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當歷史的車輪駛入二十世紀,逐漸強大的美國進入了其軍事體制的「過渡與改革」時期。
正是在這一時期,美國軍界的有識之士,如 T·本特利·莫特和羅納德·伍德等人對美國平民軍事教育體制進行了理論闡述。平民軍事教育體制的思想日益成熟,並進一步推動了平民軍事教育體制的發展。
一戰的前奏
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世界列強紛爭、國際形勢空前激化,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在發展上所呈現出的極度不平衡性,成為這一時期的客觀規律。力量對比的變化必然產生重新分割世界的要求。
在歐洲,形成了同盟國和協約國兩大帝國主義軍事集團。他們之間明爭暗鬥,不斷加緊擴軍備戰的步伐。
從 1870 年到1914年,德國的軍隊數量從43 萬人迅速擴充到570萬人;法國則從40 萬人擴編到450萬人;俄國軍隊達到了 530 萬,甚至連奧帝國的軍隊也已達到 230 萬人。
各種矛盾已極端尖銳化,嚴重的經濟危機和尖銳的社會衝突必然會導致毀滅性戰爭。國際局勢已到了如箭在弦,一觸即發的時刻。戰爭遲早會發生,對於正密切注視著全球大國競爭的美國軍事改革家們來說,已經捲入世界政治經濟體系的美國不可能置身事外。
而美西戰爭使美國人真正深刻地認識到軍事後備力量的重要性。這次戰爭展示了平民軍事教育體制對加強美國軍事實力的作用。在 1898 年戰爭中,正規軍僅有28,000人。而國民警衛隊就有 124,804 名官兵加入志願軍。
志屬兵的主要徵募基地也證實,國民警衛隊能夠為戰時勤務提供熱情的新兵並提供戰術機構進行訓練。而大學的軍訓計劃則為軍官的輸送起到積極作用。但是,國民警衛隊仍未改變從屬於各州的狀況,常常受到各州政策的影響,而且服役時間和地域也受到較多的限制。
這在美西戰爭中體現得尤為突出。由於軍隊要到海外服役,為了不與「民兵不能被派遣出國」的傳統相衝突,國民警衛隊不是以民兵組織為單位,而是以個人身份宜誓入伍。這使軍隊的動員無法擺脫以往混亂無序的狀態。
作為一支准建制軍事力量,國民警衛隊並未充分發揮國家第一後備武裝力量的作用。同時,組建不到十年的國民警衛隊,無論是訓練、裝備還是紀律都很差,「部隊幾乎沒有時間進行正規的訓練,也幾乎沒有人參加過長途行軍」。
它始終未能實現從邊境保安和罷工警察的角色向軍隊轉變。美國戰略後備役不足的問題仍未得到有效解決。美國的軍事實力與其作為經濟大國和企圖對外擴張的野心極不相稱。
美國一直奉行的小規模正規軍傳統,與現代戰爭對大規模兵力的要求相去甚遠。如何解決在未來戰爭中動員一支大規模並有戰鬥力軍隊的問題已迫在眉睫同時,這一時期,美國民眾中間也出現了一種關注國家軍事事務的傾向。
美西戰爭和隨之而來的美國作為世界力量的崛起,使美國在二十世紀初與日本爆發戰爭或是捲入歐洲兩大軍事聯盟集團之間的戰爭的可能性都日益增加。潛在的戰爭威脅激發了公眾對軍事事務的興趣。
然而,美國的政治傳統對加強軍事戰備和軍隊職業主義一直懷有戒意。因此在關心國家軍隊建設的同時,美國大多數普通民眾雖然敬畏正規軍,但是遠未達到任由其壟斷國家軍事事務的地步。對軍隊的關注僅是體現了公眾對公民軍復興的可能性感興趣。
信奉民主自由的政治傳統清楚地表明了美國不可能建立一支可同歐洲強國相媲美的龐大的正規軍隊,但是這與只有擁有大規模軍隊的國家才能打得起現代戰爭的現實相衝突。
因此,美國只有將希望寄託予平民軍事教育體制,期望建立公民軍隊。
羅納德·伍德
羅納德·伍德早年畢業於哈佛醫學院,就職於衛生部隊。憑藉與西奧多·羅斯福的親密關係,伍德在古巴擔任了第一義勇騎兵團上校。
此後,他平步青雲,在 1910 年一1914 年間出任陸軍參謀長。作為軍人他曾應邀參觀過德國和法國的軍事演習,掌握了他竭力想趕超的大規模軍事體系的第一手資料。
通過自己的戎馬生涯,他洞察到美國所面臨的嚴峻形勢,敏銳地判斷美國在不久的將來必然會與歐洲列強交戰。
同老羅斯福一樣,伍德也十分看重美國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他深信以美國的財富和實力,在列強之間發生任何大規模的衝突時,決不能無動於衷、袖手旁觀。他曾預言:在大國之間的未來戰爭中,美國再也不可能超然物外了。
同時,伍德在與預備役軍官辛迪科波共同發起的擴軍備戰運動中,從早期的軍事教育思想中汲取了有益經驗,提出了全民皆兵的擴軍備戰思想。
伍德認為公民軍隊即可以與美國的民主政體和諧一致,又可以通過軍事訓練建立一支現成的後備役力量。伍德成為平民軍事教育思想的積極鼓動者,他的思想主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 備戰的必要性。二十世紀的美國已不可避免地要捲入世界戰爭中,美國應改變以往對戰爭毫無準備的狀態,備戰是軍隊當前的緊迫任務。
伍德以軍事社會達爾文主義為理論基礎,分析了二十世紀隨著美國利益在世界範圍內的擴展軍隊備戰將具有不可忽略的戰略必要性。
他認為:「一種無限的智慧已在我們生存的社會建立並成為宇宙間通用的偉大法則:即適者生存的法則······在軍事上最適合戰爭的國家才能贏得戰爭」。沉睡的美國巨人要覺醒並成為世界強國,就必定要拋棄往日的孤立政策,不斷地參與到世界政治中。
而且由於美國經濟力量的日益強大,對海外殖民地和市場的依賴性也隨之增加。因此,與其他資本主義強國之間的衝突是不可避免的,競爭必然會導致戰爭。美國陸軍要做好同任何人、任何未來的敵人進行戰爭的準備。
因為現代戰爭往往是不宣而戰的,戰爭中的「一切都對有準備的侵略者有利,而不利於毫無防備的愛好和平的國家。」同時伍德還注意到未來的戰爭是「總體戰爭」,它需要同時進行人力與物力的大規模組織和動員,這要花費較長的時間,美國必須早作準備。
在這樣的條件下,伍德認為,如果以歐洲標準來衡量美國的武裝力量,那麼正規陸軍中的改革僅僅是一個開始,尚待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是需要有一支龐大的有戰鬥力的後備力量
- 重新認識和評價公民軍隊。伍德認為在需要大規模武裝部隊的現代總體戰爭中,美國解決正規軍數量不足的唯一有效辦法是,實行普遍兵役制,依靠公民軍隊。因為做任何事情都必須符合本國的習俗和傳統。
所以,在美國要合理解決軍事體制中所存在的各種問題,就決不能忽視國家的政治和經濟傳統。美國的軍事傳統始終是在和平時期只保持一支小規模的正規軍,到戰時再進行擴軍。這是基於民主政治和節約經濟的理論基礎之上的。
- 提出並闡述了平民軍事教育體制的概念。由於問題的關鍵之一是公民軍隊的質量問題,因此伍德明確提出,作為聯邦武裝力量的公民軍隊必須在某種體制下進行軍事訓練,這種體制將盡一切可能提供各種訓練措施和機會,並允許人們利用在校期間的業餘時間參加軍訓。
這可以極大地減少最終在正規軍軍官領導下,與正規軍一起進行集中軍訓所需的時間。伍德堅信,只要在和平時期對平民進行一定的軍事訓練,他就可以在六個月內訓練出一名士兵。
這一時間遠遠低於陸軍中厄普頓派對將民兵轉變成為有戰鬥力的士兵的時間估計。為了使這種軍事教育體制的建立更適合於公民軍隊的要求,伍德進一步強調:
「我們必須建立這樣一種體制,在這種體制下,公民軍隊的官兵可以在最低限度地干擾他們的正常教育和從事實業生涯的情況下,接受軍事訓練。這些軍事訓練將在他們條件所允許的青年時期進行。一旦軍訓結束,將毫不拖延地立即讓他們回到各自的正常工作中。」
他確信,一支有效的大規模軍隊應該建立在無須嚴重干擾美國公民正常生活的基礎之上。而且公民武裝能夠成為具有戰鬥力的部隊。平民軍事教育體制的全部目的就在於使國家在戰時有足夠的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