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0月間,八路軍第115師取得平型關大捷後不久,在山西五台境內實施了第一次部隊分拆,史稱「五台分兵」。根據延安的指示,副師長聶榮臻(後改稱政委)將率領獨立團、騎兵營、警衛連、隨營學校等師直屬單位,擔負開闢抗日根據地的任務,而聶榮臻此時分到的兵,僅有2200餘人!
(聶榮臻司令員)
由於115師主力要繼續執行東進和南下的戰鬥任務,因此給聶榮臻留下來的作戰單位確實不多,非戰鬥人員卻是不少,其中的核心作戰力量,是楊成武的師直屬獨立團,也不過1700餘人。
另外就是騎兵營的200餘人、警衛連不到50人、開國中將孫毅率領的隨營學校100餘人,以及師部勤雜人員100多名,攏一起無論怎麼算,兵力真心不多,但是實話實說,老紅軍確實不少。
許多軍史文章都把聶帥這個實際點分到的兵,寫為「3000餘人」的數字,其實是不準確的,那是一段時間以後的事情了,主要原因,是聶榮臻所部在開闢新區的過程中,痛感兵力不足。
後經聶榮臻向上級申請,又從八路軍總部特務團調來兩個連、從685團二營調來一個連,用以加強這支小部隊的作戰力量,如此才勉強接近了3000人左右,也就是一個加強團的樣子。
一、晉察冀根據地在哪?
1937年11月7日,以聶榮臻擔任司令員兼政委的晉察冀軍區宣告成立,當時的軍區司令部機關也很是寒酸,有人曾經開玩笑,要問軍區司令部人有多少?一盆菜就夠吃了,一鋪炕就夠睡了。
然而晉察冀地區,卻是八路軍在抗日戰爭時期,開創的第一個敵後抗日根據地,它以山西(晉)東北部地區和河北的冀中、冀東地區為主,還包括察哈爾、熱河、遼寧三省的各一部。
在日軍攻佔太原等華北地區大城市後,這一地區的戰略位置極為重要:一方面,晉察冀處於日軍中心控制區的側後方,地域廣大,人口眾多,是開展抗日游擊戰爭的絕佳位置。
另一方面,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建起來以後,也可以避免八路軍總部和第115師等前方部隊,與後方的聯繫、互相之間的聯繫被敵人隔斷,一句話,八路軍主力向東發展,身後得有根吶!
在選擇創建根據地的領導人選時,據說是由任弼時同志親自提名的聶帥,然後經中央主要領導同志一致同意的、
大家都認為,聶榮臻最大的特點和優點,就是能夠完全按照中央的要求辦事,行事穩妥,尤其是在執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方面;而在核心立場問題上,又能夠貫徹和忠於中央的意圖。
聶榮臻率2000餘人的小部隊,最先到達了晉東北山區,所遇到的情況是較為特殊的,理論上說,當地還是「山西王」閻錫山的地盤,附近各縣都建有地方政權。
但是呢,晉東北地區卻沒有什麼正規軍的存在,晉綏軍原駐這裡的部隊,都被調去參加太原會戰了。而侵入山西的日軍,也一時無暇無力控制這一片偏僻的山區。
這就為八路軍創建根據地提供了良好的機會,眾所周知,五台山區多寺廟,因此聶司令率領的小部隊,最初就落腳在幾座寺廟裡。
(115師五台分兵留影)
唯一的不利條件是,聶司令員手中掌握的初始兵力太少,創建晉察冀軍區的難度很大,特別是作戰部隊實在不足,可是八路軍初期就那麼多兵,哪裡都不夠用。
聶榮臻清醒地意識到:從以往的鬥爭經驗來看,若想創建可靠和堅固的根據地,就必須首先發展武裝力量,沒有武裝,那麼一切都談不上。
此間開國上將楊成武率領的獨立團,成為晉察冀根據地初創期的核心力量,獨立團連續攻克和佔據了七座縣城,部隊迅速擴大到7000人,不久擴編為八路軍獨立第1師,後改稱晉察冀軍區第一軍分區。
聶榮臻隨後又組建了三個分區,各軍分區以「滾雪球」的方式迅速擴建部隊,至1937年11月7日,晉察冀軍區宣告成立。
僅僅到了年底時分,晉察冀軍區已擁兵15000餘人,再到了1938年底,晉察冀軍區的部隊已經擴大到30000餘人,其中以楊成武第一軍分區的實力最為雄厚,兵力接近20000人!
二、籌建晉察冀邊區政府
就地擴軍自然不容易,而養兵則更是困難,晉東北本身並不富庶,數萬部隊的給養糧餉,也是聶榮臻司令員頭疼的大問題。
若想解決部隊的給養問題,就必須依賴地方政府的組織和統籌,而當時周邊的縣鄉政府官員,都是閻錫山任命的。
比如五台縣的縣長宋劭文,那是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的高材生,全面抗戰爆發後,他加入「犧盟會」並擔任宣傳部長。
「犧盟會」的全稱是「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是在我黨的推動下,由閻錫山出面組織起來的群眾團體。該會成立時,以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為會長,山西省政府主席趙戴文任副會長,我黨派員出任總會的常務秘書。
(宋劭文)
太原淪陷後,閻錫山已經亂了分寸,急病亂投醫,開始搞所謂的「政治革新」,遂從犧盟會選拔了一批有文化的年輕人,到偏僻的各縣當縣長。
宋劭文就是這個時間點上,被任命為五台縣長的,然而閻錫山不知道的是,宋劭文其實是1933年就秘密入黨的老黨員了,只是身份沒有暴露而已。
因此聶榮臻所部在五台落腳以後,得到了五台縣府的鼎力相助,縣長那是咱的人吶!在宋劭文等人的大力協助和籌措下,晉察冀軍區部隊在發展之初,給養問題基本得以解決。
包括附近的孟縣,縣長鬍仁奎也是地下黨員,自然給八路軍的一切事務開綠燈,也由此可見,當時山西的政治和軍事形勢,是有多麼的複雜,也充滿著戲劇性。
(楊成武)
到1937年底,晉察冀軍區的實控範圍越來越大,武裝力量也得到長足發展,聶司令員的案頭,經常擺的已經不是各地關於各種困難的報告,而是各地紛紛打開局面的捷報。
在這樣的情況下,再依靠幾個「白皮紅心」的縣長暗中協助,已經不能滿足根據地和部隊的發展需要了,聶榮臻開始考慮,要組建統一的邊區聯合政府,然後通過廣泛的軍政配合,來進一步壯大力量。
此時的宋劭文長袖善舞,把五台縣的工作搞得風聲水起,已經逃到晉南的閻錫山不明所以,反而對其更為信任,專電授權宋劭文「全權處理晉東北事務」。
這就是以一個縣的縣長職務,來代行幾個縣地區的「地區專員」之權了,那麼出面申請組建邊區政府的人選,當然以宋劭文最為合適不過了。
於是聶榮臻找來宋劭文商量,應該趁熱打鐵,向閻錫山申請組建「晉察冀邊區政府」,以統一領導幾省邊區的行政,與晉察冀軍區互相配合,更加有利於抗日根據地的建設。
宋劭文當然贊同,回去就行文致電,然而宋劭文一連發了七封請示電,均被閻錫山駁回,閻老西的理由是:「我只管一個晉,怎麼能批冀,還有察」?
翻譯過來的意思是,山西的事情我能做主,你們這個邊區政府,還包括河北和察哈爾兩省一部,已經超出了我的權力範圍,那批不了。
(二戰區閻錫山)
三、地下黨縣長出奇招
其實閻錫山還是蠻狡猾的,根據1937年8月劃分的戰區範圍,第二戰區的作戰區域,包含了晉、察、綏(遠)三個省的全部,另外河北一部也算其轄區。
那麼作為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批准成立一個邊區政府並不是什麼難事,主要還是閻老西吃不準晉察冀交界地區的形勢,也知道那邊沒有自己的晉綏軍部隊,而是由八路軍控制著。
閻老西在狐疑之中又沒發現什麼好處,因此故意扣著不批,但是他給出的理由又是冠冕堂皇,讓宋劭文很是無可奈何。
宋劭文深感有負聶司令的重託,可是又不知道問題出在什麼地方,著急上火嘴都起泡了。
恰好1938年新年期間,同為地下黨員的孟縣縣長鬍仁奎,前來拜年和探望,兩人相見自然歡喜,談話間胡仁奎發現老朋友似有心事,總是愁眉不展,於是問起緣由。
既然都是自己人,宋劭文也就直言相告,言及閻錫山七次回電拒絕邊區政府成立事,自己深感對不起聶司令。
胡仁奎那是1926年入黨的老同志,對閻錫山的秉性非常了解,當即問宋劭文,給二戰區長官部的請示電是怎麼寫的?
宋劭文說寫得很官方啊,中心意思就是成立邊區政府以後,對抗日如何如何有利嘛,胡仁奎聽完哈哈大笑,一邊笑一邊搖頭說:
「怪不得閻錫山不批准,他對這一套不感興趣,你那樣寫可不行,得換個寫法」!
宋劭文一頭霧水,連忙請教,胡仁奎對閻錫山的心思摸得很准,笑著說這個山西軍閥啊,那是「無利不起早」的,你得讓他看到自己的好處,否則肯定沒戲。
宋劭文終於聽明白了,於是在胡仁奎的點撥下,當場擬就了第八封請示電,而這封電報的內容與前七次大不相同,大講特講:一旦晉察冀邊區政府成立,就可以趁亂擴大山西地盤!
宋劭文不僅在電報中畫這方面的大餅,說可以通過組建晉察冀邊區政府,把晉綏系的勢力擴大到河北和察哈爾去,還著重提及,在準備擔任邊區政府委員的九人中,有五個人都是山西籍的,如此何愁大事不成?
四、晉察冀邊區政府宣告成立
閻錫山收到電報後,果然動了心,當時在日寇的入侵下,他控制的地盤越來越小,如果能夠在晉察冀交界地區擴展勢力,也算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嘛。
而「犧盟會」的總會常務秘書同志,自然了解聶榮臻的想法,也藉機燒了把火,向閻老西進言:「不批準是失策」。
1938年1月初,閻錫山複電宋劭文,終於批准成立晉察冀邊區政府,同時說明,他已就此事向武漢國民政府「備案」,意思是「合法」之政府機構,宋劭文接電大喜。
有讀者一定會問,搞這麼麻煩幹嘛,聶司令有兵有地盤,單方面組建一個邊區政府不就行了,為什麼一定要經過閻西山的批准?
那是不了解抗戰初期的政治形勢,在1938年前後,雙方合作抗日還是主流,聶榮臻司令員的考慮是非常周全的。
彼時隨著根據地的不斷擴大,1937年11月底,聶榮臻率軍區司令部移師河北省阜平縣,期間晉察冀軍區部隊浴血奮戰,粉碎了日軍對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九路圍攻」,邊區政府成立的條件日趨成熟。
1938年1月10日至15日,晉察冀邊區軍政民大會在阜平縣召開,通過選舉產生了華北敵後第一個區域性的抗日民主政權:晉察冀邊區臨時行政委員會,一般簡稱為「晉察冀邊區政府」。
臨時行政委員會委員名單是:聶榮臻、宋邵文、胡仁奎、張蘇、劉奠基、呂正操、孫志遠、婁凝先、李傑庸共九人。
(邊區成立大會)
行政委員會以宋邵文為主任委員、胡仁奎為副主任委員,這兩位都是閻錫山任命的政府官員,卻又都是地下黨員,如此再加上軍方的聶榮臻和呂正操將軍,我方等於完全掌握了邊區政府的實際權力。
晉察冀邊區政府的成立,對於八路軍合理合法地開闢抗日根據地、壯大武裝力量、整合全部資源抗擊日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而這個邊區政府又是第二戰區明令批准的,想來閻老西事後聞知,一定把腸子都悔青了。
邊區政府成立後,聶榮臻再委託宋、胡等同志籌建了「晉察冀邊區銀行」,發行了「邊區票」,成為晉察冀地區規定的流通貨幣,然後又通過「貨幣之戰」,成功地將原來的「察票」、「河北票」擠出了根據地。
這一仗打得也非常漂亮,因為「察哈爾票」是察哈爾省的銀行發行的,早已被日寇佔領和控制;而「河北票」的模版,也在天津被日寇所擄,那就是隨便印了,如果這兩種貨幣在晉察冀內部流通,對根據地經濟之打擊是毀滅性的。
值得一提的是,抗戰期間的通貨膨脹是極其嚴重的,各類貨幣包括「法幣」都貶值得非常厲害,然而晉察冀的「邊區票」卻一直很堅挺,信譽度相當高,甚至連敵占區的老百姓都願意兌換保存,這簡直就是個奇蹟!
結語:
在聶榮臻司令員的卓越領導下,晉察冀軍區克服了兵力問題、政府問題、貨幣問題等一系列困難,使根據地的建設和發展駛入快車道,成為我黨領導的模範抗日根據地。
1939年初,賀老總率八路軍第120師主力6400餘人,全面挺進冀中地區,配合呂正操的部隊堅持平原游擊戰爭,使晉察冀軍區的力量進一步壯大,直接威脅到了華北日軍的統治中心,戰略意義極大。
雖然120師主力後來奉命回師晉綏,但截止到當年底,晉察冀軍區的正規軍和游擊隊仍然發展到了95000餘人,被延安譽為「敵後模範的抗日根據地及統一戰線的模範區」。
到日本宣布投降時,晉察冀軍區所屬部隊發展到32萬餘人,另有地方武裝和民兵90萬餘人,武裝力量已經超過百萬!
因此我們說,聶榮臻元帥領導和建設根據地能力之強,無出其右,也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1938年3月,加拿大共產黨員、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率醫療隊到達延安,受到了主席的親自接見,談話間白求恩堅決要求到晉察冀抗日前線去,主席含笑說道:
「中國有部著名的古典小說,叫《水滸傳》,寫了魯智深大鬧五台山的故事,五台山就在晉察冀,前有魯智深,今有聶榮臻,聶榮臻就是新的魯智深」!
(白求恩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