局黨校學習,後調任山東戰場。
在山東戰場上,許世友戰鬥了13年,先後出任山東縱隊第3旅旅長,山東縱隊參謀長、膠東軍區司令員,華野第9縱隊司令員、華野東線兵團(東線兵團)司令員、山東軍區司令員等職,被毛主席譽為「打紅了膠東半邊天」。
建國後,許世友被授予上將軍銜,他的成就很高,歷任南京、廣州兩大軍區司令員長達25年,與開國上將楊得志並列,同時還曾入選三屆中央政治局委員,1982年則被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副主任。
1985年10月22日,許世友在南京軍區總醫院病逝,享年80歲。
由第五支隊合編成山東縱隊第五旅。旅長由吳克華擔任,政治委員是高錦純。
吳克華生於1913年,15歲跟隨方誌敏、邵式平在家鄉參加農民暴動,16歲參加紅軍,紅軍時期最高職務為團長。
吳克華中將
吳克華去山東戰場有這麼一段故事。1937年7月,吳克華從抗大畢業後,並沒有去三個主力師任職,而是被派往上海,發動群眾抗日。不過,隨著淞滬會戰的失利,吳克華在上海的工作越來越難以展開,隨著經費的缺失,於是又輾轉去了無錫、南京、西安、武漢等地,終於在武漢找到了八路軍辦事處。
在周總理的安排下,吳克華本來要被派去新四軍第四支隊任職,不過新四軍第四支隊的團職幹部已經滿編,無法安排,周總理只好安排吳克華去新四軍軍部任職。
這時,張經武的出現改變了吳克華的軍事生涯。張經武剛好要被調往山東戰場,急需像吳克華這樣戰場經驗豐富的軍事指揮員。於是,張經武邀請吳克華跟他前往山東戰場,並開玩笑地對他說:「跟我去山東,天天能吃到大餅。」
最終,吳克華接受了邀請,同時也得到了組織上的同意。來到山東後,張經武擔任了山東縱隊總指揮,而吳克華則擔任了山東縱隊第五支隊副司令員。
1940年8月,吳克華被任命為山東縱隊第五旅旅長,他與許世友在膠東這片土地上成為了生死之交,兩人攜手,創建和鞏固了膠東抗日革命根據地,打了很多漂亮仗。
建國後,吳克華被授予中將軍銜。值得一提的是,吳克華先後出任過炮兵、鐵道兵、成都軍區、烏魯木齊軍區、廣州軍區等各大軍區和兵種的司令員,因此也被譽為「司令員專業戶」,這一項記錄至今無人能破。
1987年2月13日,吳克華在廣州逝世,享年7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