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出《戰爭論》的普魯士軍事理論家卡爾·馮·克勞塞維茨認為:「政治意圖是目的,戰爭只是手段,永遠不存在沒有目的的手段。因此政治不僅決定戰爭計劃,而且不斷影響戰爭的進行。」
一、沒有戰略,只有策略
但是,如果我們在這種情況下談論俄羅斯在烏克蘭的軍事行動,很明顯,俄羅斯沒有明確的戰略,沒有明確的計劃。退出「糧食交易」又回歸「糧食交易」,發出「俄羅斯永遠在赫爾松」的聲明又主動放棄赫爾松:似乎正在做出完全不合邏輯的決定。但是如果我們以俄羅斯沒有戰略為基礎,那麼可以說這些行動中仍然有一些邏輯。
例如,放棄赫爾松意味著普京選擇戰略防禦,並追求保留通往克里米亞的陸地走廊這一「最低目標」,同時嘗試與西方和烏克蘭進行談判。
這不能稱為戰略——而是一種受當前現實制約的策略。普京發現,俄軍對北約支持下的烏軍越來越沒有優勢,相反,在許多方面(裝備、偵察、通信、部隊指揮和控制等)上不如他們。
許多人有一個合乎邏輯的問題——如果這座城市早已註定被遺棄,普京為什麼要舉行加入俄羅斯的公投?為什麼向人們保證俄羅斯永遠在那裡?現在烏克蘭特種部隊和安全局將開始尋找任何與俄羅斯政府合作的人,因為不是每個人都從城市撤離,許多人直到最後都不相信赫爾松會被俄羅斯軍隊拋棄。
事實是,儘管聽起來匪夷所思,但公投的目標之一顯然是普京為了「加強與西方和烏克蘭的談判地位」。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然而,實際上,俄羅斯的談判立場過去和現在都很薄弱,放棄赫爾松導致其進一步削弱。
二、意識形態的空虛
俄羅斯不僅未能取得對烏克蘭的軍事優勢,而且未能動員俄羅斯社會,這有幾個原因。
首先,從意識形態的角度來看,2014 年東烏大起義比 2022 年的特別軍事行動更得人心。
2014年的反抗是自下而上的,頓巴斯和俄羅斯的絕大多數人認為這是俄羅斯統一的開始,帝國復興的開始。頓巴斯反對基輔當局的起義不是社會性的,而是民族性的——人們想成為俄羅斯人民的一部分,俄羅斯的一部分。
但小心謹慎的普京放棄了這個機會,只拿回了克里米亞。
2022年的軍事行動是自上而下的,由於許多人不了解這次行動的目的,因此這場戰爭在俄羅斯並不受歡迎,並沒有形成戰爭的意識形態目標。
去納粹化?非軍事化?去撒旦化?這些是抽象和非特定的術語,難以引起人民的共鳴。保護頓巴斯?這當然很好,但如果目標是保護頓巴斯,那麼俄羅斯佔領赫爾松和扎波羅熱地區做什麼?如果目標是保護頓巴斯,那麼頓涅茨克為什麼繼續受到猛烈炮擊?人民是外行人,他們不能明白這一點。
與此相反,烏克蘭已經表達了自己的目標——在政治上融入「西方世界」,即融入歐盟和北約,建設一個民族國家。在軍事上回到1991年的邊界。
三、西方不再害怕俄羅斯,認為談判毫無意義
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政府意識到它可以為烏克蘭人提供更大、更有能力、遠程和重型武器,而俄羅斯人沒有回應。俄羅斯人只會虛張聲勢。美國政府對激怒俄羅斯人的恐懼已經減少。
西方不再害怕俄羅斯。這有幾個原因。首先,他們評估了俄羅斯武裝部隊的真實狀況,其次,俄羅斯政客的令人生畏的言論往往沒有行動,實際上是一個稻草人——因此,不值得被認真對待。
共和黨即使贏得美國選舉,也不太可能對烏克蘭的軍事衝突產生任何影響。赫爾松的不戰而逃削弱了莫斯科的談判地位。俄羅斯無法在戰爭中贏得令人信服的勝利,因此不可能在美國激活與俄羅斯和平談判的支持者(想想朝鮮戰爭,沒有第一和第二次戰役的勝利,美國人會提出談判嗎?)。赫爾松的放棄不會是邁向和平的一步,也許這將是邁向冬季暫時休戰的一步,但從戰略上講,暫時休戰不會從根本上改變現有的力量平衡。
總的來說,俄羅斯處於僵局,保留通往克里米亞的走廊似乎是目前最現實的選擇,但沒有回答主要問題——俄羅斯將如何贏得烏克蘭的軍事衝突或至少在不丟面子的情況下擺脫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