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軍哈爾科夫潰退之後,紅利曼也丟失,赫爾松第聶伯河右岸告急。俄軍似乎兵敗如山倒。
軍事理論家朱里奧•杜黑斷言:
現代戰爭的結局不是由一個軍事行動或一系列軍事行動決定的。國家一旦捲入衝突,一方除非全面崩潰,是不會退卻或承認失敗的。全面崩潰不是指軍事行動,是指民族的抵抗意志。
世界級大戰,必然具有兩個民族之間以其全部能力、全部資源、全部信念進行巨大生死鬥爭的特點。
俄羅斯全國動員,已經上升到民族戰爭層級。不妨回顧200年來俄族的兩次危亡。
1812年6.24日,拿破崙Napoleonic集結軍隊61萬,渡過涅曼河,向俄國不宣而戰,爭奪歐洲霸權。9月7日俄軍退到莫斯科,巴格拉季昂將軍戰死。庫圖佐夫命令9 月14 日放棄莫斯科,堅壁清野,放火燒毀自己的首都。寒冷冬季來臨,法軍補給線太長。無法找到俄軍主力,拿破崙10月19日下令撤退,俄軍乘勝追擊。2月6日拿破崙回到巴黎,法軍殘部幾乎被全殲。喪失了所有騎兵和全部炮兵。
1941年10月,希特勒Hitler德國中央集團軍完成對維亞濟馬一線的蘇聯紅軍的圍殲。揮師莫斯科。
莫斯科市民動員起來。3天之內60萬人修築起三道工事,婦女兒童構築了700公里反坦克塹壕,挖掘了300多萬立方米的泥土,修築了3800餘個臨時和固定火力點。
1941年11月7日十月革命24周年閱兵式,德軍就在郊外。蘇軍隊伍在克里姆林宮前完成檢閱後直接開赴前線。蘇聯紅軍在危急狀態下堅持下來並消耗了德軍。
德軍因戰線過長,補給不足,消耗過大,已成強弩之末。12月5日俄軍反攻,德軍潰敗。莫斯科保衛戰德軍死傷50萬人,俄軍死傷85萬人。
《兵臨城下》電影中,俄軍督戰隊開火打死後退的戰友,是真實的情況。這是俄族的民族性格。
斯拉夫人生活在極寒之地,長期做其他民族的奴隸,性格堅忍且服從性高。
再說戰略
戰略的任務在於運籌國家的一切資源實現戰爭的政治目的。軍事只是戰略工具中的一種。全部力量包括財政,金融,能源,糧食,外交以及道義力量。
戰略不僅是如何贏得戰爭,還包括戰後建立什麼樣的秩序。對這個世界新秩序,普京在四州儀式上已進行了闡述。
軍事戰術必須服從大戰略指導,只有「大戰略」才會有深遠的預見。
戰略的目的是要破壞敵人的穩定性。不只有一個單純的目標——摧毀敵人的軍事力量。摧毀舊的世界秩序尤其如此。
真正目的不僅在於尋找機會進行會戰,而且在於造成一種最有利的戰略形勢。使敵人自行陷入混亂。
一個國家決不會是為了戰爭而發動戰爭,必然是為了追求某種政治目的。軍事目的是由政治目的決定的。
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也並不等於達到了政治目的;不能只注意到軍事目標,而忘記國家的基本目的;不能只想取得軍事上的勝利,而忽略未來的政治後果。要學會面對現實,同時對自己的力量保持信心。
戰略上,最漫長的迂迴道路,常常又是達到目的的最短途徑。
歐美的裂痕因北溪出現,需要時間讓它發酵。某大國加息吸血不成會引發債務爆雷,這需要保持高油價和資源價格,並持續在烏克蘭出血,一個月才幾十億,也需要時間。
所以,急的應該是急於吸血恢復舊制序的國家,不是謀求新秩序的國家,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腐朽的,終將老去,拖住了,慢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