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稀土牌到底多硬?美方喊話不到24小時,突然解除2大對華禁令

中美剛簽完稀土協議,美國財長就迫不及待喊話中國「加速出口」,還要拉3大同盟對華圍堵。結果不到24小時,美國就解除了2大對華關鍵禁令。這一連串動作背後,既折射出美國稀土供應鏈的致命短板,也暴露出華盛頓在"對華脫鉤"問題上的戰略矛盾。

觀察者網消息稱,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近日聲稱,中國雖然已經恢復了稀土流通,但出口量仍未恢復到4月初(美國發起關稅戰之前)的水平,暗示中方「不夠配合」。

這番催促背後,是美國稀土供應鏈的致命短板——83.7%的稀土依賴中國,重稀土更是97%靠中國供應。即便美國拉攏澳大利亞、蒙古國簽礦產協議,這些國家的稀土原礦80%仍需運到中國精鍊。

更諷刺的是,美國智庫自己承認:想擺脫中國稀土至少需要5年。

這種依賴讓美國如坐針氈,但其應對策略卻充滿矛盾:既想靠中國救命,又不願放棄打壓中國的籌碼,包括晶元等出口限制。

華盛頓的算盤其實不難拆穿。貝森特代表的白宮技術官僚希望優先穩定供應鏈,但國會鷹派堅持「對華強硬不能退」,兩派撕扯導致政策癱瘓。

更深層的原因是,美國既想維持技術封鎖優勢,又離不開中國供應鏈,這種精神分裂式的策略註定失敗。

中國早已看透這套把戲,從鎵、鍺出口管制到中重稀土審批清單,每一次反制都精準打擊美國軟肋。商務部說的「必要措施」絕非空話——如果美方繼續耍賴,中國完全可以收緊稀土閥門,讓美國軍工、新能源、晶元行業嘗嘗真正的「斷供」滋味。

相比之下,美國自認為能厄住中國脖子的半導體行業,也傳出了中企的晶元替代方案已經上路的消息。

顯而易見,這場博弈中,時間站在中國一邊。稀土斷供對美國是即刻的生產線休克,而中國晶元產業卻能用國產替代和產能擴張緩衝壓力。若美國仍不取消制裁,中方很可能升級反制,從稀土擴展到鎵、鍺甚至更多關鍵礦產。

畢竟,中國手裡不止一張牌——全球86%的稀土深加工專利、92%的分離產能,才是真正的「戰略核武器」。

在這種情況下,特朗普政府突然連續宣布解除2大對華禁令。

其一,特朗普致信美國2大乙烷生產和出口商,取消了向中國出口乙烷的禁令。隨後。美國能源部放行了因禁令滯留墨西哥灣的8艘駛向中國的乙烷運輸船。

我國目前對乙烷的依賴度確實很高,美國一半的產量都會出口到中國,所以禁令也導致美國化工巨頭因乙烷滯銷面臨庫存危機。

其二,德國西門子證實,美國政府取消了對中國晶元設計軟體的出口禁令,恢復了正常銷售。

該軟體主要是來完成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晶元的功能設計等流程的設計方式,被稱為「晶元之母」。

當制裁反而加速中國技術去美化,繼續封鎖只會讓美國企業失去最後的話語權籌碼。

這兩項解禁看似孤立,實則暗藏一條關鍵邏輯鏈——當中國手握稀土王牌,而美國企業面臨供應鏈斷檔風險時,所謂的「國家安全大棒」終究要向商業現實低頭。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政策轉向前一周,中美剛達成新版貿易協議框架,其中明確提及「雙向解除非必要貿易壁壘」。儘管白宮未公布細則,但中國稀土出口配額同步放寬的動作,顯然不是巧合。

這種「你給稀土我開綠燈」的交換,暴露出特朗普團隊的核心訴求:在2025年大選前穩定關鍵產業供應鏈,同時為製造業迴流爭取時間窗口。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最新報告指出,特朗普近期對華政策已從「全面壓制」轉向「精準脫鉤」,尤其在新能源和半導體領域,美國更需要中國市場和原材料來完成技術迭代。

與此同時,白宮辦公廳主任正秘密籌劃特朗普年內訪華行程,擬組建包括特斯拉、洛克希德·馬丁等30家巨頭的CEO代表團。若消息屬實,此次解禁很可能是為元首外交鋪路。

站在十字路口的中美關係,正在特朗普的搖擺中呈現戲劇性轉折。更深層的啟示在於:當兩個超級大國都握有讓對方疼痛的籌碼時,暫時的妥協從來不是終點,而是新一輪博弈的倒計時。

對於中國企業而言,此刻的鬆綁恰恰印證了自主可控戰略的前瞻性——畢竟沒人知道,那位善變的美國總統何時又會按下暫停鍵。

但美國現在最該明白一個道理:談判桌上耍橫的時代過去了。一邊吃中國飯一邊砸中國鍋的套路,在稀土這場生死局裡只會自取其辱。當貝森特們下次再喊話時,或許該先問問國會:準備好為自己的傲慢付出代價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