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展示了近十幾枚先進的洲際彈道導彈,這是朝鮮「國家核攻擊能力」迄今為止最大的展示。
據朝中社2月9日報道,當地時間8日晚,慶祝朝鮮人民軍成立75周年閱兵式在平壤金日成廣場舉行,閱兵式上展示了多種新型武器,其中首次亮相的新型洲際導彈和「火星炮」-17集中展示成為外界的熱議話題。

以往閱兵,「火星炮」-17發射車數量均為4輛,但此次閱兵式出現了至少有11輛,可以說是「幾何級數般增加」。
新型固體洲際導彈首次亮相?
閱兵式從8日20時30分許開始,時長2個多小時,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偕女現身慶祝。在此次閱兵式上,新型坦克、新型防空導彈、戰術核武器運用部隊方隊、遠程巡航導彈、戰術導彈等亮相,展示了朝鮮近幾年在常規武器和核武裝備發展上的最新成果。
閱兵式上首次亮相的新型洲際導彈和「火星炮」-17導彈集中展示引發了外界的高度關注。
根據朝中社公布的照片,閱兵式上首次公開的新型洲際導彈採用9軸高機動車底盤,使用了貯運發射筒,共展示了4輛發射車。朝鮮官方沒有公布這款導彈的名稱,也沒有介紹導彈的性能,但外界分析認為,該導彈很可能是朝鮮正在研製的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的洲際導彈,由於外形與俄羅斯「白楊」-M固體洲際導彈非常相似,被外界稱為朝鮮版「白楊」-M。
外界猜測並非毫無根據,因為近年來,朝鮮官媒發布的信息透露了朝鮮對發展固體火箭發動機技術的重視。朝鮮曾多次試射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的「北極星」系列彈道導彈,但射程均在3000千米以內。2017年8月,朝中社報道稱,金正恩視察了朝鮮國防科學院化學材料研究所,要求加大生產固體燃料發動機和彈頭。報道稱,該研究所負責研究、研發和生產「火星」系列導彈的耐熱材料和彈頭、發動機噴射口材料等化學材料,其研究成果對朝鮮洲際彈道導彈的成功發射有重要貢獻。

由於外形與俄羅斯「白楊」-M固體洲際導彈非常相似,朝鮮新型洲際導彈被外界稱為朝鮮版「白楊」-M。
去年12月,朝鮮官媒發布信息稱,朝鮮國防科學院下屬某研究所在西海衛星發射場成功進行該國首個推力為140噸的大功率固體燃料發動機地上點火試驗,金正恩現場指導試驗。
朝方表示,此次試驗旨在驗證採用推力矢量控制技術的大功率固體燃料發動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金正恩評價道,此次試驗又向落實勞動黨八大提出的五年規劃戰略武器領域五大核心課題前進一步,期待另一款新型戰略武器在短期內問世。
這一消息被外界解讀為朝鮮在固體火箭發動機研發上取得了重要進展,為推進固體彈道導彈尤其是固體洲際導彈發展奠定了基礎。
導彈專家李文盛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時表示,相對於採用液體火箭發動機的洲際導彈,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的洲際導彈反應時間更短、生存能力更強。世界上先進的公路機動洲際導彈大部分採用固體推進方式,朝鮮在研製成功多型液體洲際導彈後,固體洲際導彈是朝鮮戰略核力量發展的重點。
「從『火星』-15到『火星炮』-17洲際導彈,朝鮮液體洲際導彈技術已經發展到了技術極限,而液體洲際導彈龐大的尺寸會限制自身的機動性,固體化是機動式洲際導彈未來發展的趨勢。」李文盛介紹說。
在李文盛看來,根據照片分析和閱兵慣例,此次展示的新型洲際導彈仍然是個模型,發射筒內大概率沒有配備導彈,而且該導彈還沒有公開試射的信息,對該導彈的進一步分析還需要後續更多的權威信息。

朝鮮試射「火星炮」-17液體洲際導彈。
「幾何級數般」地增加核彈頭數量
除了新型洲際導彈,此前多次公開亮相的「火星炮」-17液體洲際導彈集中展示也備受關注。朝中社稱,這些大型發射車編隊展現了朝鮮國防力量變革發展面貌和「最大核攻擊能力」。
該導彈在2020年10月舉行的慶祝朝鮮勞動黨成立75周年閱兵式上首次亮相,此後又在2021年和2022年的閱兵中出現,試射活動也多次公開報道,已經是大眾比較熟悉的朝鮮武器。但在之前的幾次閱兵中,展示的「火星炮」-17發射車數量均為4輛,但此次閱兵式出現了至少有11輛,可以說是「幾何級數般增加」。
朝中社此前刊文稱,戰略武裝力量將裝備並運營的這一超大型洲際彈道導彈,是戰略武裝力量的核心打擊手段、可靠的核戰爭遏制手段。
韓國軍方根據監測數據分析認為,「火星炮」-17洲際彈道導彈(ICBM)射程可達1.5萬千米,打擊範圍可覆蓋美國全境,朝鮮導彈技術取得相當進展。而且該導彈採用多彈頭分導式載具(MIRV),一旦在目標上空成功完成彈頭分離,可同步打擊華盛頓和紐約。

韓國軍方根據監測數據分析認為,「火星炮」-17洲際彈道導彈(ICBM)射程可達1.5萬千米,打擊範圍可覆蓋美國全境。
2017年以來,朝鮮洲際導彈研製不斷取得突破。2017年7月,「火星」-14導彈首次試射成功,外界分析認為該導彈射程超過6000千米;2017年11月,朝鮮首次試射「火星」-15洲際導彈,駐韓美軍司令部評估認為「火星」-15導彈射程超過1.2萬千米,覆蓋美國本土大多數地區。
在去年12月召開的朝鮮勞動黨八屆六中全會上,金正恩在會上闡明了朝鮮2023年核武器及國防發展的戰略變革,指出當前形勢迫切要求朝鮮針對美國等敵對勢力令人擔憂的軍事動態,加倍努力強化打壓性軍事力量,以切實保障朝鮮的主權、安全和根本利益。金正恩表示,當前情況凸顯大量生產戰術核武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金正恩因此要求「幾何級數般」地增加核彈頭數量。
此次閱兵式「火星炮」-17洲際彈道導彈發射車數量相比以往閱兵大幅增加除了向外界傳遞該導彈已經成熟量產的信息,也是對金正恩提出「幾何級數般」地增加核彈頭數量的要求的一種踐行。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閱兵首次出現了近期關注度頗高的朝鮮「導彈總局」。朝中社2月7日刊發的6日勞動黨中央軍委擴大會現場照顯示,金正恩座位後方掛著印有「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導彈總局」字樣及徽標的旗幟。「導彈總局」從未見諸朝媒報端,這是該機構首次進入公眾視野。
韓國國防安全論壇秘書長申鍾宇分析稱,機關名稱和徽標中的原子圖案體現其統籌指揮核導研發項目的職能。韓聯社認為,從旗幟左上角的部分數字「016」推測該組織成立於2016年。導彈總局可能從朝鮮軍需工業部拆分而來,將其下設機關擴編成獨立的總局,應該是與負責導彈打擊任務的戰略軍等部隊建制平行的體系。
南開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春福向澎湃新聞分析指出,朝鮮首次公開新型固體洲際導彈、集中展示「火星炮」-17導彈以及「導彈總局」等舉動的第一個目的是對即將舉行韓美軍演和部署戰略武器的一種「先發制人」警告,表明朝鮮將繼續超強硬來應對強硬的政策。
1月31日,韓國國防部長官李鍾燮同來訪的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舉行會談,雙方還決定進一步提高兩國今年聯合軍演的規模和水平,兩國將於今年2月實施韓美延伸威懾手段運用演習(DSC TTX)。在戰略武器方面,奧斯汀聲稱「將在韓國部署更多美國的戰略武器」。
朝鮮外務省2日凌晨發布發言人談話稱,美國和韓國的軍事演習和敵對行為已將局勢推向「極端紅線」,這隻會把半島地區變成一個巨大的戰爭火藥庫和岌岌可危的戰場。一旦美國繼續向朝鮮半島及周邊地區「強塞硬擠戰略武器」,朝鮮將根據其性質,更加直截了當地展開「滴水不漏的鉗制活動」。
韓國統一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洪敏(音)指出,今年可能是繼2017年以來的又一「危機之年」,朝鮮的強硬立場與美韓的聯合演習以及相關反應「迎頭相撞」,可能會瞬間加劇緊張局勢,不排除雙方誤判形勢導致地區衝突。
「現在朝鮮對於談判的態度,無論是對韓還是對美,是不主動尋求對話,但不拒絕對話,但前提是對方要有足夠的誠意,現在來看,韓美並沒有展示出朝鮮所認可的誠意。」李春福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