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程子華發報,我不要他的傷亡數字,我只要塔山。」這是著名電影《大決戰之遼瀋戰役》中林總這個角色的一句台詞,2021年電視劇《大決戰》里也有類似的話語。
遼瀋戰役是國共雙方力量逆轉的關鍵戰役,而塔山阻擊戰則是遼瀋戰役中至關重要的一戰,程子華作為此戰的前線指揮官,立有很大功勞。並且程子華還是東北野戰軍最初兩個兵團司令員之一(另一個是大將蕭勁光)。
不管是從職務還是貢獻來看,程子華1955年要佩戴上將星並非難事,但現實卻是他的確沒參與授銜。這主要在於平津戰役時他公然違抗了命令,當然,背後也關乎到他的一些經歷。
遼瀋戰役結束後,國民黨軍隊遭到重創,時任華北「剿總」總司令的傅作義迅速重新布置兵力,將手裡的部隊主要收縮在了北平、津塘、張家口三大區域。
張家口是他西逃綏遠的陸路,津塘是他南下江南的水路,北平則是他準備固守決戰的據點。傅作義本以為東北野戰軍剛剛經歷大戰,勢必要休整數月才能繼續投入戰場,所以他想要繼續等待時機,爭取能延續他的「小朝廷」。
不過論戰略眼光,傅作義也好,蔣介石也好,都遠不及毛主席。毛主席認為平津一帶的國軍人數不少,如果加入到其他戰場,恐怕會帶來變數,因此務必不能讓其逃走。
隨即主席下令,讓華北軍區第3兵團對張家口發起進攻,但勢頭不需太猛,主要是圍困住就好,此舉的目的是誘使傅作義派兵來援。同時,主席命令東野第二兵團秘密入關,準備配合華北部隊對傅作義的援兵圍而殲之。
「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
傅作義作為地方實力派,心中始終還是不願南下的,因為一旦沒了根基,到了南方他也只能是被蔣介石慢慢削弱。所以,即便是萬不得已時,他也更希望回到基本盤綏遠。
而張家口就是他撤往綏遠的唯一道路,這裡有戰事,他不得不救。很快傅部35軍及104軍第258師從丰台、懷來出發,前往馳援。
他的一切動向,都在主席的預料之中。隨即華北第二兵團由易縣、紫荊關向涿鹿、下花園急進,切斷懷來、宣化之間的聯繫;秘密入關東野第2兵團由薊縣向懷來、南口急進,切斷北平、懷來之間的聯繫。
這兩個兵團加上正在保衛張家口的華北軍區第3兵團組成了一張大網,傅部援軍及張家口的守軍都是網裡的魚。只要這些軍隊被殲滅,傅作義手裡就沒多少嫡系部隊了,剩下的中央軍根本不聽他的命令,他這個華北「剿總」總司令名存實亡。
本來事情的發展都在向期望的方向進行,但東野第二兵團經過密雲時卻發生了意外。
當時行在最前的是賀晉年11縱,賀晉年接到情報,說密雲守軍僅有一個團,這讓他很是行動,於是就上報給了兵團司令員程子華。程子華也覺得既然能快速解決戰鬥,那就是錦上添花的事,沒有理由錯過啊。於是,他同意向密雲發起進攻。
然而密雲的守軍實際有一個師,且他們知道無路可退,抵抗得非常堅決,這讓11縱的進攻屢屢受挫。附近的敵軍得知消息後,也連忙趕了過來參戰,一天之後,密雲都沒能打下來。
既然已經交火,程子華也只能先消滅眼前的敵人,他讓後衛4縱加速前往懷來、南口一帶,11縱則繼續攻打密雲。到第二天時,密雲六千多名守軍才被全殲,這個勝利,也帶來了很大的麻煩。
因為密雲之戰等於是暴露了東野已經入關的事實,這就引起了傅作義的警覺,他很快就分析出解放軍的真實目的,於是連忙下令35軍趕回北平,同時又讓104軍剩餘部隊前去接應。
35軍是傅部王牌,如果真讓其回到了北平,傅作義有了一定的底氣,是否還會那麼痛快地起義就很難說了。
35軍接到命令後撤得很乾脆,讓華北第三兵團司令員楊成武始料未及,因此沒來得及阻攔。華北第二兵團此時才出易縣,相距有將近200來公里,在中央軍委的再三催促下,司令員楊得志下令輕裝急行,拼了老命才在新保安堵住了35軍。
到這一步,都還不算完成任務,因為104軍已經逼近了新保安,如果104軍和35軍合力,那我方的計劃很可能還是會落空。
幸好,華北第二兵團三縱司令員鄭維山偵察到104軍的先頭部隊後,當機立斷帶著人前去阻擊。即便是兩面作戰,三縱也沒有退後一步,後來楊得志調動4縱前去支援,這才把104軍先鋒205師打退。
本來104軍還待再攻,東野4縱也趕了過來,於是敵軍長安春山就率部撤了,35軍成了孤軍,難逃被消滅的命運。
戰後,毛主席批評了楊成武、楊得志、程子華三人,尤其是得知程子華擅作主張後,語氣更是嚴厲。
有時候,就是一個小小的舉動,就可以影響整個戰局,如果沒有打密雲一事,解放軍殲滅傅部35軍的過程會更從容,其他各部也不用那麼緊張。
三大戰役結束後,解放軍進行了一次大整編,各大野戰軍不再按地域區分,東北野戰軍改稱為第四野戰軍,此時程子華還是四野十三兵團司令員。不過衡寶戰役後他就被調到山西工作,離開了軍隊。
雖然他後來擔任過山西省委書記、省人民政府主席、全國供銷合作總社主任等重要職務,但不在軍隊系統工作的人不參與授銜,因此他沒能佩戴上將星。這一點比較可惜,解放軍首任兵團司令員中,只有他一人沒有軍銜。
東北野戰軍成立時程子華就是兵團司令,如果按照正常情況,1955年上將是沒啥問題的,奈何他戰場擅作主張的行為影響到了往後的軍旅生涯。
密雲之戰是主要誘因,如果要更深層次剖析,其實未參與授銜還跟他在戰爭年代一直調動有關。
程子華最開始在國民黨部隊中搞了幾年兵運,成功發動大冶兵暴,之後就併入了彭老總的紅5軍,在中央蘇區戰鬥了幾年。
1934年周總理派他到紅25軍去配合工作,他與徐海東、劉志丹等人領導了紅25軍的長征。抗日戰爭時他調到了晉察冀,最高還擔任過晉察冀軍區代理司令員兼政委,職務很高。
而解放戰爭中他又一次被動地改了隸屬,他這個冀察熱遼中央分局書記本來是晉察冀的下屬,但1946年張家口被傅作義攻克後,冀察熱遼、晉察冀兩大解放區的聯繫就被切斷了。於是冀察熱遼划到了東北,這才有了程子華後面在東北野戰軍中任職之事。
算起來,程子華跟隨過彭老總、聶帥、林總三位元帥,但時間都不長,所以1955年就沒有一個有分量的人來幫他爭取。
不過呢,軍銜也不能代表一切,程子華後來在各個崗位上都在為國家做著貢獻,並且他在1980年8月至1988年3月還擔任了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成為了副國級領導人。
這個級別的職務,十名大將中有幾人也沒有擔任過,這對程子華來說,也算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