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初,非洲南部友邦尚比亞,從我國訂購了一批殲-6戰機。
本就往來甚密的兩國,很快達成交易,並簽訂了購買合同。
然而,當我國將戰機交付到尚比亞手中時,對方卻突然間翻臉不認賬,不肯支付接下來的尾款,這究竟是為何?
面對這樣的情況,中國政府沒有像西方國家一樣對尚比亞步步緊逼,而是巧妙回應了對方的賴賬行為,最後我國因此再獲2億軍售大單。
那麼,中國到底是怎樣巧妙化解尚比亞的賴賬行為的?
潛在軍售對象——尚比亞
1978年1月2日,中共中央通過了一項決議:原本對外免費軍事援助改為收費、以物易物、無償援助三種形式,我國的對外軍貿輸出從此進入新的階段。
在此之前,中國自建國以來一直秉持著向亞非拉友邦免費提供軍事援助的原則。
二十多年時間裡,我國向朝鮮、越南、阿爾巴尼亞、巴基斯坦、埃及、尚比亞等國提供了超過一千架的飛機,甚至幫助少數國家部署了海防導彈、對空導彈,其餘各類坦克車、裝甲車、槍支彈藥更是數不勝數。
中國對落後、欠發達國家與地區的無償軍事援助,充分體現了作為世界大國的擔當與責任。
隨著各國經濟的發展、技術的進步,不少國家逐漸脫離了貧窮落後的情況,人均GDP甚至比中國都高。
與此同時,對外無償援助的這些年,耗費了我國大量軍事物資和國家財力。
在改革開放的背景下,我國對財政能力的要求進一步提高。
綜合各方原因,鄧小平同志最終做出了改變原有無償軍援政策的決定。
緊接著,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公司應運而生。
同年5月,中航技與埃及空軍簽訂第一筆軍售合同,以1.67億美元的價格售出44架殲-6戰機、6架殲教-6戰機、220台渦噴式發動機,這就是中國的軍售首單。
其實,在與埃及進行軍貿交易之前,尚比亞同樣也是中航技的軍售目標。
彼時中國的航空武器在國際市場上並不佔據技術優勢,因此只能將目標客戶群體放在發展中國家身上。
埃及、尚比亞不光符合這個條件,且都與中國交好,他們又因為內外部局勢原因,需要足夠的武裝力量保衛自己。
於是,中航技在成立之後一直在尋求與埃及、尚比亞的軍事交易可能。
只不過這一時期恰巧埃及向我國求助,希望中方派遣人員幫忙修理在前不久的中東戰爭中損毀的戰鬥機,中航技便趁此機會與埃及展開了此次軍售。
事實證明,我方尋找的市場方向並沒有錯,與埃及的首筆軍售順利達成不說,潛在客戶尚比亞也很快主動找上門來。
尚比亞是一個位於非洲中南部的內陸國家,19世紀以前這裡一直被當地的非洲部族統治,先後建立過盧巴、隆達等王國。
從19世紀開始,隨著歐洲殖民者的侵入,本土民族喪失了對尚比亞地區的統治權。
1911年,英國南非公司控制了包括尚比亞、辛巴威在內的廣大南亞地區,並將其命名為「北羅得西亞保護地」
而後的幾十年時間,北羅得西亞歷經與南羅得西亞的合併、分離,最終於1964年實現了內部自治。
同年10月24日,尚比亞共和國誕生,卡翁達出任首任總統。
這一時期尚比亞的處境非常艱難,因為周圍的三個鄰國仍然處於歐洲列強的統治之下。
關鍵時刻,是中國主動向其伸出了援手。
收到飛機後賴賬
中贊兩國於1964年10月29日建交,此時距離尚比亞共和國成立僅僅過去了5天。
尚比亞是中國在南非地區第一個建交的國家,總統卡翁達與中國領導人的來往也非常密切,他曾聲稱:「中國是可以全天候信賴的朋友。」
事實也的確如此,中、贊建交後展開了全方位的合作往來。
中國方面積極支持尚比亞政府的政治獨立,反對西方殖民者對其進行的封鎖和控制,向其輸送了大量的軍事物資、經濟物資等方面的援助。
此外,中國還承建了尚比亞的公路、紡織廠、麵粉廠、供水廠、醫院、學校等60多個基建項目。
當然,中、贊兩國友誼最好的見證,還要數舉世聞名的「坦贊鐵路」。
尚比亞地處南非內陸,雖然國內有不少銅礦,但苦於沒有出海口,銅礦業的出口受到極大限制。
當初受到英國殖民統治時,尚有發達的公路運輸工具支撐銅礦業發展,可自從英國人走了之後,尚比亞的銅礦採集和出口貿易便一度陷入停滯狀態。
對於當時的尚比亞來說,擁有一條貫通尚比亞到印度洋入海口的鐵路,顯得尤為重要。
為此,尚比亞曾向世界銀行申請過援助基金,希望得到世界各國政府的支持,可惜被拒絕了。
尚比亞又求到了蘇聯那裡,希望蘇聯幫助修建一條鐵路,再度被拒絕。
中國了解到尚比亞的困境後,立刻對坦贊鐵路規划進行了商討。
對外經委部門的同志向周總理彙報表示,中國的國力援建坦贊鐵路恐怕會非常吃力。
但周總理還是出於對尚比亞的人道主義援助,以及當時新中國打破外交孤立的需要,毅然決定支援尚比亞。
他表示:「相較於我們花的錢,坦贊鐵路的政治意義和軍事意義更加重要。」
就這樣,浩浩蕩蕩的中國鐵路建築工程隊出發了。
6年時間裡,中鐵一局到五局、中鐵電化局、中鐵建工集團共計5萬餘人參與到了坦贊鐵路的修建工作中。
1976年7月,在尚比亞和坦尚尼亞的崇山峻岭之間,赫然出現了一條貫通坦尚尼亞、尚比亞、剛果、安哥拉四國的鐵路大幹線。
坦贊鐵路建成後,成為了尚比亞銅礦出口的主要運輸路線,同時沿線也建立起無數城鎮,大大促進了尚比亞國內的經濟發展。
自那以後,中國與尚比亞的交情也愈發深厚,坦贊鐵路成為了中、贊兩國兄弟情義的豐碑。
也正因如此,當尚比亞有了軍事貿易進口的需求時,第一時間就想到了中國,而他們的求購目標正是當時中國最先進的殲-6戰機。
殲-6是瀋陽飛機製造公司仿照蘇聯米格-19戰鬥機、自主製造出的一種單座雙發超音速噴氣式戰鬥機,這也是我國的第一款超音速戰機。
在各項演習與實戰中,殲-6共擊落過20多架各型戰鬥機,包括性能遠在殲-6之上的F-104、F-4C、F-4B。
可以說,殲-6擁有一段非常輝煌的戰史。
尚比亞也正是看中了殲-6戰機的優良性能和傲人的戰績,於是在1980年才下定決心向中國求購。
考慮到尚比亞的經濟情況,我國在此次軍售中給予了對方最大的優惠,中國以970萬美元的價格向尚比亞售出了12架殲-6戰機。
而且,贊方只要付清154萬的預付款,中國就可以先交付全部飛機,剩下的尾款可以等收到飛機後再付。
可沒想到的是,尚比亞卻辜負了中國的好意,收到飛機後扭過頭便開始賴賬。
當中國政府向尚比亞交付完12架戰機後,卻遲遲沒有等來對方的800萬美元尾款。
眼看已經過了規定的借款時間,尚比亞卻始終沒有動靜。
不得已之下,中國只能派遣人員前去催款,結果卻從尚比亞政府那裡得到了一個讓人氣憤的消息。
尚比亞方稱:前不久尚比亞國防部發生了火災,與中國簽署的購銷合同被燒光了。連合同都沒有,還付什麼尾款?
對方的答覆自然引來了中航技公司上下的惱怒,這很明顯就是想賴賬。
那麼,在此之前中、贊雙方的交情如此之好,尚比亞為何做出辜負中國信任與善意的事情呢?
面對這樣的情況,中國方面又會怎麼處理?
巧妙回復再獲大單
其實,尚比亞之所以會選擇賴賬,跟他們國家不斷惡化的經濟情況脫不開關係。
尚比亞的經濟結構過去畸形,農業不發達,工業沒基礎,主要經濟來源就是銅礦採集和出口。
儘管尚比亞為改變經濟結構和增強基礎建設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始終未能取得顯著成效,銅礦經濟仍然是其幾乎所有經濟來源。
這種畸形的經濟無疑會帶來很多問題,比如經濟的不穩定。
尤其是在70年代以前,由於尚比亞的銅礦產量嚴重不穩定,這就導致其國家經濟始終處於起伏不定的情況中。
進入70年代,尚比亞每年銅產量穩定在70萬噸左右,雖說產量控制住了,但國際銅價卻不是尚比亞所能操控的。
自1964年以來,國際市場的銅價就一直在700-1300克瓦查之間徘徊不定。
70年代西方國家爆發經濟危機,大量銅金屬積壓,銅價一跌再跌,尚比亞的國民經濟立刻陷入巨大危機中。
正是因為經濟的持續性衰退,導致尚比亞政府沒有足夠的財政支出來支付殲-6戰機賬款,以致於窮途末路之下選擇了賴賬。
當然,尚比亞政府敢如此對待中國,與這些年來我方向其無私提供大量幫助脫不開關係。
因為尚比亞每年償還給西方國家的賬款遠遠超過800萬美元,他們口中對中國的無力償還,或許只是一種「欺負老實人」的行徑。
不過,不管是哪種情況,想要賴賬是絕對是不可能的。
所以,中航技公司在了解到情況後,立刻派出了副總經理王大偉前往尚比亞,誓要將尾款追回。
考慮到尚比亞的經濟情況,王大偉提出了一個折中的解決辦法,那就是尚比亞可以延緩還款期限,也不必每年按照一個固定數額還款,只要承認這筆欠款,並持續不斷的歸還,對中國來說就是可以接受的。
這樣的方案充分考慮到了尚比亞經濟窘迫的情況,如此一來,尚比亞也不好再賴賬,畢竟日後與中國還要繼續來往。
就這樣,當初的12架殲-6戰機尾款,一直拖到1992年才還清。
中航技面對賴賬的處理方法,深深打動了尚比亞人,從而為後續價值兩億美元的大訂單打下了信任基礎。
1992年,尚比亞向中國求購運-12飛機,尚比亞空軍司令更是親自來到中國進行採購談判。
最終,中國向尚比亞提供了兩家運-12飛機。
1994年,中國正式向尚比亞交付飛機,然而深陷財政危機的尚比亞再一次違約了,他們沒有足夠的財政支出來支付尾款。
本著來者皆是客的原則,中國非但沒有催款,反而依舊堅持做好運-12的售後服務,這一舉動再次深深地打動了尚比亞政府。
於是,在財政危機度過之後,尚比亞迅速將尾款交付給了中國。
在那之後,中、贊雙方也有了另外兩架運-12 、8架K8教練機的交易。
雖說每次軍售過程中,雙方總會在預付款、還款期限等各種問題上出現分歧,但最後無一例外都達成了合作。
至此,中國對尚比亞的軍售貿易額也來到了驚人的2億美元。
2008年,尚比亞還清了全部軍售欠款,他們沒有辜負中國的信任。
結語
原本兩個交情甚密的國家,差點因為800萬軍售尾款分道揚鑣。
還好關鍵時刻中航技想出了一個尚比亞無法拒絕的解決方案,既保證了尾款的收回,也最大程度上體諒了尚比亞的困難。
尚比亞也沒有辜負中國的信任,一批批軍貿物資的購進、一筆筆欠款的歸還,中國用真心換來了尚比亞的一片赤誠。
現如今的中國,已經成為了世界第二大軍售強國,這不光是中國軍事實力增長、科技水平進步的體現,更是中國始終秉持互相信任、互相理解外貿原則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