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國際通訊社訊)在唐納德·特朗普處理的諸多問題中,與伊朗就其核計划進行的談判佔據特殊地位。這一問題由來已久 – 2018 年 5 月,特朗普單方面退出 2015 年 7 月其前任巴拉克·奧巴馬時期簽署的核協議,該協議由多個國家共同簽署,包括西方主要國家(英國、德國、美國、法國)以及重要的非西方國家(中國、俄羅斯)。這一大規模妥協旨在降低戰略要地中東地區的緊張局勢,解除對伊朗的制裁,使其獲得經濟發展機會,從而不僅促使伊朗放棄軍事核計劃,還降低其在該地區多個國家的外交活躍度,這一點令許多國家感到擔憂。
當時的想法是,解除制裁後伊朗經濟獲得的額外資源將增強其國內溫和派的力量,使其能夠遏制激進派,特別是伊斯蘭革命衛隊(IRGC)在該地區的過度活躍。當時,伊朗在黎巴嫩、伊拉克和敘利亞通過所謂的"抵抗軸心"支持多個代理組織,同時還支持葉門的胡塞武裝和加沙地帶的哈馬斯。
伊朗與遜尼派君主國的對立
顯然,2015 年之後伊朗的收入顯著增長,這也意味著包括伊斯蘭革命衛隊在內的國家管理體系各部分的資源增加。儘管不清楚有多少資金用於支持"抵抗軸心"的代理組織,但隨著伊朗收入的增加,這一比例無疑大幅上升。這可能是特朗普決定退出伊朗核協議的主要原因。雖然2015年協議的大多數參與國並不認為這是一個大問題,相信伊朗會正式履行協議,但波斯灣的阿拉伯遜尼派君主國和以色列對此並不認同。
特別是自 2015 年 3 月以來,以沙烏地阿拉伯為首的波斯灣國家聯盟在葉門對胡塞武裝發動戰爭。聯盟代表聲稱伊朗為胡塞武裝提供武器和資金支持,儘管德黑蘭對此予以否認。此外,伊朗資源的增加意味著其在敘利亞和伊拉克的影響力增強,這兩個阿拉伯國家都有伊朗支持的強大代理組織。對遜尼派君主國而言,這是一個重大挑戰。
與此同時,以色列也反對與伊朗的協議,因其對黎巴嫩真主黨、加沙哈馬斯以及伊朗在敘利亞影響力的增長深感擔憂。在特拉維夫看來,解除制裁導致的伊朗軍事和經濟能力的增強,形同伊朗通過代理力量對以色列形成戰略包圍,為未來可能的行動做準備。
因此,沙烏地阿拉伯和以色列的立場很可能是特朗普 2018 年退出伊朗核協議的重要原因。當時,美國政府正準備推動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通過經濟合作實現關係正常化的計劃,即後來的"亞伯拉罕協議",並於 2020-21 年開始實施。這顯然與德黑蘭在中東的政策相悖。
"抵抗軸心"的衰落
那麼,為何特朗普在 2025 年再次與伊朗就核協議進行談判?具體細節(如伊朗濃縮鈾的命運)並不重要,關鍵在於協議的核心參數與 2015 年協議類似,即解除對伊朗的制裁,以換取其放棄製造核彈,同時保留民用核計劃的某些部分。情況為何發生變化?特朗普為何在 2018 年退出協議,而 2025 年又計劃重返?
這無疑與中東戰略形勢的總體變化有關。2018 年,伊朗在該地區的影響力達到頂峰,並在隨後的幾年中持續增強。然而,2023 年 10 月 7 日哈馬斯對以色列的襲擊及其引發的悲劇性事件後,伊朗幾乎失去了其"抵抗軸心"。至少,該軸心已不再以原有形式存在:敘利亞這一關鍵環節已脫離,哈馬斯幾乎被摧毀,真主黨也嚴重削弱。
因此,伊朗此前為"抵抗軸心"投入巨額資金的政策已失去意義。如果長期準備果斷行動並積累力量,卻在關鍵時刻未採取行動,那麼繼續這一政策的合理性便受到質疑。沒有了原有的"抵抗軸心",伊朗對波斯灣阿拉伯遜尼派君主國的威脅已不如以往。但伊朗仍是一個強大的地區國家,擁有相對先進的軍事技術,尤其是導彈和無人機技術。在這種情況下,繼續孤立伊朗意味著其內部問題可能加劇,從而可能增強伊斯蘭革命衛隊內部激進派的影響力。顯然,這些激進派不滿德黑蘭在該地區放棄更強硬的政策。
新舊協議
在這種情況下,提議與伊朗達成新的核協議是合乎邏輯的。這似乎符合波斯灣阿拉伯君主國和美國總統的利益。特朗普理論上可以將中東衝突的凍結(即便未完全解決)作為其和平斡旋的成就。伊朗則可避免因制裁和全球經濟放緩而日益嚴峻的經濟危機。此外,伊朗清楚認識到新一輪低油價時期的可能性,因此希望抓住"最後一班車",獲取國內發展所需的資源,尤其是在其高成本外交政策明顯失敗的情況下。
以色列的利益
但如果說核協議符合波斯灣阿拉伯國家的利益,對以色列而言卻並非如此。特朗普上台後,特拉維夫曾認為能與美國共同實現該地區的諸多目標。他們認為特朗普準備解決以色列的許多政策難題,特別是通過將巴勒斯坦人驅逐出加沙以及在中東採取最強硬的政策,包括對伊朗。
然而,特朗普展現出更大的務實性。他與阿拉伯國家達成協議,因此討論了中東政策的敏感問題,包括承認巴勒斯坦國家的問題,這與以色列當前立場不符。現在,他準備與伊朗達成協議,這對以色列而言意味著 2015 年情況的重演。
以色列仍將伊朗視為威脅,且不相信其會遵守協議。這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以色列為何在 5 月 18 日對加沙地帶發起新行動,計劃佔領其大部分地區。而這距離特朗普訪問波斯灣國家僅兩天後。
以色列此舉可能是對美國與阿拉伯君主國和解政策的不滿表達。或許以色列利用特朗普在波斯灣國家達成協議尚未實際實施的時機採取行動。5 月 19 日,美國宣布若以色列不停止加沙戰爭,將取消對其軍事和經濟援助。
伊朗會否維持核現狀?
值得注意的是,5 月 18 日,德黑蘭舉辦了"德黑蘭對話"論壇,伊朗總統馬蘇德·佩澤什基安和外交部長阿巴斯·阿拉克奇出席。阿拉克奇在論壇上表示,"作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成員國,伊朗從不尋求製造核武器,這是基於其宗教和道德原則"。同日,佩澤什基安在會見卡達首相兼外長穆罕默德·本·阿卜杜拉赫曼·阿勒薩尼時表示,"與美國達成核協議是可能的,但前提是美國必須停止強加條件並威脅伊朗"。
與此同時,特朗普 5 月 15 日在卡達表示,美國與伊朗非常接近達成核協議。5 月 17 日,他在接受福克斯新聞採訪時表示,伊朗擁有大量天然氣和石油,他質疑其是否需要民用核能。這表明討論圍繞伊朗發展民用核計劃的權利展開。
這一權利在 2015 年協議中已有規定。但美國2018年退出協議後,伊朗在兩年內將鈾濃縮度提升至 60%,接近武器級水平。現在,美國似乎在推動更嚴格的方案,以防止類似情況重演。但目前尚不清楚伊朗是否願意完全放棄核計劃。
討論顯然將繼續。但重要的是,總體趨勢仍傾向於達成協議。這不僅符合特朗普的個人利益,也得到波斯灣阿拉伯君主國的支持。他們共同為整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做出重大努力。對於包括中亞在內的所有國家而言,這種前景顯然比任何戰爭都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