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27日,備受矚目的授銜儀式拉開了序幕,一共有55位將軍被授予了上將軍銜,在這其中,有人是因為參加的戰爭多,立下了赫赫戰功,有人是因為在軍內的職位高,還有的是因為做出的貢獻大。
但在眾多將領中,有一個特別的存在,他就是王建安,他並沒有被授予任何軍銜。
王建安比很多上將參加革命的時間都要早,而且職位也不低,從土地革命時期就開始打仗,一直到抗美援朝戰爭,無一缺席。
按理說,不管是資歷還是戰功,王建安都應該被授予上將軍軍銜。就算沒有,也至少是個中將軍,但為何卻無毫無軍銜呢?
原來是毛澤東在查看上將評選的名單時,在王建安的名字上做了批註:「王建安驕傲自滿,授中將為宜」。
評選小組看後十分糾結,如果按照主席的批註,授予王建安中將軍銜,但很多資歷戰功都不如他的將軍都躋身上將了。
若是不按主席的意見,可又有明確批註,一時間,評選小組陷入了左右為難的境地。
最後等來等去,到了正式授銜那天,王建安便沒有被授予任何軍銜。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是和陳毅有關,有一次,陳毅王建安等人在開會,會議中意見不合是常有的事。但王建安卻是個急脾氣,一氣之下拍了桌子。
誰知這件事卻被毛主席知道了,所以才給毛主席留下個驕傲自滿的印象。
於是在1956年,評選小組將此事進行了說明,然後又向毛主席提及了授銜一事,王建安這才又被授予了上將軍銜。
王建安將軍出身行伍,在戰場廝殺時也是個急脾氣,做事雷厲風行,毫不拖沓。
他這一生指揮了無數戰爭,也多次負傷,為人光明磊落,從不喊苦喊累,他為新中國的成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建國後,只要國家需要他,他就會立刻站出來,兢兢業業、嘔心瀝血,毫無怨言。
他更是1956年單獨被授予上將軍銜的開國上將,但為何在72歲病逝時,卻無一人前來弔唁?就連4個兒子也不曾回家呢?
王建安原名叫做王見安,是為了怕被地主報仇,這才改了名字。他出生於1908年湖北黃安縣的一個小山村中,王建安小時候家裡很窮,甚至小小年紀的他就要去街上乞討養活自己。
到了14歲,他開始給地主放牛。但地主不僅剋扣他的工資,還對他又打又罵。最後他一氣之下跑了出去,帶上家中唯一的一塊臘肉,前去滄州八極門拳師門下拜師學藝。
後來在他的勤學苦練下,終於練會了一身功夫,然後去找地主報仇,將其打得滿地找牙後,這才改了名字。
有了一身武藝後,他便萌生了參軍的想法。早些年進入了吳佩孚的部隊,但他發現,這些軍閥不僅抽煙喝酒賭博,甚至內部還十分腐敗。
道不同不相為謀,看透了一點,王建安心灰意冷,便頭也不回地離開了。
圖:青年王建安
之後在1927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此時的王建安正是意氣風發的年紀,本就有著一腔熱血,再加上習武經歷。所以在之後的黃麻起義等戰爭中,都展現出了他不畏生死,勇猛作戰的一面。
雖然年紀小,但卻十分勇敢,殲滅了不少敵人,於是在他25歲時,便成為了紅三十軍第八十八師的政治委員。
之後便帶領部下參加了儀南、營渠和宣達戰役,在宣達戰役中師長汪烈山不幸壯烈犧牲,王建安臨危受命,憑藉著出色的指揮才能,以及浴血奮戰的精神,帶著部下勇往直前,出色的完成了任務。
從那以後,他就是戰士們心中「軍政雙全」的指揮員。
圖:汪烈山
王建安不僅在戰場上十分勇猛,戰爭結束後,還不忘了學習。於是他便在閑暇時間經常讀書寫字,豐富知識。
組織上得知此事後,便安排他去紅軍大學學習。在這段時間內,他每天都晚睡早起,就是為了多學點知識。
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他學會了很多戰術以及更加先進的思想,這為他以後指揮作戰奠定了基礎。
俗話說得好:「千軍易得,良將難求。」王建安就是這樣的人才。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抗戰全面爆發,全國各地都紛紛湧現各種抗日力量。特別是山東自發組織的抗戰隊伍,已經發展成4萬多人。
於是,王建安畢業後,就加入了抗日浪潮中。
根據組織的命令,他來到了山東,然後開始統一當地的抗日武裝,並擔任副指揮。
日軍也察覺到了這股龐大的力量,為了將這股力量扼殺在搖籃中,日軍集結了近五萬兵力,開始對山東地區進行大規模的「掃蕩。」
一時間,沂蒙山地區變成了人間地獄,屍橫遍野,日軍經過的城鎮、村莊,全都瀰漫著硝煙,毫無生機可言。
王建安見此,便親自率領部下開始反擊,日軍也不甘示弱,雙方激戰了20多天。
最終王建安從敵人手中奪回了14處據點,殲敵無數。
1937年8月,山東軍區成立,王建安還是擔任副司令兼參謀長。但由於上級沒有再派遣司令員,所以他就相當於司令員,管理著山東軍區大大小小的事宜。
但日軍也沒有就此放棄,還是妄想霸佔整個山東。王建安就帶領部下,多次與敵人正面硬剛,並且多次粉碎了日軍的企圖,將他們打得落花流水。
1943年的春天,王建安被任命為魯中軍區的司令員。從那時起,他便在山東地區長期作戰,因此很多老一輩的山東人,都知道王建安的大名,很多山東人也是從小聽著王建安的事迹長大的。
王建安在和老百姓交往時,特別平易近人,有老鄉的孩子不會的功課,有時候就會去請教他,他還會帶著孩子練武,就這樣,他成了老鄉心中文武雙全的大英雄。
隔年,王建安又接到了一個十分艱巨的任務,那就是要將山東地區所有日軍以及偽軍的根據點全部拔除。
王建安接到任務後,仔細研究了地理位置以及關於日軍的情報,之後便率領這六個團,開始攻打吳化文部。
沒想到,這支偽軍打起仗來居然要比日軍還猛,面對著這種勁敵。王建安絲毫沒有慌亂,反而更加沉著冷靜,採取先防守再找機會突圍的策略。
最後雙方激戰了20多天,我軍才勝利,並且使得山東的五處解放區連成了一條線。
抗戰勝利後,蔣介石不顧國家與百姓的利益,單方面撕毀「雙十協定」,內戰爆發。
同年12月,山東軍區與華中野戰區合併成華東野戰軍,王建安接到命令準備進攻魯南。但為了能儘早到達戰場,他便讓司機加速開,結果由於山路蜿蜒曲折,汽車在一處拐彎處,由於剎車不及時導致側翻。
雖然王建安沒什麼生命危險,但還是受了重傷,但為了革命的勝利,他還是不顧勸阻,在戰士的攙扶下走進了指揮所。
當時後勤部隊還不完善,因此沒來得及上麻藥,他就這樣咬著牙,忍著劇痛,躺在病床上指揮作戰。
戰士們也被這種輕傷不下火線的精神感染了,在戰場上十分勇猛,毫不退縮,因為他們知道,只有戰爭勝利了,王建安才能安心養病。
1948年,王建安任華東野戰軍副司令,指揮了豫東戰役。之後被毛主席叫去了西柏坡,當時毛主席由於過度勞累,正在床上修養。
毛主席告訴他現在的主要任務就是解放濟南,王建安任副司令,許世友為司令。
毛主席怕他對他一直是副司令的事情有意見,於是對他說,有什麼要求意見都可以提出來。
王建安卻立刻敬了個禮,說到:「沒意見,請主席放心,保證完成任務。」
王建安與許世友都是打了多年仗的老司令了,而且他們在山東地區都很有威望,這下真是強強聯手啊!
之後周恩來問他:「你只有半個月的時間,用來攻破濟南,有問題嗎?」
王建安回答:「連續作戰的話,問題不大。」
於是周恩來便放心地將濟南交給了他。
想要快速拿下濟南,最大的難點就是濟南的城池防禦,不僅堅固,而且還有重兵把守,只有詳細部署兵力,才能勝利。
因此,在作戰前,王建安便做好了充足的準備,不管是偵查還是通訊,或者是指揮,他都做好了計劃。
但是在戰爭打響後,還是遇上了難題,我軍已經連續攻城七天七夜了,不僅後勤部隊急需物資,就連傷亡也很大。
對此,王建安與許世友一致認為,應該一鼓作氣,只有持續攻城才能勝利。直到戰爭的第24日,我軍才終於拿下濟南,並且全殲敵軍。
濟南戰役後,王建安稍微休整了一段時間,便又參加了渡江戰役。
建國後,朝鮮戰爭爆發,他在1952年又率軍參加了抗美援朝,並且多次以小勝大,消滅了敵人的有生力量。
但多年的戰鬥,早已讓他的身體負擔不起。
1954年,王建安累倒在了病床上。
此後他又擔任了濟南軍區、瀋陽軍區以及福州軍區的副司令,雖然都是副司令,但他毫無怨言,始終任勞任怨。
就連葉劍英都對他十分佩服。
1980年7月25日,上將王建安因病逝世,享年72歲。
奇怪的是,這樣一位享有盛譽、國人皆知的將軍,居然在追悼會上,無一人前來弔唁,這是為何呢?
原來這是老將軍的遺囑,他不希望自己的葬禮搞得那麼盛大,送那麼多花圈,太浪費人力物力了,到時只需將骨灰灑在老家的田地上,就行了。
而且在他病重時,他也拒絕了孩子們回來探望的請求。他說:「孩子們不是我的私有財產,他們要為國家和人民做事,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在,就一個也不能回來。」
但由於他病發得很突然,所以孩子們真的沒來得及見他最後一面。
以至於在他去世後一個多月,那些曾經的老戰友才得知此事。大家都十分震驚:「為何一點消息都沒有。」
這就是老一輩革命人的精神境界,這就是開國上將王建安,他的事迹,他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