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大機群出動,戰鬥機率先開路,轟炸機送出「必殺」

2022年12月12日22:24:08 軍事 1525

文/君劍

12月12日,央視軍事曝光解放軍東部戰區練兵畫面細節,各種兵力晝夜出動,相互配合,充分展現了面向實戰的訓練成果。

解放軍大機群出動,戰鬥機率先開路,轟炸機送出「必殺」 - 天天要聞

(訓練畫面)

報道顯示,近期東部戰區組織了一系列空戰訓練,殲轟機在幾百公里外直奔靶場,而負責打擊靶標的戰機則攜帶空空導彈模擬低空突防,在攻擊陣位上拉升高度,並通過雷達鎖定,以最短時間確認攻擊方案。

解放軍大機群出動,戰鬥機率先開路,轟炸機送出「必殺」 - 天天要聞

(訓練畫面)

解放軍大機群出動,戰鬥機率先開路,轟炸機送出「必殺」 - 天天要聞

(訓練畫面)

解放軍大機群出動,戰鬥機率先開路,轟炸機送出「必殺」 - 天天要聞

(訓練畫面)

另外,海軍航空兵某部也攜手空軍某部,派遣不同型號的軍機前往東海上空展開自由空戰訓練,這種異型機對抗訓練相當激烈,重點考核官兵的心理水平和訓練意志,要求飛行員離開舒適區,直面頓挫感。

解放軍大機群出動,戰鬥機率先開路,轟炸機送出「必殺」 - 天天要聞

(夜間行動)

而在夜幕降臨之際,解放軍大機群出動,戰鬥機率先開路,預警機配合指揮,轟炸機送出「必殺」,最終完成了對海面目標的模擬鎖定和打擊過程。

從央視軍事曝光的細節,不難看出幾個要點。

第一,解放軍的訓練完全面向實戰化,無論是空戰訓練,還是海空軍協同訓練,以及轟炸機打擊訓練,都是按照實戰的要求進行的,這種訓練的難度更大,對飛行員和飛機都是一種嚴肅的考驗。

第二,解放軍的訓練不僅體現飛行員素養和飛機的性能,而且還重點要求體現團隊配合。不同機型之間的模擬對抗和訓練,是很講求默契的,這種默契需要在長期訓練中形成,而這也是實戰環境中的關鍵性要求。

解放軍大機群出動,戰鬥機率先開路,轟炸機送出「必殺」 - 天天要聞

(解放軍轟-6K)

第三,轟炸機、戰機、預警機出動配合,這種情況在以往較為少見,但現在應該是已經常態化了。因為未來的空戰環境已經不是單兵作戰所能勝任的,即使搏擊長空也同樣如此。在真正的空戰環境中,如果要實現有效的進攻和突破,就得考慮協同合作,多機型並用。比如用預警機來負責協調指揮,戰機為轟炸機提供掩護,轟炸機負責遠程打擊目標,這就是一套一體化的戰術方案。

第四,解放軍訓練更加重視實際條件下的危機突發性和應變能力。海軍和空軍配合,異型機交互進行自由空戰訓練,就是凸顯模擬實戰環境條件下的突然情況,這種情況並不會給飛行員太多的選擇空間,飛行員只能是臨急應變,靠著現場的快速反應去處理空情。

解放軍大機群出動,戰鬥機率先開路,轟炸機送出「必殺」 - 天天要聞

(殲-16參與中俄聯合巡航)

之所以要進行如此專業化的高強度訓練,當然和目前的實際情況有關。

一來作為和平之師,解放軍肩負著捍衛和平、捍衛祖國主權的神聖使命,自然需要面向實戰去訓練,以實現綜合實力的提升。

二來當前西太平洋局勢並不安靜,美國一直試圖通過「長臂攪局」的方式,攪動西太平洋局勢,台海和南海、東海等熱點水域,都是需要我們重點應對的。

三來,中國將在未來將來實現兩岸統一,台灣將會回歸。然而島內存在某些企圖「謀獨」的頑固分子,而外部也有黑手試圖干預局面。在這種情況下,解放軍需要確保枕戈待旦,準備好隨時應對一切挑釁。

解放軍大機群出動,戰鬥機率先開路,轟炸機送出「必殺」 - 天天要聞

(解放軍台海演訓)

現階段,中國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已經實現了軍事現代化,因此解放軍裝備了更多的先進作戰裝備,其中就包括各型軍機。

而從東部戰區練兵畫面公開的結果來看,解放軍已經在面向實戰的訓練方面取得巨大進展,未來這種面向實戰的練兵模式,還將進一步實現常態化發展。

軍事分類資訊推薦

跑越南、泰國建廠的企業,要哭了,關稅最高達46% - 天天要聞

跑越南、泰國建廠的企業,要哭了,關稅最高達46%

目前在越南建廠的美國企業真不少,台灣省方面有鴻海、廣達、和碩、英業達、仁寶、緯創等頭部台系電子代工大廠都已經在越南投資建廠,數據顯示,目前至少已經有14家台系PCB板廠在泰國有投資,還有眾多的PC產業供應鏈和代工廠。
銀行員工悄悄提醒:2025年大家最好準備5萬現金放在家 - 天天要聞

銀行員工悄悄提醒:2025年大家最好準備5萬現金放在家

近10多年裡,移動支付在國內已經全面普及,除了部分老年人還在使用現金支付之外,大部分人都在使用移動支付進行結算支付。為此,就有人預測:在未來20年里,移動支付將完全取代現金支付,而現金支付方式或將逐步退出歷史舞台。
奇精機械走勢驚奇 - 天天要聞

奇精機械走勢驚奇

近期,奇精機械股價上演了過山車走勢,先是連續7個漲停,隨後高位回落,最近兩個交易日又收出兩個跌停,從高位回落幅度超過三成。最近幾年,奇精機械主營業務表現平淡,公司四年前更換了大股東,但凈利潤未見明顯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