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格隆匯
2月16日收市晚間,華興資本控股的一紙公告震動了市場。
據公告所示,該公司董事會得悉公司暫時無法與公司董事會主席執行董事、首席執行官和控股股東取得聯繫。
由於事出突然,加上圈內流言四起,悲觀情緒佔主導,致使華興資本開盤後一度閃崩50%,截至2月17日收市,公司股價報收於7.18港元每股,全日跌幅約為28.2%,對應市值為40.81億港元,成交金額約2.38億港元。
自午盤開始,華興資本股價由於承接持續湧現,於窄幅區間內震蕩換手,股價已逐漸見穩定,通常此類盤面交易特徵,代表著首輪的拋售或暫告結束。
筆者從網路觀察到,有少部分的投資者目光,已聚焦在公司的債務問題身上,認為突發事件的出現或會觸發提前還款條約。筆者認為實屬多慮。對此提出了幾點看法:
首先,一直以來華興的槓桿率都保持在較低的水平。截至2022年6月30日,華興資本的權益乘數約為2.16,國內大型券商龍頭如中信證券則高達5.41,中金則為7.57,美國大型投行摩根士丹利為11.25。
即使將公司放在同業裡面,華興都是公認的「保守分子」,長期低槓桿經營也曾一度成為外界質疑華興高成長性的其中一個關注點,實際上在過往的交流當中,投資者反而是提倡公司更加「激進」,到現在反而就變成風險點?
其次,據公開資料,從海外發行的長期債務來看,主要為2021年完成的3億美元境外銀團貸款,而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賬面現金及准現金資產則高達51億元人民幣,即使存在以上風險事件被觸發,公司短期償債能力也是相當充足的。
在2022年中期財務指標來看,公司流動資產的規模高達98.59億人民幣,流動負債約48.76億,凈流動資產規模錄得49.83億人民幣,而短期的銀行貸款僅為6.06億人民幣,不存在所謂的流動性困境。
筆者相信,華興資產負債表的穩固和華興一貫謹慎經營的風格所帶來的好處,將會在這次事件中得到有效的檢驗。
最後,值得注意的一點,面對市場波動,投資者應為獨立思考和清醒留下更多緩衝空間。從市場表現來看,華興資本股價在本次突發事件是否已經price-in,甚至過分超跌,其實稍作分析就可得到結論。
國內傳奇投資家馮柳先生曾提過下跌的三重思考,若把這套理論套用到華興資本今日遇到突發而經歷的大跌事件身上,便可理解為一次殺估值的下跌。但是,截至2月17日收盤,華興資本的PE(TTM)已回落至14倍附近,而靜態估值已經低至2倍,市凈率PB則約為0.5倍左右,為歷史數據二十分之一(5%)分位低值。再殺估值,已無太多的空間。
換言之,除非華興資本被證明是長期邏輯產生根本變化,否則,按照馮柳的經典投資理論,就可理解為下跌的理由不充分,進一步推導就是華興股價或可隨時反轉,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