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現代軍工產業的發展,日本的起步時間遠遠早於韓國。19世紀中期到末期,日本通過明治維新,科技實力有了長足的進步,現代軍工產業也隨之萌發。一戰期間,日本的一些軍工企業,例如三菱、三井、住友和安田等,獲得了絕佳的發展機會,成長為世界級的軍工企業。到二戰爆發前夕,日本的軍工產業非常強大。
相比之下,韓國的現代軍工產業是在其獨立建國之後才起步的,比日本晚了100多年。但是現在韓國的軍工產業卻發展地更好,而日本的軍工產業則顯得落寞一些,可謂是「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近年來,韓國裝備在全球軍火貿易市場十分活躍,獲得了歐洲多國的青睞,近期韓國與波蘭簽署了一份交易總額接近150億美元的超大額軍火訂單,創造了韓國軍火貿易的新紀錄。
而日本的裝備在全球軍火貿易市場幾乎毫無作為,日本媒體表示,造成日本裝備勢微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日本受二戰失敗的影響,長期以來,被禁止向其他國家出口武器。由於長期無法參與國際軍火市場競爭,導致日本軍工企業規模逐漸萎縮。日本媒體表示,要不是為了滿足日本自衛隊的裝備需求,日本的軍工企業幾乎沒有存在的意義。
為了改變這一局面,2014年日本政府放寬了武器裝備出口限制,准許日本軍工企業對外出口一些武器裝備,不過大多數國家對日本裝備不夠了解,所以看得客戶比較多,但是真正下單的又非常少。另一方面,相比韓國的裝備,日本的裝備價格普遍比較高。如果不考慮性價比,大多數國家就會選擇美製裝備。如果考慮性價比,韓國裝備又是不錯的選擇。
出口不利導致日本軍工企業營收和利潤有限,一些軍工企業為了及時止損,甚至退出了防務板塊。例如去年安井就將旗下的造船業務,出售給了三菱重工。時間再往前推兩年,小松製作所決定不再發展裝甲車業務。值得注意的是,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裡,小松是日本防衛省的重要合作夥伴,承擔著日本陸戰自衛隊新型主戰坦克和裝甲車的研發工作。
日本媒體表示,日本政府必須高度重視這一問題,如果任由當前的問題發展下去,未來某一天,日本可能喪失武器裝備的自主研發能力,到時候日本只能依賴國外裝備,這是非常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