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三屆上海市博士後創新創業大賽決賽圓滿收官。來自寶山區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林海生態工作站的潘芳慧博士擔綱的「中試基地生物甲烷化」項目,最終獲得創新組新能源賽道的優勝獎,榮獲「超級博士後」項目獎勵。

「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來自能源領域的碳排放約佔全國排放總量的80%,能源約70%依賴進口。實現'雙碳'目標和能源自給,是我們當前的任務和使命。」潘芳慧說。
「中試基地生物甲烷化」項目的生物天然氣是能源的基礎設施,是實現「雙碳」目標的源泉。該項目依託「阜南模式」,探索「氫轉甲烷」科創路徑,推動清潔能源制氫、生物甲烷化的小試到中試再到工程的產業化,即「產業-科創-產業化」的模式。該項目的核心技術是生物甲烷化,通過清潔能源制氫與生物天然氣提純後的產物二氧化碳在厭氧發酵罐內實現氫轉甲烷,由高效氫傳質反應器、多源生物質厭氧發酵實現氫生物甲烷化。這一技術實現了能源、化學、物理、環境等多學科的交叉與融合。通過該項目的推進,最終可實現傳統生物質厭氧發酵的生物甲烷率由60%提升至87.6%,反應速率提升1.6倍,是現有生物產甲烷效能的2.34倍。
目前,國內類似「阜南模式」的生物天然氣站所產生的生物天然氣,複製「中試基地生物甲烷化」的模式到工程推廣應用氫轉甲烷後,可實現年產645億立方生物天然氣,為實現「雙碳」目標和能源的自給做出積極貢獻。

負責此項目的潘芳慧是安徽師範大學生態學博士、同濟大學機械與能源學院流動站博士後、寶山區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林海生態工作站博士後;在站期間,發表SCI論文6篇,申請多項發明專利,授權與生物氫轉甲烷研究領域相關的發明專利2項。2019年獲全國污染生態學會議研究生學術報告一等獎,2020年獲安徽省科學技術三等獎,2021年獲中國沼氣學會學術年會優秀論文二等獎,2023年獲中國材料大學學術會議優秀學術報告獎。
在從初賽路演到決賽的比賽過程中,潘芳慧和她的團隊針對項目上的技術問題,一起積極討論,形成可行性方案,一步一步推進。期間,對於氫轉甲烷生物代謝路徑不清晰的問題,團隊人員共同攻克,進行了深度探討和模型建立。
在此期間,潘芳慧的體會和收穫很多,「每次路演和評委們的寶貴意見,為我們項目的進一步提升和優化提供了空間;通過路演,我鍛煉了自己的邏輯思維表達能力,從而進一步提升理論梳理和積累實踐經驗;同時,還通過此機會向社會推廣項目,這些都讓我受益匪淺。」
潘芳慧也非常感謝在比賽期間寶山區政府、區人社局給予的支持,環上大科技園的專家老師們認真負責的培訓,以及同濟、林海、寶武氫能項目團隊對項目的貢獻,沒有他們的幫助就沒有項目最終完滿的呈現。
近年來,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始終以培養高層次創新型人才為出發點,以推動產學研合作為著力點,傾力做好博士後引進培養、人才支持保障和創新創業工作,博士後隊伍已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支重要科技創新力量,在幫助各行業、各領域攻克前沿技術、解決關鍵核心技術難題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以本次大賽為契機,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上海大學及環上大科技園發揮三方聯動工作機製作用,聯合寶山技術轉移戰略合作夥伴,主動跟蹤和廣泛聯繫參賽選手,積極發揮寶山在人才服務和成果轉化方面的獨特優勢,推動博士後項目落地,加快博士後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截至目前,已有4名參賽博士後成功註冊或遷移企業至環上大科技園。同時,寶山區博士後張幫周的項目「微生態醫療與產業化應用」,提供人體微生態健康、診斷、治療、康養、大數據分析與藥物研發的全產業鏈的技術服務與精準產品,用於消化系統疾病以及腸道菌群紊亂所致的消化系統外疾病的治療,以期實現全生命周期的微生態健康管理;作為國內首家提供「精準菌群移植整體解決方案」的企業,在本次大賽上,也獲得了紅杉醫療、上海國投、張江跨國企業聯合孵化平台、環上大科技園、同濟大學科技園等多家投融資機構的青睞。當前,項目正在與國葯控股、曜金資本、新浚資本、高瓴創投、得怡資本、雲南白藥等機構洽談B輪融資。
來源:上海寶山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