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抗日義勇軍、江南抗日義勇軍挺進縱隊(挺縱),簡稱「江抗」
江南抗日義勇軍東路指揮部、江南抗日救國軍,簡稱「新江抗」(沙家浜部隊)
11月14日
1939年
▲ 為執行中共中央關於開闢蘇皖邊區的指示,新四軍2支隊4團團長陶勇(張道庸))、政委盧勝率4團團部及第2營,為蘇北地方實力派李明揚部護送13萬發子彈,北渡長江。隨後,即以新四軍「蘇皖支隊」的名義進入揚州、儀征、天長、六合地區,策應皖中的新四軍4支隊、5支隊東進。
1940年2月,挺縱(江南抗日義勇軍挺進縱隊)第3團團部及兩個營在團長梅嘉生、參謀長張震東率領下與蘇皖支隊合編,仍稱「蘇皖支隊」。司令員陶勇,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盧勝,副司令員梅嘉生,參謀長張震東,政治部副主任吳載文。轄3個營及1個特務大隊,1營(原新四軍2支隊4團2營改編),營長黃才勝,教導員姜茂生;2營(原挺進縱隊三團一營改編),營長朱傳寶;3營(原挺進縱隊三團三營改編),營長郭明生。合編後的蘇皖支隊力量得到加強,打通了與新四軍5支隊的聯繫,參加了半塔集保衛戰和郭村保衛戰等戰鬥。1940年7月,蘇皖支隊與地方武裝一部合編為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第3縱隊。
▲ 新江抗5支隊在太倉常備隊配合下,襲擊新塘上的日偽自衛隊。
1941年
▲ 劉少奇、饒漱石、賴傳珠電示各師:要求抓住冬季農閑時機,積極發展地方武裝,加緊訓練大批地方武裝與敵偽軍工作之幹部,並根據當地環境可能,採取各種具體有效而又不致妨礙地方武裝發展的方法來進行擴軍,補充主力。
▲ 新四軍第1師第1旅第1團在蘇中如皋以西高明庄、白家灣地區伏擊「掃蕩」之敵,斃傷日軍大隊長加藤以下80餘人、偽軍300餘人。
1946年
▲ 張鼎丞、粟裕、鄧子恢、譚震林致電中共中央並陳毅、張雲逸、黎玉,報告調整第7師編製及幹部配備:
1、7師20旅編散,以兩個團補充6師,一個團補充1師,旅直特務營補充皮旅(皮定鈞為旅長的中原軍區第1縱隊第1旅。7月下旬中原突圍後到達蘇皖解放區,9月改稱第13旅,歸華中軍區建制)。另將11縱隊(9月23日由淮南軍區第5旅改編的)編成旅,用原5旅加原7師19旅合併仍用7師番號。
2、師、旅級幹部配備如下:師長成鈞,副師長林維先,政委趙啟民,參謀長鬍定千(原11縱隊參謀長),政治部主任黃火星(原19旅政委)。5旅旅長殷紹禮(原15團政委、主任),副旅長謝銳(原1團團長),參謀長缺,原有一副參謀長何志遠(原19旅57團政委,曾任過旅副政委)為副政委兼主任。19旅旅長熊應堂(原來的),副旅長傅紹甫(原57團長,曾任過副旅長),政委石裕田(原55團政委),參謀長張維,按原來未動。
3、上述幹部,除師級曾得到軍部同意外,旅級只部分變動。因戰爭迫切之關係,我們已命令公布執行,特此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