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中烏軍使用美軍提供的集束炸彈後,目前已經給俄軍造成了大量的殺傷和巨大的心理陰影。而早在1943年,美軍就開發出了這類的面積性殺傷武器,名字就叫:VT近炸引信炮彈,不過最初是針對日本空軍研發的。
其原理就是:炮彈中裝有無線電發射和接收裝置,炮彈打出去的時候不必刻意瞄準,無線電發射裝置會不斷發射電磁波,而一旦目標靠近21米範圍內,接收裝置接收到回波就會引爆炮彈。巨大的衝擊波讓炮彈中的彈片覆蓋面積高達278.7平方米。可想而知,多發炮彈打出,在這樣密布的死亡彈幕下,飛機的生存率會有多低。
戰爭,打的就是國力和科技差距。該炮彈出現後,給美軍帶來了豐碩的戰果,迅速一舉將對日機的擊毀率一下提高了五倍。工業力量不足的日本戰機後期嚴重匱乏,該炮彈功不可沒。後來隨著技術的成熟,也開始使用到地面,成為步兵的噩夢。
巴斯通戰役中,美軍101空降師就是在重圍下防線最危急的時刻,忽然天氣放晴,從而拿到了空投的裝了VT信管和預製破片的迫擊炮彈,這種炸彈能調節在離地面三五米左右凌空爆炸,殺傷力極大,對進攻德軍造成了重大殺傷才得以守住。後來這種炮彈也用到了朝鮮戰爭中,也同樣給我軍帶來了巨大的傷亡。
在長津湖的德洞嶺戰鬥中,我軍也曾遭到過這種炮彈的大量殺傷。1950年28日凌晨,德洞嶺戰鬥正式打響,29日夜幕降臨前從柳潭裡沿著公路開到德洞嶺的兩個連,到達德洞嶺後迅速隱蔽進西山腳下的樹林,準備夜間對敵人發動突襲。
在當時我軍的概念中,進入樹林似乎就代表著較為安全。但遺憾的是,美軍的夜間光學增強望遠鏡觀察到了這支部隊,這支部隊消失在樹林中後。美軍立即呼叫了下碣隅里的炮火,全部採用了近地引信炮彈,對這個樹林進行了20多分鐘的覆蓋炮擊。炮彈全部設定的在樹梢上空爆炸,在樹林上空發射出大量彈片,最後導致我軍這支部隊幾乎全部傷亡殆盡。
現代戰爭科技差距就代表著屠殺。對付這種炮彈,必須要有足夠堅固的掩體和工事。這樣的戰例還有無數,尤其在第一年的運動戰階段,志願軍由於剛進入朝鮮,甚至都沒有坑道可以藏身,幾乎每一仗不都是冒著這樣的彈雨而開展。如沙峴隘口之戰,一頓短促炮擊,180師進攻的某營就迅速損失多半,剛裝備部隊的新式打坦克利器57mm無座力炮寶貝疙瘩也損失殆盡。
其實早在第二次戰役中的長津湖大戰前,13兵團的124師在黃草嶺阻擊陸戰陸戰一師時,就已經領教過這種近炸引信炮彈的厲害!當時124師的部署是正面部分部隊憑藉陣地阻敵,主力部隊部署在山背,準備待敵人攻勢疲軟之時發動反衝擊。但不幸山背的部隊被美軍偵察機發現。陸戰一師立即將105榴彈炮架近直接打反斜面,很多炮彈也使用的是近炸引信,導致了集結在這裡本認為很安全的志願軍大批傷亡!
最後124師不得已只能放棄阻擊撤退,不過遺憾的是,當時我軍經驗不足,還沒有真正經歷過現代戰爭,戰報總結中只是闡述了美軍炮火的厲害,沒有認識到這種不一樣的炮彈。因此雖然124師在陸戰一師身上吃了大虧,但隨後跟進的第九兵團司令宋時輪依然毫不知情,致使長津湖戰役中我軍也大量被這種炮彈殺傷。
上世紀60年代美陸一師7團G連一名老兵吉姆·尼科爾森出過一部回憶錄,其中最驚心動魄的就是1951年5月17日的沙峴隘口343高地西北的一個小山谷的一組照片,這些照片一經發出,令世界震驚,令美國人沉默,令中國人流淚,然而很多人不知道,沙峴隘口之戰這些畫面。是當時美軍是在打掃戰場,準備把這些陣亡我軍士兵集中在一起掩埋,並非集團衝鋒時的陣亡畫面。
沙峴隘口戰後畫面
而就在同一天,戰場的另一處:加里山毛老谷慘烈的場面,遠非沙峴隘口殘酷可比。可以說,是能直接徹底令無數看過的中國人崩潰的畫面。
戰後,12軍軍副政委李震趕到現場後,看到當時加里山下屍體如山、一片狼藉的場面。當場就驚呆了,在山谷中當著一眾手下不禁放聲慟哭。李震1937年就參加革命,在槍林彈雨中經歷了無數腥風血雨,什麼慘烈的場面沒有見過,然而他也當場破防,哭著說道:「我參加了這麼多戰鬥,打了這麼多年的仗,也沒見到這樣的場面,沒想到在加里山下,我親眼見到了」!!!
現場畫面之慘烈,以致雙方一直禁止照片外泄。後來曾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的《解放軍文藝》編輯組副組長劉家駒老先生在他的《我經歷的朝鮮戰爭》資料中曾有記載,當時他還在35師醫院當文化教員,加里山之戰時他臨時受命負責登記傷員,並帶領挑夫班埋葬烈士。他和同伴在炮火稀疏時到達毛老谷時,據他的記載,場面慘不忍睹,到處殘肢斷臂。105團在毛老谷里僅屍體就遺有一千多具,此外,軍師團還動用了所有的擔架運回去一千多傷員。
面對這樣血淋淋的教訓,我軍的問題是毋庸置疑的,在戰後的總結中也曾提到當時部隊存在的問題:接受新的事物不快,不善於組織火力,不講求戰術,而專靠勇敢硬拼,致使成傷亡大戰果小......
時光靜靜地流淌,一晃七十多年已經過去。然而,歷史是沉凝厚重的,一個民族不應該忘記自己的英雄,自己的先烈。讓我們再度回溯下當年這起沉痛的事件。不僅是為了緬懷先烈,也是為了更理性地認識戰爭中科技的重要性,更加努力地強國強軍!
1951年5月16日黃昏,第五次戰役第二階段戰鬥開始。加里山、洪楊公路(寒溪-自隱里段)共有我三兵團6個師(其中部分受第九兵團節制)進攻美2師防區,另有31師(加100團)向東南穿插。
5月17日清晨,35師103和104團佔領加里山主峰1051高地,並開始向美軍38團陣地突進,美軍立即派出部隊進行援助。但在志願軍的奮勇進攻下,很快C 連的一個排就頂不住,放棄了914 高地,我軍成功打開一個缺口。美38團團長立即命令下屬荷蘭營派出了一個連去堵截缺口。
但志願軍戰士如潮水一般湧來,荷蘭營也開始頂不住,根據美軍38 步兵團戰後的報告,在上午11:00 前,估計至少「數以千計」的志願軍已經穿過了缺口。與此同時,35師為了擴大戰果,命令所有進攻部隊集中向這個缺口進攻,在敵人防線上撕出一條大口子。當時命令原文是:「將所有部隊派遣到 1051 高地以東」。
然而不幸的是,由於戰況緊急,這道命令是用明碼發送,剛巧被荷蘭營的一名懂中文的無線收發員截獲。收發員立即報告了38團團長費登,費登立即意識到這樣的壓力下僅憑38團是守不住,迅速上報申請炮火支援。
軍長阿爾蒙德立即下令,調集多個榴彈炮營進行支援,對毛老谷進行滾動式覆蓋炮擊,同時派出空軍進行重點轟炸。到5月17日下午,在范弗利特的干預下,還特意授權炮兵部隊將他們的彈藥消耗增加五倍,這就是當年有名的范弗利特彈藥當量。在開始進行炮火準備的時候,還特意讓法國營派出一個連準備清理任何從炮火中滲透過來的我軍士兵。
當35師副師長蔡啟榮率領105團沿1051和914高地之間的山谷突破行至毛老谷時,105團全面承受了這場慘烈的炮擊。遭到了至少5個野炮營地面火力的覆蓋。下圖圖一中紅線處為毛老谷小路,而每個扇區則為1個野炮營的覆蓋範圍。毛老谷的小路當天也遭到空軍重點轟炸,密集區為下圖二的洪楊公路紅點處。
圖一
圖二
同時美軍還派出數架L-19偵察機飛臨戰場上空,通過無線電跟地面火控中心彙報位置信息,觀察炮彈彈著點,根據彈著點的偏移情況及時校正和導引。面對這樣的狹窄地形,美軍大量使用了VT引信炮彈。志願軍戰士密集地簇擁在這個小小的山谷里,一發VT炮彈凌空爆炸,殺傷力高達上百米範圍,立即地面上就有一大批我軍戰士紛紛倒下。
L-19偵察機
在這樣密集和準確的炮擊下,毛老谷頓時炮火瀰漫、斷肢亂飛,瞬間變成人間地獄。蔡啟榮師長、作戰科副科長李超峰、105團副團長趙切源和副參謀長武肇峯等當場陣亡。在後來的《第五次戰役作戰中幾個問題的材料》報告中提到:
「此戰35師僅師團幹部即傷亡就高達十七人之多,該師在完成切斷洪川楊口公路、割裂美偽聯繫任務中,部隊在剛剛搶佔公路後,立即遭到美軍密集火炮襲擊,當即兩個團就失去戰鬥力。」
-34師政委羅洪標將軍在後來的回憶錄《從紅土地走來》中也曾提到此戰,內容大致為:炮擊過後,35師副師長蔡啟榮等師以下指揮員就犧牲20餘人,有的營還沒見到敵人就被炸得只剩下數十人。
當時我軍一個營標準配置大約是500多人,可知現場的慘景。所以才有後來的久經戰陣的李震將軍的真情流露,失聲慟哭,稱其為"屍山血海"!這個教訓不可謂不慘烈!而個人認為,其中最重要一點,就是戰後總結中提到的:接受新生事物不快!如果黃草嶺之戰後就引起重視,加以研究,早一點了解這種威力巨大的炮彈,那麼此戰中我軍絕對不會把部隊密集地集中在這個小小的山谷里,造成這樣的重大損失!!!
七十多年前這些烈士們的鮮血早已乾涸,時光已經悄悄進入二十一世紀,人類軍事科技的發展更是突飛猛進,目前國內資料很少看到這場戰鬥相關的文章,但我們不應該忘記這個慘烈的教訓,因為先輩已經用生命與鮮血告訴了我們:現代戰爭,其實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已經是科技的距離。
一個理性和強大的民族,最成功之處就是善於從失敗中吸取教訓!最後在這裡,衷心希望我們的軍工科技快速突破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