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攻堅治標到長效治本 山東書寫生態環境治理新答卷

促進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打出「控源截污、生態修復、長效監管」組合拳、構建「天地一體」監測網路……近年來,山東統籌推進生態環境治理,從攻堅治標到長效治本,書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新答卷。

在菏澤市巨野縣核桃園鎮,千畝桃園正上演著生態蝶變的生動故事。遊客在此認領雪桃樹,親手參與施肥、澆水,待收穫時節與家人共赴採摘之約,沉浸式體驗田園樂趣。

核桃園鎮地處魯西南山區,一度以開山採石作為主要經濟來源,資源和環境遭到破壞。2015年,當地政府下決心封山育林,實行生態修復,重塑綠水青山。核桃園鎮黨委書記單浩介紹,如今,廢棄礦坑與山坡地搖身一變,種滿雪桃、香梨等特色農產品,還崛起3個景區,為村民創造大量就業崗位。

巨野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申愛君表示,近年來,巨野縣按照「一礦一策」原則,因地制宜開展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消除因採礦活動產生的地質災害隱患,把治理區內部分土地恢復為林地、綠地、水面,促進了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同時,該地在完成各項修復任務後,建設了青龍山旅遊度假區、白虎山天池風景區等項目,實現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多贏的局面,「截至目前,巨野歷史遺留廢棄礦山已全部完成修復治理,治理面積328.84公頃,治理完成率100%」。

巨野縣核桃園鎮自然生態。巨野縣委宣傳部供圖

同樣在菏澤市,鄄城縣以「水、氣、土」三大領域為主戰場,統籌推進生態環境治理,走出一條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的綠色發展之路。

以護水有方為例,該地按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的工作思路,聚焦工業廢水、生活污水和農業面源污染三大源頭,打出「控源截污、生態修復、長效監管」組合拳,斷面水質達到省市考核標準,逐步實現河湖長治久清。

此外,針對工業廢氣、機動車尾氣、揚塵污染等環境突出問題,鄄城縣通過推廣清潔能源替代、淘汰落後產能、嚴控工地揚塵等措施,實施精準治理。2024年,鄄城縣環境空氣質量pm2.5年均濃度為42微克/立方米,pm10年均濃度為77微克/立方米。

初夏季節,濰坊安丘市輝渠鎮天路兩側鮮花盛開如海。「這裡的空氣清新,河流清澈,連山間的風都帶著花香。」遊客王女士與朋友自駕穿行其間感嘆道。

上述景象,正是安丘市統籌推進生態環境治理的生動註腳。近年來,該地以「治污攻堅」為抓手,向「系統修復」深化,推動環境質量持續改善,走出了一條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共贏的發展之路。

據濰坊市生態環境局安丘分局工作人員介紹,安丘市通過構建「天地一體」監測網路,全市14個鄉鎮空氣站、301個用電監控點位、60餘家vocs(揮發性有機物)監控系統數據集成至智慧環保平台,實現污染物「全面感知、實時監測」。2024年,全市空氣質量綜合指數降至3.91。

「以前大家都管白馬河叫『黑馬河』,河水很黑,根本無法靠近。」在碧波蕩漾的臨沂市郯城縣白馬河岸邊,晨練的李增彩感慨萬千,如今的白馬河,河道拓寬了,兩岸種滿了花草樹木,每到周末,或是清晨傍晚,來這兒散步、跑步的人絡繹不絕,處處都是歡聲笑語。

作為郯城縣最大的內河,白馬河承擔著涵養城區水源、行洪、灌溉等重要作用。近年來,郯城縣通過「一河一策一圖」的方式,靈活應對水質污染問題,讓郯城縣的這條母親河越來越清澈美麗。

「我們定期對沿河排查發現的污水排放口進行溯源排查整治,發現有工業污染排放的違法行為立案調查處理。」臨沂市生態環境局郯城縣分局水生態環境科副科長宋法龍稱,對沿河的邊坡破損,需要進行栽植植被、凈化水質的地段,該局會及時補種一些水生植物,提升凈化水體的能力,全縣主要河流連續三年國控斷面達標率100%。

淄博市張店區則堅持問題導向、靶向施策,聚焦涉氣排放重點領域、關鍵環節,集中開展污染源自動監測優化、機動車排放造假整治、移動源尾氣污染治理三大攻堅行動,織密織牢大氣污染防控網路,為城市高質量發展築牢生態屏障。

據淄博市生態環境局張店分局工作人員介紹,該區還錨定「生態賦能發展」目標,創新開展「家書導行、服務護航、評級引領」三大行動,以精細化管理、精準化服務為抓手,推動生態環境治理與營商環境優化深度融合,厚植高質量發展綠色根基。

今年1月—3月,張店區空氣質量綜合指數、pm10、pm2.5等空氣質量指標同比分別改善10.8%、15.1%、18.3%。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