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新四軍和八路軍是抗日戰場上赫赫有名的兩支部隊,哪裡有鬼子,哪裡就有他們的身影,但同樣是一起抗戰的兩支軍隊,為什麼八路軍在建國後能夠評選出9位元帥,新四軍只有陳毅一位元帥呢?
一、八路軍與新四軍的番號
圖|八路軍
在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被稱為中國工農紅軍,在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中共方面代表周恩來與國民黨當局進行談判,決定暫時放棄內戰,一致抗日。
就在兩黨因為武裝問題在談判中產生矛盾的時候,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
面對這樣嚴峻的形勢,國共兩黨開始加速談判,最終將共產黨西北地區的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
1937年8月22日,紅軍改組的八路軍正式編入國民革命軍序列,下轄三個師和一個後方留守處,在表面上接受國民政府的指揮,並且接受國民政府提供的糧餉及武裝。
在八路軍成立後,朱德、彭德懷被任命為八路軍的總指揮和副總指揮,在發表就職演講後迅速赴往抗日戰場,並取得了共產黨抗日歷史上的第一次大勝——平型關大捷。
其實,在抗日戰爭開始之前,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的番號原本屬於廣東軍閥李濟深的部隊,只不過在軍閥鬥爭中,李濟深戰敗,他舊部的番號也就留存下來,八路軍下轄的三個師的編號分別為5師、120師和129師,這三個師的番號原屬於東北軍,只不過在西安事變後,蔣介石為了削弱東北軍的力量,對東北軍進行裁撤,因此,在紅軍改變成八路軍後,才將這三個師的番號轉頭命令八路軍使用。
圖|新四軍訓練
就在八路軍獲得番號不足一個月後,國民政府對全國海陸空軍隊進行統一序列,力求軍隊架構清晰、穩定,因此,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的番號被取消,改為第十八集團軍,其組織架構與「第八路軍」相同,只是將正副總指揮的稱號改為正副總司令,只不過跟這個名稱相比,還是「八路軍」更深入人心,因此,「八路軍」一直在共產黨內使用,「第十八集團軍」只是在與國民黨的例行公文中被用到。
對於此次紅軍改編,蔣介石是心不甘情不願,只是迫於國內外的壓力,不得不這樣做,不過他雖然同意對紅軍主力進行改編,但是共產黨在南方八省中還有許多游擊隊,對於這些游擊隊,周恩來曾在兩黨談判中提出:「我們可以現將游擊隊改編成一個軍,這樣規模適中。」
面對周恩來的提議,國民政府壓根就不理睬,他們想要將這股力量據為己有,因此,當周恩來再次提出這件事情後,蔣介石表示:「可以給這支部隊番號,但是軍長的人選應該是國民黨將領。」
面對蔣介石的建議,周恩來等代表一致不接受,為此,南方八省游擊隊改編事宜就這樣僵持下來,但是,隨著一個人的出現,僵持的場面得以化解,這個人就是葉挺。
葉挺是赫赫有名的北伐名將,在北伐戰爭中,葉挺率領獨立團孤軍奮戰,戰功卓著,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贏得「鐵軍」的名號。
葉挺早年間加入國民黨,後在國共兩黨合作時期,葉挺在莫斯科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大革命失敗之後,葉挺與朱德一起領導南昌起義,在起義失敗後,葉挺離開大陸前往澳門定居,在澳門的六年中,葉挺遠離政治,遠離兩黨鬥爭。
在國共全面抗戰爆發後,葉挺在黨組織的安排下來到上海,與上海地下黨接應,但沒想到在這途中遇到了周恩來。
圖|粟裕
周恩來見到葉挺後,立刻就找到了領導南方八省游擊隊的人選,畢竟葉挺加入過兩黨,也對國家做出了重大貢獻,因此,周恩來也向葉挺闡述了自己想要請他出任紅軍游擊隊軍長的想法。
面對周恩來的建議,葉挺當即表示同意。
隨後,葉挺找到了正在上海指揮抗日作戰的陳誠,並且毛遂自薦,出任軍長,同時將游擊隊的番號定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延續「鐵軍」的意志,於是陳誠立刻將有關消息上報,在得到蔣介石批准後葉挺就任新四軍軍長。
在副軍長項英的幫助下,葉挺經過半年的時間將紅軍游擊隊整編為三個支隊、10個團,以及一個特務營。
在軍隊整編完畢後,葉挺迅速帶著軍隊投入到抗日戰爭中去。
二、八路軍與新四軍的不同
雖然八路軍和新四軍都是在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隊伍,但是兩軍之間還是存在巨大的差異。
第一,軍隊建制等級不同。
雖然八路軍與新四軍都是軍,但是軍與軍之間的等級是不同的。
八路軍叫做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在統改之後變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而新四軍的番號則是國民革命軍第四軍。
在國民黨的軍隊設置中,集團軍介於戰區與軍之間,下轄2-3個軍,而八路軍下轄3個師是特例,而新四軍本身的設置是「軍」,也就相當於八路軍中的「師」。
而且,八路軍的建製為「集團軍——師——旅——團」,新四軍則是「軍——支隊——團」,兩方之間完全不對等也就導致了軍隊中的職位不統一。
由於八路軍改編自紅軍主力,因此在編製的影響下,許多紅軍中的高級將領都會降級使用,而在新四軍中就不存在這樣的問題,畢竟新四軍是由游擊隊改編而成的,支隊中也只有陳毅能夠算得上是帥才,其餘各級幹部搞政工可以,但是談及指揮都差點意思。
因此,兩支隊伍的地位本身就是不對等的。
圖|粟裕
第二,規模不同。
八路軍成立時將紅軍主力全部統編,因此人數較多,約4.5萬人,而且在戰爭過程中,八路軍牢牢與老百姓聯繫在一起,積極發展新生力量,等到抗日戰爭結束,八路軍的總兵力已經達到102萬人。
而新四軍主要收編的是南方八省的游擊隊,雖然省份眾多,但是游擊隊普遍規模較小,在葉挺完成游擊隊改編後,整個新四軍只有一萬人左右,其人數不足八路軍的四分之一。
葉挺是新四軍的軍長,他在兩黨之中都曾任職,因此,蔣介石極力拉攏葉挺,想要將新四軍徹底拉到國民黨陣營,當他見到無力掌控葉挺的時候,蔣介石開始了對新四軍的打壓。
1940年年底,新四軍已經發展到近九萬人,國民黨政府為了消耗新四軍的有生力量,在皖南事變中,重挫新四軍,直到抗戰結束後,新四軍人數才只有27萬,與八路軍規模相差巨大。
第三,授銜不同。
當兩軍都屬於國民政府軍隊序列後,在明面來講,兩軍都應該歸屬國民政府統轄,因此,兩軍中的將領也應該和其他國民政府軍隊一樣,接受蔣介石的授銜。
在八路軍中,作為總指揮的朱德被授予上將軍銜,其餘將領被授予中將軍銜的有7人,少將19人。
與此同時,在新四軍中,只有軍長葉挺被授予中將軍銜,副軍長項英被授予少將軍銜,其餘將領均沒有軍銜。
兩相對比之下可知,八路軍無論在規模或其它方面都要遠遠超過新四軍。
三、新四軍中的元帥
圖|陳毅元帥
雖然兩軍之間的差距較大,但是在建國後的授銜儀式中,十位元帥軍銜的獲得者其中九位來自於八路軍,只有陳毅元帥一位出自新四軍,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1955年,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中央決定對有功人員進行表彰,在充分考慮到「山頭主義」後,公布了十大元帥名。
在抗日戰爭階段,兩軍之間雖然實力差距較大,但是按照公平來講,新四軍中的將軍們最起碼也得佔據十大元帥中的兩個到三個席位,但是事實卻並非如此。
原本八路軍的建制就比新四軍高,而且在八路軍中的許多將領都是降級使用了,因此,核心領導人數要比新四軍多處三到四倍(軍隊人數也多出三到四倍),按照正常編製來講,新四軍的軍級幹部相當於八路軍的師級幹部,因此,如果按照兩軍之間的師級幹部對比來看,新四軍只有一位元帥也就不虧了。
當時八路軍下轄三個師,每個師中的師級幹部最少有四人,因此,八路軍中可參加元帥選拔的人數約12人,新四軍中4人,除此之外,八路軍總部在抗戰時期相當於中共中央軍委,因此,在軍委指揮作戰的朱德、彭德懷、葉劍英三人已經是元帥的固定人選,將這三位的名額扣除後,元帥名單還有七人,這樣看來,新四軍中只有陳毅一位入選也合情合理。
其實,除了陳毅外,能夠入選元帥軍銜的還有兩人,分別是葉挺和劉少奇。
在葉挺帶領新四軍消滅了一次又一次日軍的掃蕩時,沒想到國民政府蔣介石居然炮製皖南事變,將葉挺扣押,新四軍主力在奮起反抗中被消滅大半。
圖|陳毅
抗日戰爭結束後,在國共兩黨和談中,共產黨要求釋放葉挺將軍,為了和談能夠順利進行,也為了避免國際社會非議,國民黨當局立刻釋放了葉挺將軍,可是葉挺將軍卻在1946年不幸空難去世,因此,與建國後授銜擦肩而過。
在皖南事變後,陳毅與劉少奇挑起重擔,分別擔任新四軍軍長和政委,在他們兩人的帶領下,新四軍再次壯大起來。
因此,按照原有標準,劉少奇也能被評為元帥,只不過建國後,毛主席提出「已經在地方任職的還是不要評軍銜」,因此,當時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等一大批曾在軍隊中任職的人員沒有參與評銜。
但是,陳毅在當時是國務院副總理,按照毛主席的指示也不應該評軍銜,為什麼他成為十大元帥之一呢?
陳毅能夠評軍銜,主要原因有三點,其一,陳毅雖然在國務院任職,但是依舊是中央軍委成員,因此,在名義上,陳毅完全符合標準;其二,陳毅是新四軍系統,如果新四軍不能選拔出一名元帥,那麼軍隊之間會失衡,更何況,陳毅還是第三野戰軍司令,如果他不參加,第三野戰軍系統中也就沒有元帥;其三,陳毅無論是在革命時期還是在抗戰時期,他的表現都很卓越,如果有功不獎,這將違背黨的思想。
那麼,既然陳毅都能被評為元帥,粟裕為什麼不行呢?
四、大將之首
圖|陳毅(右一)與彭雪楓
在解放戰爭初期,由於國民黨軍與解放軍實力差距過大,導致解放軍在作戰中總是被壓著打,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解放軍在中原戰區屢屢失利,陳毅在山東領導的部隊也接連戰敗,哪怕是林彪帶領的東北野戰軍也連連失敗,在解放軍一片敗績的情況下,粟裕竟然在蘇中打出七戰七捷的佳績,原本粟裕能夠憑藉軍功勝任華中軍區司令,在他的謙遜之下,將司令的位置讓給老領導張鼎丞,自己甘居副司令。
粟裕的謙遜不止一次,當他因為軍功再次被任命為華中野戰軍司令的時候,他依舊想要將職位讓出,這次中央軍委沒有同意,直接下達軍令,任命他為司令員。
在事權統一之下,粟裕開始展現出他驚人的作戰天賦,他在戰場上數次反敗為勝,一場場耀眼的戰績令中央軍委交口稱讚。
孟良崮之戰,粟裕兵行險招,用最小的代價全殲張靈甫部,重挫國民黨軍士氣;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中也出現了粟裕的身影,幾乎有粟裕指揮的戰鬥都會獲得大勝,而粟裕也成為毛主席口中「善於大兵團作戰」的將軍。
在解放濟南後,他就已經想好如何進行淮海戰役,如何藉此戰役殲滅國民黨的兵團,而當他將作戰計劃交到中央軍委時,毛主席都對這個計劃嘖嘖稱奇,因此,在各野戰軍聯合進行淮海戰役的時候,粟裕雖然在前委五人中排名居中,但是毛主席親自點名讓他指揮作戰。
如果按照軍功來講,粟裕的軍功甚至遠超十大元帥中的幾位,但是他為什麼不能成為元帥呢?
雖然粟裕是黨內少有的名將,但是他的資歷確實不夠。
粟裕出生於1907年,他並沒有像其他將軍一樣上過軍校,粟裕所有的作戰知識全部是自己琢磨出來的。
圖|粟裕
當年南昌起義爆發時,粟裕是其中的一名班長,與當時的朱德、賀龍壓根就不在一個層次上,再加上他在紅軍時期運氣不好,先後六次負傷,且都是重傷,因此大半時間都在後方養病。
除此之外,粟裕的職位調動非常頻繁,往往剛做出一點成績就被調到其它崗位上工作,當然,這與粟裕的性格不無關係,粟裕平時沉默寡言,不善交際,他雖然在革命時期就已經展現出驚人的天賦,但是與同年的林彪上升速度相比,拍馬不及,因此,紅軍時期的粟裕最高職位只是軍團的參謀長。
長征期間,組織命令粟裕留在南方地區,組織游擊隊進行秘密抗爭,於是,粟裕在南方積極發展游擊事業,隨著國共第二次合作逐漸展開,在南方的游擊隊也被納入新四軍的編製之中,由於粟裕在游擊隊中職位較高,因此,他在新四軍中被任命為第二支隊副司令。
只不過這時候粟裕的級別還要比八路軍的師級略低,而他也在出任華中野戰軍司令的時候,殲滅偽軍兩萬餘人,將華中與山東解放區徹底連成一片。
雖然粟裕立下大功,可讓他真正展露光芒的還是解放戰爭,只不過在解放戰爭中他的職位一直是副職,不是因為他不夠優秀,反而是他一直謙遜。
在三大戰役沒有開始之前,毛主席就曾在西柏坡與粟裕會面,那時候主席就想任命粟裕為華東野戰軍司令,然而他一直拒絕,因此成為代司令,只不過他雖然是代司令,但是毛主席了解粟裕的軍事才華,於是特意為粟裕向華東野戰軍下達這樣一條命令「一切軍事指揮以粟裕為主」,就這樣,粟裕雖然是副職,但是一直代表正職行事。
圖|粟裕
建國後,朝鮮戰爭爆發,毛主席原本想要請粟裕前往朝鮮作戰,只不過粟裕由於身體原因需要前往蘇聯治療,因此錯失了出國作戰的機會,不過,在他身體稍有好轉後,粟裕立刻請命前往朝鮮戰場,那時候彭總已經完成了他的任務回國,朝鮮前線的作戰方針在粟裕的指揮下形成,為了保證士兵們在朝鮮作戰的勝利,粟裕經過數天觀察、分析後,提出「坑道戰」,也正是粟裕的提議,減少了士兵們在朝鮮戰場上的傷亡。
雖然粟裕在抗日戰爭後表現突出,但是他在紅軍時期默默無聞,沒有辦法滿足元帥評選的基本要求,因此,他無緣元帥軍銜,而以他的戰功,被評為大將綽綽有餘,因此,他也是公認的「大將之首」,他「讓帥」一事也只是空穴來風罷了。
結語
雖然新四軍與八路軍之間的差異過大,但是兩軍都是為了抗日戰爭的勝利,都是為了建設一個和平穩定的國家,兩軍對於新中國的奉獻是等同的。
陳毅作為新四軍、第三野戰軍乃至於南方各省游擊隊的代表,成為元帥當之無愧,只不過在後期曾有「陳毅打仗不靈」的謠言傳出,雖然華東野戰軍陳毅為司令,粟裕為代司令,可正是因為陳毅毫無私心,幫助粟裕穩定後方,粟裕才能連連取得勝利,而陳毅在抗戰時期指揮的多場戰役也足以令謠言破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