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瀏覽外網的時候,一篇文章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
文章標題是《中國可以採取更多行動助力避免核衝突》,發表在英國著名媒體《金融時報》的評論頭版,作者名叫「周波」。
看到具體內容之前,這篇文章就有三個不同尋常之處,引起了我的注意。
特殊點一:文章作者不一般。
作者周波,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大校,曾擔任國防部國際軍事合作辦公室安全中心主任,退休後現任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員。
我們都知道,近兩年隨著國際局勢愈加動蕩,解放軍文宣的紀律也嚴格了許多。
例如我們熟悉的張召忠將軍,已經很久沒有公開露面了。所以周波大校這次能公開發文,至少通過了軍隊內部審核,甚至更進一步,是在傳達半官方的觀點。
特殊點二:文章的主題非常熱點也非常敏感,談論當前世界面臨的核衝突問題,具體指烏克蘭戰場上的核衝突風險。
這反映出在解放軍內部,我們並不認為當前爆發核戰爭的幾率就完全是零。
我們更應該具備「底線思維」、主動作為,避免最糟糕的情況發生。
第三,文章是以英文的形式發表在國際媒體上,表明這是在向全世界傳達中國的聲音和態度。
所以,該篇來自解放軍內部的文章,非常值得分析。
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看看,當核戰爭來臨的時候,中國會是什麼態度、該如何做出決定?
日新月異的核武器
提起核武器,大多數國人可能會有兩個印象。
第一個印象,就是二戰末期美國曾在日本廣島、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
一瞬間,兩座城市變為焦土,近10萬人因此喪命,並在此後形成了近20年的核污染。
第二個印象,則是60、70年代中蘇交惡、蘇聯對我們進行「核訛詐」期間,我們「深挖洞、廣積糧」,廣泛進行防空洞和三線建設。
所以,在中國人的印象中,核武器一直是非常「恐怖」的存在。
但是一晃半個多世紀過去了,軍事科技的發展,也讓核武器變得和普通人的印象中不太一樣。
目前,大國手中的核武器,主要是「戰術型」核武器,以小當量氫彈為主。
這種武器,最小可以做到僅1000噸TNT爆炸當量,僅為美軍投放到廣島的「小男孩」原子彈的1/15。
並且這種核武器,用加農炮、迫擊炮就能發射,投放之後污染小、破壞精準。
這是什麼概念?
舉個例子,在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中,上甘嶺僅不到4平方公里的土地,就承受了美軍20000噸TNT當量的炮彈轟炸,相當於被投放了20枚戰術型核武器。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覺得核武器可能也沒想像中的可怕。
目前,小當量核武器有多種門類,若投放到戰場,有的可以做到「只殺傷、不破壞基礎設施」、或者做到「不殺傷、只破壞電子通訊設施」。
像一枚這樣的核炮彈打出去,戰場效果不但相當於1000門加農炮,同時不破壞基礎設施、有利於後續佔領軍接管戰場,有著「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所以近半個世紀以來,戰術核武器受到了美俄等核大國的青睞和大力發展。
但是,核武器畢竟是殘忍的。
一旦這種武器,流入到不負責任的國家和組織手中,就如同打開了「潘多拉魔盒」,是全人類的災難。
因此在1968年,美、蘇等大國聯手簽訂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約定有核國家不能向無核國家轉移核武器。
至今,該條約已經有包括中國在內的190個國家加入,人類此後也再沒有爆發過核戰爭。
核戰爭風險絕不為「零」
但是今天,核戰爭的陰雲在烏克蘭戰場上重現。
11月11日,烏克蘭軍隊進入赫爾松市的同時,俄軍撤至第聶伯河另一側、並且炸毀大橋。
隨著兩軍沿河重新進入對峙狀態,指責對方將要使用核武器的說法,也再次甚囂塵上。
俄烏隔河對峙
有關烏克蘭爆發核衝突的風險,用一句話概括,那就是美國、烏克蘭指責俄羅斯將要使用戰術核武器,俄羅斯則說烏克蘭要製作「核臟彈」。
其中,美、烏一方的說法是,俄羅斯作為世界上持有核武器數量最多的國家,它的核生存戰略是「當俄羅斯本土遭到大規模的入侵、或生存受到威脅時,俄方就會發動核反擊」。
而隨著烏東四州公投加入俄羅斯,目前俄烏衝突是否被定義成對俄羅斯本土的攻擊、是否威脅到了俄羅斯的生存,問題也變得模糊。
而俄羅斯一方的說法是,烏克蘭儘管曾經廢除核武器,但在繼承了四座前蘇聯的核電站的基礎上,烏克蘭的核材料儲備也不容小覷,有製作核武器的能力。
而現在,俄羅斯掌握的證據顯示,烏克蘭正在密謀製作「核臟彈」。
當然,這篇文章我們無意討論俄、烏最後究竟會不會使用核武器,這個答案,只有兩國首腦自己清楚。
但畢竟,兩國都有使用核武器的能力。所以,烏克蘭戰場爆發核戰爭的風險絕不是「零」——而這也是周波大校發文所要表達的主旨之一。
那麼問題來了,一旦烏克蘭戰場上真的爆發核戰爭,中國該怎麼辦呢?
核戰爭的雙重風險
如果烏克蘭戰場真的爆發核戰爭,那將會給中國帶來「兩重風險」。
第一重風險是「核擴散風險」,這個很好理解。
目前,全世界合法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只有5個,美、俄、中、英、法,而運營核電站的國家卻多達31個。
很多小國擁有製造核武器的技術,但是受到大國的約束,不敢發展核武器。
一旦烏克蘭爆發核戰爭,那就證明五大國沒有能力阻止核戰爭、管理世界秩序,其他小國將人人自危,爭相發展核武器。
這樣的心態,在50年前的印度和巴基斯坦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並造成了世界「第一次核擴散危機」。
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爆發,美蘇兩大國分別站在巴基斯坦、印度兩國背後。
儘管印度最後取得了戰爭勝利,成功推動東巴基斯坦獨立。但是在戰爭期間,美國第七艦隊航母公然開進孟加拉灣干涉戰爭,極大地刺激了印度政府的神經。
印度認為,美國這是在進行「核訛詐」,因此決心發展核武器。1974年,在蘇聯、英國等國的幫助下,印度成功進行了第一次核爆試驗。
而宿敵印度擁有核武器,又反向刺激了巴基斯坦發展核武器的決心。在經過多年發展後,巴基斯坦也成功進行核試驗。
1998年,印巴兩國甚至在邊境線上,一個月內針鋒相對地進行了11次核試驗,讓整個世界籠罩在「核危機」之下。
印巴對峙
由於印巴同為中國鄰國,核試驗地區距離中國邊境也不遠,因此兩國相繼進行核試驗,極大地惡化了我們的地緣安全形勢。
而今天,一旦烏克蘭戰場爆發核戰爭,對中國的影響也是同樣惡劣。
最直接的結果,就是日本、韓國這兩個海上鄰國,將會強烈要求發展核武器「用於自保」。
目前,日本擁有33座可運行核電站、韓國則擁有24座,兩國均擁有發展核武器的技術實力。
一旦這兩個國家擁有核武器,中國擁有核武的鄰國數量將增長至6個,可謂是世界上「核地緣」最惡劣的國家。
除了日韓之外,很多傳統上的地緣「死對頭」,或許也將爭先發展核武器,例如以色列、伊朗和沙特等。
而這也就帶來了「第二重風險」,全世界陷入大規模核戰爭的風險。
有關核戰爭的危害,愛因斯坦曾說過,「我不清楚第三次世界大戰會使用什麼武器,但第四次世界大戰將會使用棍子和石頭。」
此後,有科學家模擬過6種不同規模的核戰爭,對全球造成的危害。
科學家估計,全球核武器庫存大約1.3萬枚。即便是考慮最小規模的核戰爭,投放100枚1.5萬噸tnt當量的炸彈,就會有2700萬人死於核爆炸。
而最大規模的全球核戰爭,更會導致地球75%的臭氧層被破壞。臭氧層一旦遭到破壞,這個地球上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物,都要遭到滅頂之災。
核戰爭的可能後果之一——核冬天
在全球核戰爭中,作為擁有最嚴格原則、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中國,將會處在最不利的地位。
因此,周波大校發文表示,我們將旗幟鮮明地站在反對使用核武器的一方,無論它是俄羅斯還是烏克蘭。
只有這樣,才符合我們的最大利益。
中國維護和平的手段
那麼,我們有哪些手段,可以阻止核戰爭的爆發呢?
在這一方面,我們可以參考朝核問題的解決方案。
數年前,朝鮮進行核試驗,違反了朝鮮曾經做出的「核不擴散」的承諾。
儘管朝鮮是我們的傳統友邦、我們也理解朝鮮面對美國威脅時的安全關切,但我們依然發表聲明表示堅決反對,強烈要求朝鮮信守無核化承諾。
此後在聯合國的框架下,我國配合聯合國安理會,對朝鮮進行了幾輪制裁。
其中最為嚴厲的,要數2017年2月到2017年12月,我國全面暫停進口朝鮮煤炭這一制裁措施。
這對朝鮮經濟而言是一大重創,因為朝鮮每年40億美金外匯收入中,有30億來自中國,這30億當中又有12億來自煤炭。
除此之外,中國還在銀行、外貿、運輸等方面,都對朝鮮進行了制裁,導致朝鮮出口額大幅下降。
中朝貿易暫停後,朝鮮經濟立刻陷入了困境。
參考對於朝核問題的制裁方案,我們在烏克蘭問題上的態度也很明確了。
那就是一旦任何一方使用核武器,我國都會在聯合國框架下,對其進行經濟制裁。
使用的手段,包括暫停對該國的進出口貿易、金融合作、能源合作等等。
中國作為世界貿易第一大國,一旦對俄烏中的任何一方進行制裁,都將極大地改變俄烏戰爭的天平。
這種糟糕的後果,俄烏雙方必須認真考慮。
而這種來自中國的威懾,最終將有助於打消俄烏雙方使用核武器的念頭,有助於維護世界和平。
其實,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我國對於核戰爭的態度從來沒變過:那就是核戰爭打不贏也打不得。
這種態度,不管面對的是地緣對手、還是傳統友邦,都是一樣的。
此外,我還想以中國的「核原則」作為結語:
「從擁有核武器的第一天起,中國就倡導全面清理和徹底銷毀核武器,始終恪守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明確承諾無條件不對無核武器國家和無核武器地區使用、或者威脅使用核武器。」
如果全世界所有國家,都能和中國一樣莊嚴承諾,那麼核戰爭就真的永遠也打不起來。全人類的和平,或許也能早一天到來。
~全文完~
感謝閱讀,如果覺得文章寫得不錯,歡迎關注我,轉發、收藏並隨手點個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