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29戰鬥機,是由前蘇聯米高揚-格列維奇設計局研製的單座雙發、全天候、多功能、高機動性中型戰鬥機,北約代號「支點」
上世紀60年代末,針對美國空軍的FX計劃,也就是催生出F-15鷹式戰鬥機的計劃,前蘇聯總參謀部相對應提出了先進戰術戰鬥機計劃,規劃開發兩種新型戰鬥機,以構成一個新的戰術航空系統,在此背景下,米格-29輕型戰鬥機和蘇-27重型戰鬥機機在同一時期平行研製,
由於前蘇聯時期,軍方對設計局的分工不同,米格設計局長期設計野戰前線戰鬥機,這類戰鬥機一般以條件較差的前線機場為基地,執行中、近、短距、空優作戰任務,兼顧對地支援,當時,蘇聯有種獨特的前線戰鬥機概念,這種前線戰鬥機以戰區前沿敵軍目標為作戰對象,對戰鬥機作戰半徑不高,載油量不大,因而,重量輕,機動性較好,可以彌補蘇聯航空工業跟美國的差距!(所以這就是被稱為 機場保衛者的原委)
1977年,米格-29原型機完成首次試飛,1982年投入批量生產,第一架量產型於1983年8月交付蘇聯空軍開始使用,1977年11月,美國偵查衛星拍到蘇聯正在試飛兩種新型戰鬥機,於是取名拉明K和拉明L,其中拉明K是蘇-27,拉明L就是米格-29,
直到1986年7月,蘇聯派出6架米格-29戰鬥機訪問芬蘭,西方才有機會看到這種傳說中令人生畏的神秘戰鬥機,
作為前線戰鬥機,米格-29的主要任務是摧毀距離基地60至200公里範圍內的所有空中目標,無論戰區氣象條件如何,對方使用哪種電子對抗措施,以何種飛行方面突襲,正處於什麼高度,一句話,對入侵敵機「大小通吃」!(不過脫離蘇聯特等的環境後就算了)
不過,1991年蘇聯解體後,米格-29在出口方面敗給了蘇-27系列,米格-29僅得到了來自馬來西亞等少數國家的少量訂單,另外,在90年代的幾場局部戰爭中,米格-29在美製戰機前表現平平,91年的海灣戰爭中,被美國F-15鷹式戰鬥機擊落兩架,
F-15嬴式戰鬥機
1999年,科索沃戰鬥中,南聯盟的騎士中隊又不敵西方國家空軍的F-16戰隼,又被擊落數架,(光看戰績米格-29輸得很慘!但當時美國和西方國家的電子干擾和電子壓制很厲害,相當於米格-29是一個瞎子,打一個睜著眼睛的壯漢!就算你性能再好,米格-29使不出勁來!這對米格-29多少有點不公平!)
F-16戰隼戰鬥機
儘管如此,蘇聯解體後,經過重組的米格集團始終沒有忘記曾經在蘇聯時期輝煌的米格-29,它們不斷對米格-29進行現代化改進,先後推出了米格-29S、米格-29SE、米格-29M、米格-29M2、米格-29K、米格-29SMT等多種改型,
另外,為了驗證推力矢量技術對提高戰機近距離格鬥和短距起降的影響,並為推力矢量技術在米格-29等戰機改造應用提供技術支持,米格集團在米格-29M2的基礎上研發了米格-290VT技術驗證機,並於2003年進行了首飛,
後在2005年莫斯科國際航展上首次進行了展示,
並在隨後進行了8分半的飛行表演,以一系列高難度的超級機動動作,吸引了世人的眼球,引起了轟動,
其風頭甚至蓋過了同樣採用矢量推力發動機的蘇-37
米格-29艦載型:米格-29K
米格-29K以米格-29戰鬥機為基礎研製的單座雙發艦載戰鬥機,加裝攔阻鉤和機翼摺疊,雖然當年競標艦載機敗給了蘇霍伊的蘇-33海側衛,後用在俄羅斯賣給印度的原「戈爾什科夫」號航母上,(更名為維克拉瑪蒂亞號)
後米格設計局用米格-290VT發展成支點家族的另一傑作,米格-35新支點!
米格-35集成米格設計局所有成就的最終生產型,該戰鬥機各方面性能大幅度提,載油量和載彈量增加,特別是擁有西方第四代戰鬥機的完善航電,因此不再依賴戰管協助,成為支點家族中唯一可執行獨立作戰的戰鬥機!
米格-29支點系列從冷戰走到現在,從當初被戲稱為「機場保衛者」(要怪就怪作戰理念吧)到如今米格-35的大航程,支點家族正在努力適應新的戰場環境,
但作為一代名機,支點家族的米格-29那令人著迷的超機動能力和頑強戰場生存能力足以可以令它載入航空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