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三年游擊戰爭期間,1930年參加紅軍、後來成為開國少將的中共湘鄂贛省委書記劉玉堂活躍在萬載小源一帶,和陳壽昌、譚啟龍、徐彥剛等人領導湘鄂贛蘇區的游擊戰爭。
敵人經常出兵「圍剿」,中共湘鄂贛省委、省蘇維埃政府撤進深山密林中堅持革命。
下雨時他們鑽進石岩下躲避,晚上經常在大樹底下過夜,幾乎天天行軍打仗。
當時劉玉堂有一匹馬,情況危急時,他總是把馬讓給傷員騎,和戰士們堅持到最後轉移。
在連續的戰鬥中,劉玉堂先後三次負傷。其中最嚴重的一次,子彈打穿了肩胛骨和肺部,他昏迷了幾天幾夜,戰友們難過地為他準備好了「壽材」,然而他在後方醫院裡卻奇蹟般地活過來了。
有一天,劉玉堂正在醫院養傷,敵人突然摸了上來,警衛部隊也被打散了。他無法行動,只好咬緊牙關,爬進醫院屋後濃密的竹子叢中,沒吃沒喝,藏了一天一夜。
直到敵人走後,當地群眾才從竹子叢中把他背回家,給他穿上衣服,煮紅薯給他吃,隨後把他送回遊擊隊。
回憶起這件事,劉玉堂常感慨地說;「我這條命是老百姓給的。共產黨和人民群眾的關係,好比魚兒離不開水,瓜兒離不開秧,脫離了群眾,共產黨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游擊戰爭中的一年除夕,雖然條件非常艱苦,省委、省蘇維埃政府的領導同志還是決定讓游擊隊們聚一次餐,吃一頓年夜飯。
他們找到一個「香菇客」丟棄的草棚,鋪開一塊布當餐桌,端上來的「美味佳肴」只有油炸豆腐和蕃薯飯,面黃肌瘦的幹部戰士們動手大吃起來。
劉玉堂的胞弟劉啟蘭在省委當通訊員,當時才十六七歲,正是長身體貪吃的年齡。聽說晚上過年,就憋足勁想大吃一頓雞鴨魚肉,解解饞,而當他看見桌上擺出的飯菜就傻了眼。
沒有雞、沒有魚、沒有酒、沒有肉,這算過什麼年呀!
於是劉啟蘭蹙眉皺額、搖頭嘆氣地發牢騷:「過年,過年,叫花子也有一個年過。我們吃這種東西,連叫花子也不如!
劉玉堂一看發牢騷的竟是自己的弟弟,頓時大怒,指著弟弟的鼻子說:「你說什麼混賬話!莫以為你是我的弟弟,就可以胡言亂語。我是帶你出來革命,不是請客吃飯的。你要再說這種渙散軍心的話,造成了惡果,我照樣槍斃你!」
嚇得劉啟蘭馬上承認錯誤,做了檢討。
吃過年夜飯,劉玉堂對全體幹部戰士說:「同志們!越是艱苦的時候,越要認清形勢,堅定信念。我們游擊隊里大家過一樣的苦日子。我們不是國民黨的長官,靠剋扣軍餉發橫財。
「我們的經費是老百姓節衣縮食省下來的。雖然我們打土豪沒收了一些銀元金條,那是黨的活動經費,必須留著用於革命事業,不能用來大吃大喝花掉。我們個人沒有貪污。」
說到這裡,他一邊把自己的四個口袋翻出來給大家看,一邊說:「不信,看看我的口袋,都開了『天窗』。」
眾人一看,他的口袋果然個個都咧開了口子,這一下把大家都逗笑了。
接著劉玉堂神情嚴肅地說:「我們幹革命就要準備吃苦,我們隨時要想到群眾的利益,要隨時準備作出犧牲,包括金錢的犧牲,享受的犧牲。誰沒有革命的堅定信念就可以聲明吃不了苦,來去聽從自由。
「我們這裡出了一個叫『多手指』的叛徒,他就是吃不了苦才逃下山的。他到國民黨那裡當了一條走狗,還揚言要活捉我們。老百姓罵他,我們限他。我們一定要找他算賬。大家想想走這樣的路、做這樣的癩皮狗光彩嗎?」
經過一番教育,游擊隊員們提高了覺悟,堅定了堅持鬥爭的信心。
春去秋來,三年時間很快過去了,革命形勢發生了變化。為了聯合國民黨抗日,劉玉堂擔任中共湘鄂贛省駐武漢和平談判代表,率領游擊隊下山開赴抗日前線。
在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中,劉玉堂都立下了赫赫戰功,於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新中國成立後,劉玉堂歷任中南軍區後勤部運輸部部長、志願軍後勤部運輸部部長,武漢軍區後勤部副部長等職。
參考資料:《解放軍將領傳》(解放軍出版社)、《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紀事》(解放軍出版社)、《南方三年游擊戰爭人物譜》(解放軍出版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