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印度國防新聞報道,普拉卡什·梅農中將稱,在烏克蘭戰爭期間,俄總統普京和俄高層的一些成員總是有意無意的提到核武器,試圖通過核威脅來警告美國及其北約減少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但是,考慮到北約援助烏的軍事資源越來越多,而且越來越偏向於提供進攻性武器,比如戰鬥機、坦克和導彈等,這說明俄羅斯的核威脅並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俄方已經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決定在臨近北約邊界的白俄羅斯境內部署戰術核武器(tnw),期望通過這種在家門口部署戰術核武的手段來阻止北約對烏的軍援。
與此同時,根據2018年核態勢評估的結果來看,美國缺乏迅速和可用的核能力來阻止俄羅斯使用戰術核武器。因此,從2019年12月開始,美軍就在田納西號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ssbn-734)的部分三叉戟潛射彈道導彈上搭載了新型5萬噸級tnt當量的w76-2型戰術核彈頭,讓其在大西洋上戰略巡邏,以威懾俄羅斯。
印媒稱,俄美之間的戰術核對抗提醒印度,在印周圍還有兩個核大國--巴基斯坦和中國,他們也有可能會使用戰術核武器來威懾印度。按照印度的核學說規定,印度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只有當其領土和在任何地方的軍隊遭到核攻擊時,印度才會發動核反擊,不論對方使用戰術還是戰略核武器,印度都以威力巨大的戰略核武器進行報復,而且這種報復將是大規模的,要讓對方承擔不可接受的損失。按照這樣的核規定,印度並沒有製造可用的戰術核武器,其只裝備了戰略核武器。
戰術核武器的當量通常在1000~10萬噸之間,這種低當量核彈的爆炸威力並不是特別大,它主要用於打擊戰場上的一些高價值目標,比如指揮所、橋樑、部隊集結地之類的,一般可以用戰鬥機和大炮發射。相比之下,戰略核武器則屬於摧毀城市的那種級別,通常由彈道導彈發射。
然而,與印度觀點相反的是,巴基斯坦並未宣稱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而且其裝備了很多戰術核武器。印媒推測,由於印度的軍費是巴基斯坦的四五倍,導致其常規軍力強於巴基斯坦,一旦兩者發生大規模的常規戰爭,巴基斯坦很可能擋不住印度的進攻。我們來假設一下,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巴方很可能會使用戰術核武器來扭轉戰場上的不利局面,比如,使用戰術核武器摧毀印軍後方的關鍵橋樑,切斷印軍的補給線路等。
然而,此時問題就出現了,由於巴方並未使用核武器攻擊印度軍隊,單純只是用威力較小的核武器摧毀了一座橋樑,很可能也沒造成人員損失,而且這座橋樑也可能不在印度境內,巴方這麼做的目的只是為了阻止印軍的繼續推進。面對此種情況,印度該怎麼做?首先它不符合印度的核規定,印度無法使用戰略核武器進行大規模報復。即使這座橋樑在印度的領土上,難道印度要用戰略核武器對巴方發起大規模的核報復嗎?一旦如此,那麼兩個核大國就會立刻上升到滅國級別的核戰爭。
事實上,一旦出現上述情況,印度的領導層會陷入很尷尬的境地,很可能在充分考慮後果的情況下撤兵。印媒稱,在現實中,巴基斯坦在每一次危機對抗中都揮舞著核大棒,希望以此來遏制印度,而印度則別無選擇,只能在充分了解後果的情況下,大力發展常規實力來應對來自巴方武裝人員的頻繁襲擊。
但,如果印度也擁有戰術核武器,當巴方在戰場上投入戰術核武時,印軍則可以對等的使用它,也用戰術核武摧毀巴方的某座橋樑。如此既可以避免發生滅國級核戰爭,又可以找回場子。印度認為,儘管雙方都擁有核武器,但有限戰爭是可接受的。
印媒稱,印度的另一個近鄰,中國尚未承認擁有戰術核武器。就未來有可能爆發的中印戰爭來說,相互擁有核武器可能會限制雙方的戰爭規模。這與烏克蘭戰爭不同,因為俄烏雙方,只有烏克蘭沒有核武器,因此俄軍才敢發起大規模的常規戰爭,而擁有核武器的俄羅斯,其核威懾的目的只是為了阻止北約的干涉。
事實上,即使沒有核武器的限制,中印之間也不太可能發生「大戰」,因為這裡的地形就無法展開大兵團作戰。只有在印軍想越過喜馬拉雅山強佔對面的中國領土,或者中國強佔印度領土時,才有可能爆發「大戰」,但這樣的作戰目標對雙方來說都很難實現,想把重武器成建制的從喜馬拉雅山一側運到另一側,還要冒著對方火力的情況下,是幾乎很難完成的任務。但不排除有這種可能性。
印媒稱,由於在常規軍力方面弱於中國,印度或許應該像巴基斯坦那樣發展戰術核武器來彌補中印間的常規軍事差距,以避免在大戰時不敵中國。問題是,在印度的觀念當中,核武器沒有軍事作用,它只是用於戰略核威懾的,在真正的戰場上,常規武器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不過話又說回來,或許有必要修改關於核報復的定義,將大規模報復改成「懲罰性報復」。為此,印度可以生產戰術核武器,當對手使用戰術核武時,印度可對等使用,同時又能避免上升到滅國級核戰爭的風險,如此修改可以讓印度的核反擊變得更靈活。
事實上,印度想多了,中國也遵循不首先使用核武原則,中印之間的衝突大概率會以常規形式進行。不過,如果印度非要製造戰術核武,那麼中國也有理由對等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