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需要正視印度崛起?學者警告:不出10年,印度或是第二個中國

2025年05月17日18:33:03 國際 1812

中國需要正視印度崛起?學者警告:不出10年,印度或是第二個中國 - 天天要聞

在去年2月 2日,《觀察者網》刊登了一篇文章,作者在文中提到印度經濟的崛起值得我們正視觀察,不出十年他們很可能是「第二個中國」。

此觀點一出引發眾多網友熱議,不少人認為印度作為世界人口大國,崛起是必然的,我們需要正視並借鑒他們的優點,以此來補全我們的短板。

中國需要正視印度崛起?學者警告:不出10年,印度或是第二個中國 - 天天要聞

也有網友認為,雖然他們看似有人口紅利,但實際上因為經濟發展的「底子」沒打好,所以根本不足為懼。

相較於其他發展中國家,印度發展經濟到底有哪些優勢呢?他們真的會崛起成為下一個強國嗎?

一、印度的發展模式

從2014年莫迪登上印度總理的寶座後,就提出「印度製造」計劃,並在此後的10年間一直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說道這裡大家肯定有疑問,莫迪好大的口氣啊,上來就說要搞製造業,甚至還想取代我們成為「新世界工廠」,他的底氣到底是哪裡來的?

中國需要正視印度崛起?學者警告:不出10年,印度或是第二個中國 - 天天要聞

其實人家莫迪在上台前也是亮眼政績的,要知道曾經他領導印度一個發展十分貧瘠的邦脫穎而出,成為全印上下經濟增速最快、外貿出口額最高、基建水平最好的邦,這給他的總理選舉加分不少。

在他執政伊始,就大刀闊斧的制定發展印度製造業的一系列政策,一時間眾多外媒也吹捧世界將引入「印度時代」。

中國需要正視印度崛起?學者警告:不出10年,印度或是第二個中國 - 天天要聞

印度的發展模式可以說是幾乎復刻中國,興建高速公路、港口、機場等基建項目,大力吸引外資入駐印度市場,同時推動數字支付系統,推行社會福利制度等多項改革計劃。

如今印度經歷了「十年大蛻變」的高速發展時期,尤其2022年印度的GDP為8547億美元,一躍超過昔日世界霸主英國,成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

中國需要正視印度崛起?學者警告:不出10年,印度或是第二個中國 - 天天要聞

這一消息讓印度國內民眾感到振奮不已,莫迪政府也對此進行大力宣傳,甚至放話稱「印度製造」從來都不是夢,以後一定能取代中國,成為全球供應鏈的中心!

這時的莫迪雄心壯志,中美博弈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作為印太地區具有強大影響力的國家之一,天賜良機就在眼前!

中國需要正視印度崛起?學者警告:不出10年,印度或是第二個中國 - 天天要聞

其實他們想的也沒有錯,從特朗普第一次總統任期以及後來的拜登政府,都想要極力拉攏印度,不少美國科技公司也都在這期間選擇去印建廠。

逐漸膨脹的印度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定,2020年莫迪政府開始實施「對華脫鉤」戰略,不但在國內封禁了中國數百個APP、對在印的中企百般刁難、對華部分商品加征高額關稅、中斷兩國的直航、甚至還收緊簽證政策。

中國需要正視印度崛起?學者警告:不出10年,印度或是第二個中國 - 天天要聞

他們聲稱這樣做是不想被中國的商品「操控和綁架」,如此激進的手段,甚至比美國還要強硬。

印度到底哪來的自信,認為只要跳出中國供應鏈體系,就能發展出印度供應鏈體系呢?他們的優勢有哪些?

二、印度的優勢

其實印度自身確實有一定實力,要知道他們作為全球除了我們以外,唯一一個超過10億人口的國家,經濟發展的潛力自然比不少國家要強。

中國需要正視印度崛起?學者警告:不出10年,印度或是第二個中國 - 天天要聞

尤其莫迪選擇以「製造業立國」,想要利用出口導向經濟快速拉動發展,同時國內利用廉價的勞動力,大搞基建擴大內需,以此實現良性循環

自2021至2024年期間,印度的平均GDP增速保持在6.5%,是全球經濟平均增速的兩倍,印度央行甚至在去年6月的時候預測增速將達到7%。

中國需要正視印度崛起?學者警告:不出10年,印度或是第二個中國 - 天天要聞

在全球經濟放緩的情況下,印度能取得如此成就,確實引人矚目,根據印度去年發布的2023年財政報告來看,2024年印度的服務出口增長了11.4%,遠超全球平均8.9%的水平,總出口額高達3450億美元。

根據相關專家分析,如今印度最強勁的出口已經不再是IT服務業,而是曾多拓展到商業資訊、技術支持以及業務運營等多方面。

中國需要正視印度崛起?學者警告:不出10年,印度或是第二個中國 - 天天要聞

這已經顛覆了以前大家說起印度時,想到的就是客服行業的印象,根據多家跨國企業提供的數據來看,摩根大通在印度有超過5萬名員工;英特爾英偉達等超過85家跨國半導體企業都在印度有不少的員工;德國賓士在班加羅爾的研發中心僱傭了近6千名工人,這是他們在全球範圍內除了德國外最大規模的研發中心。

可以看出來印度的人口紅利不僅僅體現在市場規模上,更是幫助了印度儲備了大量的優質人才。

中國需要正視印度崛起?學者警告:不出10年,印度或是第二個中國 - 天天要聞

按照人口結構來看,印度每年約有超過1千萬年輕勞動力進入就業市場,這樣龐大的勞動力基數,推動了他們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經濟增長。

除了人口優勢外,地緣關係讓他們搭上了一班「順風車」,美西方過去幾年不斷鼓吹「中國威脅論」,這讓他們憑藉自身的地理優勢,吸收了一波撤出中國的外資企業。

美光、蘋果供應鏈企業以及微軟等等跨國企業紛紛入駐印度,印度本土企業通過收購這些現成的外資企業,從而快速建立一系列相關產業體系,這發展速度可比當初的我們快多了。

中國需要正視印度崛起?學者警告:不出10年,印度或是第二個中國 - 天天要聞


基建、人才、資金……在印度看來崛起要素自己已經齊備了,為了向美西方表達出自己的態度,同時也想要提升國內勞動力的就業率,印度選擇和中國「脫鉤斷鏈」。

在他們看來,這些高科技企業來都來了,我提高關稅讓中國貨進不來,那豈不是下游的產業鏈都能讓我們本土企業承接,經濟不但能跟著飛漲,還能讓更多人就業,肯定是贏麻了!

夢想很豐滿,然而現實卻讓他們如墜冰窟,印度騰飛的奇蹟是否真能延續?他們如今的情況又如何了呢?

中國需要正視印度崛起?學者警告:不出10年,印度或是第二個中國 - 天天要聞

三、實際結果不及預期

這裡我們先說結論,莫迪政府的預期不但沒有達成,反而淪為了國際社會的笑柄,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意識到,印度根本無法快速取代中國在國際供應鏈中的地位。

今年3月21日,路透社報道稱莫迪政府將終止一項自2021年發起的激勵計劃,這個高達230億美元的 計劃原本是用來吸引外資從中國撤離,選擇來印度進行投資,從而帶動發展本土製造業。

中國需要正視印度崛起?學者警告:不出10年,印度或是第二個中國 - 天天要聞

這個激勵計劃涉及的產業十分廣泛,包括光伏、無人機、汽車、紡織醫療器械等14個領域,根據印度官方公布的信息來看,參加該計劃的企業多達750餘家。

但其中不少企業並沒有啟動生產,截止2024年10月印度官方公布的數據來看,該計劃中的企業共計生產了價值1519.3億美元的商品,占該計劃目標的37%,遠遠低於他們的預期。

中國需要正視印度崛起?學者警告:不出10年,印度或是第二個中國 - 天天要聞

印方政府不高興也就算了,那些老老實實生產的企業也不高興,因為補貼發放的進度太慢了,而且有些企業還因一系列注入「未達到最低增長率」等理由拒絕給予補貼,這讓他們不由懷疑這個計劃有「空手套白狼」的嫌疑。

印度智庫的專家對此感到很失望,認為這樣關鍵的項目都以失敗告終,印度的製造業發展已然成了笑話。

中國需要正視印度崛起?學者警告:不出10年,印度或是第二個中國 - 天天要聞

從莫迪在2014年提出的製造業發展規劃來看,預期印度2022年製造業佔總GDP的份額應為25%,後來看到數據實在跟不上,中間還將期限延後到了2025年。

然而就如今的情況來看,製造業占該國GDP的數值不但沒有增長,反而還下降了。

2015年印度的製造業佔比為16%,而去年年底的數據僅有13%,離25%的規劃的差距越來越遠了。

中國需要正視印度崛起?學者警告:不出10年,印度或是第二個中國 - 天天要聞

彭博社早在莫迪政府選擇「對華脫鉤」開始,就對印度的發展表達了擔憂,2023年6月他們刊文稱:「印度的製造業離不開中國,只有融入中國產業鏈體系。」

印度本身的工業化進度很慢,營商環境更是嚴峻,就連低端的製造業都無法徹底取代中國,更別說想要在國際貿易逆全球化的當下,挑戰中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了。

中國需要正視印度崛起?學者警告:不出10年,印度或是第二個中國 - 天天要聞

作為印度最大的貿易夥伴兼「盟友」,特朗普重返白宮再次揮舞起關稅大棒,讓印度的製造業「雪上加霜」。

「印度是世界上關稅最高的國家之一,相信印度能照顧好自己,美國的科技企業該考慮回來建廠了……」

特朗普在5月15日接受彭博社採訪時說道,同時他還十分自豪的表示,印度政府提出不想美國60%的商品加征任何關稅,這在他看來可以說是值得炫耀的「勝利成果」。

中國需要正視印度崛起?學者警告:不出10年,印度或是第二個中國 - 天天要聞

去年兩國之間雙邊貿易總額高達1290億美元,印度對美順差惡為457億美元,特朗普認為就是因為美國的那些科技產業在印度建廠,所以才造成這樣的局面。

對比中美談判的結果,印度多名學者紛紛表示,莫迪政府沒有抓住這個機會將印度擺到美國平等貿易夥伴的地位,反而一再的做出讓步,這對於國內的製造業發展將帶來沉重的打擊。

中國需要正視印度崛起?學者警告:不出10年,印度或是第二個中國 - 天天要聞

其實明眼人都知道,如果莫迪政府不改變對中印貿易的態度,那麼印度的製造業發展進度會十分緩慢。

就如今的國際貿易形勢來看,印度下一個十年想要成為製造業大國,需要走的路還很長,希望他們能認清現實,從務實的角度出發看待中印之間的經貿關係,達成互利互贏才是最好的辦法。

結語

自從我們發展起來之後,很多國家都說想要復刻我們的發展模式,真正成功的卻寥寥無幾,其實他們的失敗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生搬硬套得出了錯誤的結果。

印度想要超越中國,至少要解決掉自身基本的種種難題,為自身製造業發展打好基礎,否則別說超越中國了,就連越南他們也比拼不過!

[免責聲明]文章的時間、過程、圖片均來自於網路,文章旨在傳播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請觀眾勿對號入座,並上升到人身攻擊等方面。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觀臆斷的惡意評論,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實性存在爭議、事件版權或圖片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作者,我們將予以刪除。

參考信息

《「印度基建想借鑒中國模式,但絕非易事」》2023-12-29 20:34:03 來源:觀察者網

《進入「莫迪3.0」時代:印度經濟的現狀、機遇與挑戰》2024-06-24 20:57 來源: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

《印度政府被曝已決定,終止230億美元激勵國內製造業的「生產關聯激勵計劃」》2025-03-21 18:01:22 來源:觀察者網

《「莫迪雄心勃勃的『印度製造』目標,要通過中國實現」》2023-06-08 21:30:51 來源:觀察者網

《【深度分析】毛克疾 :印度要「替代中國」?從數據看印經濟真實成色》2025-03-12 14: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國際分類資訊推薦

入戶調查!大瀝人請積極配合! - 天天要聞

入戶調查!大瀝人請積極配合!

頭條推薦鹽步老龍「起龍」、錦龍盛會!大瀝端午龍舟歡樂季周六開鑼!近日,國家統計局決定於2025年在全國範圍內開展兩次人口固定樣本跟訪調查致人口固定樣本跟訪調查對象的一封信如下↓↓↓尊敬的住戶朋友:您好!感謝您參與人口固定樣本跟訪調查!
和談不到2個小時就結束,俄羅斯佔據了優勢 - 天天要聞

和談不到2個小時就結束,俄羅斯佔據了優勢

圖為俄烏在伊斯坦布爾談判 昨晚我沒能睡好,在我提到伊斯坦布爾會談普京贏了之後,引來了許多朋友對我的指責。 他們質問我是「俄粉」嗎,是不是在為普京撐腰? 其實看看今天俄烏....
黑龍江省省長梁惠玲會見李書福,提出一個希望 - 天天要聞

黑龍江省省長梁惠玲會見李書福,提出一個希望

撰文丨董鑫 據《黑龍江日報》報道,5月15日,黑龍江省委副書記、省長梁惠玲在哈爾濱會見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一行。 在會見中,梁惠玲說,希望吉利控股集團發揮龍頭企業作用,深化與....
澤連斯基要在土耳其等普京,普京會前往嗎?背後有著什麼秘密? - 天天要聞

澤連斯基要在土耳其等普京,普京會前往嗎?背後有著什麼秘密?

點擊藍字 關注我們 今日要聞 Today's news 大家好,今天咱們來聊聊俄烏局勢的驚天大瓜——澤連斯基放話要在土耳其「親自等普京」,而普京剛提議無條件談判!這場「隔空喊話」到底是真和談,還是新套路?背後又有哪些大國暗戰?咱一條條扒開說!一、普京敢不敢去土耳其?關鍵看這個「護身符」澤連斯基喊話談判地點選在土耳...
哥倫比亞 從「向北看」到「看世界」 - 天天要聞

哥倫比亞 從「向北看」到「看世界」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哥倫比亞總統佩特羅5月12日剛剛抵達北京,13日他就帶著女兒直奔長城。而且還在好漢碑前合影,他還跟我們分享了這次中國之行,他說,雖然他女兒跟他去過很多地方,但是從來沒來過中國,所以這次一定要帶自己的女兒一起來看看中國。
韓國大選將至,尹錫悅退黨,執政黨「切割」能否挽回民意? - 天天要聞

韓國大選將至,尹錫悅退黨,執政黨「切割」能否挽回民意?

韓國前總統尹錫悅當地時間17日上午通過社交媒體宣布退出國民力量黨。大選在即,國民力量黨內部持續傳出要求與尹錫悅「切割」的聲音,以免拖累選情。總台記者 唐鑫:當地時間17日上午,被彈劾下台的韓國前總統尹錫悅宣布退出執政黨國民力量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