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許世友指揮對越自衛反擊戰後不久,便辭去了相關職務,選擇在南京中山陵養老。當時,許世友感覺自己身體健康情況越來越差,年齡也越來越大,就自然而來想到了自己的後事問題。
許世友革命資歷深且戰功赫赫,為黨和國家做了重大貢獻。在許世友看來,自己為國家也做過一點事情,遺憾的是未能照顧好母親,欠她太多太多了。晚年,許世友經常喃喃自語:活著盡忠,忠於毛主席;死後盡孝,為母親守墳。
1985年初,許世友的健康情況已經很差了,生了一場大病,元旦剛過,吩咐秘書給黨中央寫報告,說明自己來日無多,對組織別無所求,只求在死後實行棺葬。
許世友這個要求,實際上中央也很為難的,他為何堅持要棺葬呢?這與將軍的孝道有很大的關係。
許世友的孝道
許世友6歲那年失去了父親,母親一手將他帶大,母女倆非常有感情。許世友是當地有名的大孝子,兄妹6人中,許母最疼他。
許世友兩歲時,營養不良,胳膊腿很細,不要說走路,站起來都吃力。許父養家壓力大,一家人餓著肚子,想把小許世友賣給別人換點糧食,許母知道後死活不肯,寧可自己不吃也要養活他。
為了一口吃的,許母帶著許世友討飯,討得一口吃的,自己不吃,給許世友吃。有時候,許母餓得暈倒了,許世友呼喊著「俺娘,俺娘!」把母親喚醒。就這樣,許母用她瘦弱的肩膀,挑起了一家的重擔,過得非常不容易。
許世友懂事後,越發覺得母親養他不容易,立志要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8歲那年,許世友為了學點本事,減少母親的負擔,來到少林寺學藝。
許世友參加紅軍,離開家鄉,離開母親後,經常因思念母親而流淚。1932年10月,紅軍不得已撤出鄂豫皖根據地,許世友的家鄉被敵人佔領了,他冒著生命危險,回家看望母親,往往是半夜回家,黎明前離開。
許母深明大義,對兒子只報喜不報憂,鼓勵他好好乾革命,將來能出人頭地,給窮苦百姓謀一條路。帶著母親的教誨,許世友在革命的道路上勇往直前,立下了汗馬功勞,成為我軍的高級將領。
1952年,新中國已經成立3年了,此前許世友一直因為公務繁忙,沒有時間回家看望母親。組織任命許世友為山東軍區司令員後,他想念近二十年沒有相見的母親,急著想回家看看。
來到家門口,許世友發現一位老婆婆向家門走來,灰白的頭髮猶如一堆亂草,穿得破破舊舊,背著一捆柴火,像是剛上山砍柴下來的。
母子倆相互看著對方,許世友腦海里尋找二十年前對母親的記憶,看著眼前的老人,面目全非,愣在原地。許母走近一看,一眼認出了他是許世友,興奮地叫喊:你是三伢子(許世友小名)吧。
「嗯嗯」,許世友點點頭,哭著喊道:娘!我是三伢子,來看您來了!隨後,許世友跪倒在母親面前,母子倆相擁而泣,有許多話要說。看著母親過得如此艱難,許世友良心難安,為母親擦拭眼淚,決定要把她接到濟南,親自伺候,盡一份孝道。
兒子的孝心,許母難以推脫,沒想到,因為過慣了鄉間生活,到濟南城後不到一個月病倒了。許母知道兒子工作忙,每天還要把時間浪費在自己這個老太婆身上,為不耽誤兒子,也是過不慣城市生活,許母再三對兒子說要回老家生活。
許世友是一個孝子,不敢違背母親的意思,只能將她送回大別山老家。為了讓母親安度晚年,許世友讓大兒子許光回鄉工作,這樣可以照顧奶奶。
當時許光已經是某艦隊的航海長,大有作為,如果不是被父親調到大別山地方工作,他會有更好的前途。鄉親們經常說:許世友是孝子,許光更是孝子,替父親盡孝道,做出這麼大的犧牲,真是難得。
對此,許光無怨無悔,他說:父親軍務纏身,我替父親,也為自己盡孝道,理所當然。
當地百姓聽聞,感嘆道:許家真的滿門孝子呀!
因為公務繁忙,許世友無法經常看望家中老母,一切就拜託給兒子許光了。許母病逝後,許世友異常難過,跪在母親的墳墓前痛苦地說:娘,我忠孝難全,你老人家健在我未能服侍你,我死後,一定來為你守墳。
鄧小平批准許世友的請求
許世友對母親的孝道,感到了全縣百姓,許母有此子,也是死而無憾了。許世友一直希望將來自己能夠歸葬家鄉,守在母親墳邊,他認為:要守墳,就一定要完屍土葬化成灰,變成煙還守什麼墳。
新中國成立後,毛主席、周總理等國家領導人在火葬《倡議書》上籤了名,許世友看了後,找到毛主席表示自己不理解,他說:人死如燈滅,入土方為安,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嘛。毛主席聽完,沒有反駁許世友,一笑了之。
許世友病逝前,讓秘書給中央寫了報告,提出要土葬的請求。隨著許世友病情不斷惡化,他經常詢問秘書報告是否有了回復。
一天,許世友醒來,對坐在病房床頭前的侄子許大權說:你不是會開車嘛,能搞一輛卡車嗎?我死後,你開車把我送到老家去,用塑料布包一包,在奶奶墳前挖個洞把我埋掉。
組織收到許世友的報告後非常重視,但誰也做不了主,畢竟當時已經明確規定,除了少數地區外,人逝世後要火葬了,誰都不敢批許世友這個特例。
最後,報告傳到鄧小平的手裡,由他拍板決定。鄧小平充分理解許世友提出的要求,揮筆在報告上寫了「照此辦理,下不為例」。
鄧小平在黨內以堅持組織原則聞名,長期以來,他一直強調幹部逝世後要火葬,而且要喪事從簡,包括他自己也要按規矩辦事。許世友提出土葬,讓鄧小平有些棘手,會考慮一些問題,諸如「如果同意許世友土葬,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思考後,鄧小平認為,許世友畢竟是許世友,全國就此一人,不能用一般人的看法去說明這個問題。對許世友的遺願,鄧小平選擇了寬容和理解。
為了儘可能減少反面影響,許世友病逝後,組織沒有給他開追悼會,他的遺體被秘密送往老家安葬,葬在許母墳的一邊。葬禮辦得較為保密,低調處理此事。
結語
對黨和國家忠誠,對母親孝順,許世友是一位忠孝之人,老將軍的人品沒得說,值得我們尊敬!許世友能夠土葬,這是國家對這位有功之臣的特殊待遇,相信絕大多數人是支持和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