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士兵脫下軍裝,冒充僱傭兵潛入烏克蘭與俄軍作戰並不稀奇,可如果有一天這些「僱傭兵」向俄軍承認自己是北約正規軍士兵呢?
據環球網報道,23日多家俄媒就這麼一則離奇,但看起來又非常合理的新聞。
俄新社稱,在近期扎波羅熱方向的一次戰鬥中,一支俄軍偵察兵小隊使用反坦克導彈摧毀了烏軍一輛豹式坦克,但根據這位呼號為「傳奇」的俄軍指揮官的說法,當他們打開坦克炮塔艙門,檢查是否還有烏軍士兵存活時發現只有駕駛員重傷倖存下來。
「豹2」坦克
這位駕駛員見到俄軍士兵的第一反應就是用德語高呼「不要開槍」。他交待自己是德國聯邦國防軍的士兵,不是僱傭兵,和整個車組都屬於德軍的同一支連隊。此外,這名駕駛員還說出了自己所在部隊的番號和部署位置。
隨後俄軍偵察隊將其轉移到後方搶救,但最終這位自稱是德軍正規軍的駕駛員還是因失血過多死亡。
俄新社報道的這則新聞在俄羅斯網路上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因為這還是俄軍首次俘虜了一名承認自己是北約現役軍人的「僱傭兵」,此前被捕的僱傭兵要麼是退役士兵,要麼就是不被本國政府承認的「黑手套」,西方國家一直否認派遣、支援僱傭兵潛入烏克蘭與俄軍作戰,如今俄軍終於抓到了證據。
緊急情況下說母語是人的第一反應
不過,這則消息在引起轟動的同時,隨之而來的質疑聲也不少,比如有外國網友聲稱,俄媒明明發布了無人機引導反坦克導彈攻擊豹式坦克的視頻,但一直沒有向外界展示坦克車組人員的證件。如果有照片證件,總有些「好事者」能找到這些「失蹤的」德軍士兵,畢竟4個大活人又不可能憑空消失。
此外,也是最關鍵的一點:有北約身份的「外籍僱傭兵」在烏軍中的地位通常不會太低,一般只承擔培訓烏軍士兵使用北約制式武器、傳遞北約情報,以及制定戰略戰術等職責。俄烏衝突爆發一年多以來,幾乎很少有北約軍人親臨前線犯險的消息傳出,哪怕是之前幾次「北約軍官團被俄軍導彈團滅」的傳聞也從未得到過北約或美國的承認。
俄媒報道的這則新聞也是如此,除了幾家小媒體外,德國主流媒體仍未進行轉載報道,西方其他主流媒體也未俄媒的消息進行「事實核查」或「闢謠」。
烏軍的豹式坦克應該消耗得差不多了
不過,雖然目前有關「俄軍俘獲德軍正規軍士兵」的消息還有不少疑點,但如果俄媒的報道是真的,那麼德國總理朔爾茨的壓力就來了。
自二戰結束後,德國在軍事領域一直存在著敏感性或所謂的「負罪感」,哪怕是在對烏援助中,也是由其他西方國家先起個頭,德國才跟上,尤其涉及到重武器時,比如在援烏坦克問題上,美國先提出援助烏克蘭M1坦克後,德國才同意移交「豹2」坦克。
而在是否要派遣軍隊潛入烏克蘭作戰的問題上,德國的態度更加慎重。德國安全部門統計到的數據是,目前只有39名德國公民「自願」前往烏克蘭作戰,8月初朔爾茨還強調過德國在烏克蘭沒有部署現役軍人,今後也不會派兵。
2025年德國總理還不一定是朔爾茨
但就像前文所說,如果俄媒的說法是真實的,這無疑就是在打朔爾茨的臉了。現如今朔爾茨面臨的反對黨壓力並不小,德國右翼政黨「選擇黨」在7月份的民調中已經上升為全國第二大黨,黨魁愛麗絲·魏德爾計劃在2025年大選中挑戰總理寶座。
該黨另一位領導人蒂諾·克魯帕拉反對德國政府繼續向烏克蘭提供重武器,主張與俄羅斯對話解決烏克蘭問題。也正因為如此,23日俄媒的報道無疑將成為選擇黨挑戰朔爾茨權威的最佳理由。
目前這起事件還只是在俄羅斯網路發酵,但等到其進一步擴散後,朔爾茨最好還是想想該怎麼面對選擇黨的攻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