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在土耳其談判,沒等到普京的澤連斯基,突然提到中國

俄烏之間新一輪會談即將舉行,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聲稱「只和普京談話」,還不忘「喊話」中國,表示「中方提出的要求,烏克蘭已經照做」。

澤連斯基的原話是這麼說的:中國要求烏克蘭在勝利日期間不要襲擊俄羅斯,基輔信守了諾言,還表示烏方的「30天停火協議」,得到了中國和其他國家的支持。選在這個時間點上提及中國,澤連斯基政府的目的顯然並不單純,很可能是希望能藉助中方的影響力,促成這次和普京的會晤

【澤連斯基既沒等來普京也沒等來特朗普】

澤連斯基將中烏關係,當做了談判的「籌碼」

目前澤連斯基已經抵達了土耳其,但他大概率是等不到普京了,因為在俄方確認的代表團名單中,包括俄副外長加盧津、俄國防部副部長福明等一眾高官,並不包括普京本人。

「巧合」的是,在俄方公布名單後,美方也確認了特朗普不會出席這次會談,很顯然美俄的最高層其實都不太在意烏方的感受,說是俄烏會談,本質上還是看美俄能否達成一致,既然普京不到場,特朗普自然也不來了。

從這個結果來看,澤連斯基又是表態「只接受和普京談話」,又是試圖將中烏關係當做談判的「籌碼」,到最後都無法改變烏克蘭在談判中相對弱勢的地位。

【紀念閱兵這樣的大日子烏方本就沒機會做什麼】

更何況,澤連斯基關於中方的這個表態本身也有不少問題,俄羅斯紀念閱兵這樣的大日子,必然是戒備等級直接拉滿,且不說烏方本來也就沒膽子做什麼,就算真的想要「試一試」俄方的安保能力,也大概率會失敗。

中方給出善意的提醒,其實是等於給了烏方一個台階下,澤連斯基不感激也就算了,居然還將此作為中烏「友好互動」的證明,試圖在談判中獲得更大的影響力,實在是讓人難以置評。

此外,中方對於停火的態度和立場是一貫的,只要有利於局勢降溫,促成和平的事情中方都不會反對,烏方卻特意拿中方支持烏克蘭的「停火方案」說事,顯然是借題發揮。

要知道,就在此前澤連斯基政府還簽署制裁法令,對74個個人和公司施加為期十年的制裁,其中就包括了中國企業,這個舉動明顯是在向美國「表忠心」,可見烏方對於維護中烏關係,也沒有多少誠意。

烏方無非是認為自己身後的兩大「靠山」——美歐之間的分歧日益明顯,這才想起來尋求新的外部支持,卻又不敢因此破壞和美國的關係,這種自相矛盾的外交政策,肯定是無法解決烏克蘭所面臨困境的

【烏克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停火】

烏方從戰場上拿不到的,從談判桌上也很難得到

烏方之所以在談判前夕「費盡心思」造勢,還是因為目前的俄烏衝突中,烏軍的處境岌岌可危,無論是為了「重整旗鼓」,還是「及時止損」,烏方都比任何時候都需要達成停火

但一個明顯的事實是:烏方從戰場上拿不到的,從談判桌上也很難得到,在俄方軍事佔優的背景下,烏方提出的任何談判門檻(比如要求只和普京談話)都會被無視,主動權可能在美俄任何一方的手中,唯獨和烏克蘭沒什麼關係,使得談判從實質磋商,降格為「政治作秀」。

在這種不利局面下,烏方居然還有「閒情逸緻」找中國的麻煩,不是搬出那套所謂的「中國援俄」論調,就是單方面宣布制裁中企,表面上是向西方展現「反俄決心」,實則進一步惡化了與中國及全球南方國家的關係。

這種「反覆橫跳」的立場,到頭來並不能為烏方帶來多少談判「資本」,只能向國際社會傳遞混亂信號,使得澤連斯基政府的國際信譽大打折扣,這對於本就處境不妙的烏方來說,稱得上是雪上加霜。

不過應該讓烏方感到「慶幸」的是,中方並未因烏克蘭搖擺不定的態度而改變立場。

中方始終遵循「政治解決衝突」的原則,這一點在剛剛發布的中巴聯合聲明中得到清晰體現,和美國實際上已經把烏克蘭當做「戰敗國」來處理的做派,形成鮮明對比

【美俄現在其實都不太在乎烏克蘭的立場】

烏克蘭對中國的誤判,實際上是對自身立場的誤判

從這個角度來看,烏克蘭對中方在俄烏衝突中立場的「誤判」,其根源在於其將國際關係的看法,還停留在簡單的「利益交換」邏輯

例如,澤連斯基宣稱「中國反對勝利日襲擊,烏克蘭照做」,卻未認識到中國勸和的根本出發點是「維護地區穩定」,不是給了烏克蘭一個「道德綁架」的借口。

澤連斯基政府對華「制裁與示好」的交替行為,本質是試圖將中國牽扯到談判之中的短視思維,卻忽視了中國作為獨立自主大國的外交原則。

長此以往,烏方的行為只會進一步加劇俄烏談判框架的碎片化,這種干擾破壞了多邊調解機制的運行基礎,也讓烏方的前景更加渺茫。

【烏方應該抓住機會儘快促成和談】

歸根結底,在戰場劣勢與外交資源受限的雙重壓力下,烏方想要通過「政治作秀」的方式彌補實際能力不足,已經是不合時宜的做法,反而導致戰略空間持續收窄。

烏方若不能認識到這一點,繼續將與中立國家的關係當做「工具」,與最後的談判窗口期擦肩而過只是時間的問題。

烏方現在真正該做的事情,是停止通過外交姿態掩蓋軍事劣勢,轉而尋求切實可行的防禦與談判平衡;放棄對普京參會的象徵性要求,轉而接受分階段談判等務實方案

唯有這樣才能改善烏克蘭現如今「內外交困」的處境,為推動和平進程帶來一絲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