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出口量97%流向中國,但為什麼日常生活中,很少看到朝鮮商品

哪個國家是朝鮮最大的貿易夥伴呢?

答案很簡單,當然是中國!

那麼朝鮮每年出口的所有產品,有多少被賣到了中國呢?

很誇張,97%的朝鮮商品的交易對象是中國!

看到這裡,很多人就會有疑問了,既然朝鮮大多數的商品都賣到了中國,為什麼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卻幾乎從未見過朝鮮產的商品呢?

朝鮮商品去哪裡了呢?

我國大概是全球範圍內與朝鮮關係最好的國家了,恐怕沒有之一。

但即便中朝關係相當緊密,朝鮮對於我國民眾而言也非常神秘,連我們中國人都不了解真正的朝鮮,其他國家就更加沒可能去了解朝鮮了。

也正因為朝鮮的封閉性,朝鮮在全球範圍內的存在感並不強,不論是正常的經貿往來,還是國際大事,朝鮮都是一個極其容易被忽略的存在。

在全球範圍內,與朝鮮有公開的且密切聯繫的國家非常少,不但大多數國家與朝鮮沒有正式的外交關係,而且絕大多數國家也與朝鮮沒有經貿往來。

據有限的資料顯示,目前與朝鮮明確有外交關係的國家為50個,大概只佔了全球所有國家的四分之一;

而這50個國家中,僅中國,俄羅斯巴基斯坦伊朗等少數國家與朝鮮的關係相對密切,並且其中有26個國家雖然與朝鮮建立的外交關係,卻沒有向朝鮮派駐正式的機構。

由此可見,朝鮮時至今日,仍舊是一個相當封閉的,且很難融入全球化進程的國家。

這也是為什麼,朝鮮產的商品,有97%都會出口到中國,這是因為,朝鮮與其他大部分國家之間,沒辦法進行正常的貿易。

朝鮮都能生產什麼類型的產品呢?

朝鮮商品,對於一般民眾來說,其實難得一見。

這是因為朝鮮的產品並非以輕工業品為主,因為朝鮮本身的輕工產業也不發達,相對有限的出口規模中,佔比最大的其實是假髮。

2023年,朝鮮向我國的出口的假髮規模達到11.8億元,這一數字佔了朝鮮向中國出口額的57%。

這個數據其實蠻意外的,因為,很難想像一個國家出口的大頭竟然是假髮行業。

如果說假髮還是我們生活中相對比較有可能接觸到的產品,那麼其他的產品,幾乎在日常生活中就見不到了。

按照2023年的相關統計數據來看,相對成規模的朝鮮進口商品一共僅有9大類,分別是假髮,鋼鐵,鎢和鉬,電力,蠶絲,玻璃,鐘錶零件和手風琴碳化硅

有一說一,朝鮮出口的這些商品,其實還是挺冷門的品種。

而為什麼這些產品會成為朝鮮出口商品的主力呢?

很多人會覺得,這肯定是因為我國有相關需求,才有相關的進口訂單。

但其實,朝鮮出口到我國的產品,大部分與我國的實際需求關聯度並不高。

這是因為,朝鮮能夠出口的產品,在我國其實都有相關的國產化的生產企業,或者我們能夠找到更為便宜和大量的進口渠道。

比如2023年,我國在全球範圍內一共進口鋼材12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895億元人民幣;

這其中,來自朝鮮的進口額僅為2.39億元,來自朝鮮的鋼鐵進口額僅占我國全年鋼鐵進口總額的0.27%,可以說來自朝鮮的訂單對於我國鋼鐵產品的總需求,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朝鮮產品難覓蹤影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其實,從上面提到的數據就可以知道,之所以我國是朝鮮最大的貿易出口國,但在我國卻依舊難覓朝鮮商品的蹤影;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朝鮮能夠出口的商品種類少,總量低。

朝鮮的工商業基礎較為薄弱,儘管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朝鮮經濟社會的各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但這個進步只是相比於朝鮮的過去而言的。

相較於全球其他的國家來說,朝鮮的進步並不是快,而是顯著慢於大多數國家。

正因為朝鮮相對落後的工業基礎,導致朝鮮無法生產太多的產品。

即便現在能夠有一定規模的出口品,在全球範圍內的競爭力也不強,仍舊以初級產品為主,極少具備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產品。

尤其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朝鮮的發展幾乎陷入停滯。

到2000年左右的時候,朝鮮超過四分之三的工廠都倒閉了,由此可知,當時朝鮮的工業基礎遭到了何等嚴重的衝擊。

之所以朝鮮的工業會在上世紀80年代之後迅速衰落,原因正是蘇東劇變

當時以蘇聯和東歐國家為代表的國家紛紛迎來重大的政局變化,這個變化讓朝鮮失去了大量的海外訂單。

朝鮮國內的市場本身就很小,外界的市場又大量丟失,這讓朝鮮的工業體系根本無力應對。

再加上朝鮮的體制原因,國內的市場化程度低,企業的競爭意識薄弱,這讓朝鮮企業很難從市場的角度進行生產和研發,根本不具備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

直到2000年之後,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朝鮮的經貿往來才有所起色。

而這種變化本質上說,也並非是因為朝鮮企業做對了什麼,僅僅只是因為我國龐大的市場需求,能夠一定程度的容納和消化朝鮮的產能。

事實上,2023年,朝鮮出口總額僅僅只有20億元人民幣,這個規模非常非常小。

舉個例子,2023年北京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高達1.45萬億元,是朝鮮全年出口產品總額的725倍。

而這僅僅只是北京一座城市的數據,全國的數據更是達到誇張的47.1萬億元。

相較我國龐大的市場而言,朝鮮的這點出口額實在是不夠看。

可以這樣說,即便朝鮮所有的產品全部賣到中國,我國也可以輕而易舉的全部消費掉。

這個無關乎朝鮮的產品是否有競爭力,因為只要朝鮮產品能夠滿足任意一類中國客戶的需求,就完全可以將朝鮮的產能全部吸納和消化完。

中朝關係的緊密,讓朝鮮的外貿領域高度依賴中國,這個局面不會在短期內發生根本改變。

畢竟,朝鮮在全球範圍內朋友很少。

儘管最近這些年朝鮮也有效仿改開的一些做法,但其實真正能夠落地的政策並不多。

而且朝鮮除了本國企業之外,絕大多數的外資企業和合資企業,都是中方參與投資和建設的。

因此,在我國的幫助之下,確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讓朝鮮的工業實力有所提升,但總體來說,朝鮮經濟仍舊缺乏內生性的發展動能。

不管是工業的門類,技術水平,產業規模,想要在短期內得到巨大的飛躍,還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

事實上,朝鮮現在相對封閉的環境,對於朝鮮工業體系還具有一個保護的作用,按照朝鮮現有的工業體系,和工業水準,假如朝鮮徹底放開國內市場,朝鮮的工業體系幾乎毫無疑問的將走向崩潰。

這是因為,朝鮮根本就不具備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其產品的技術水平,質量水平,都相差太多。

所以,在可以預見的時間裡,想要在市面上見到朝鮮產品,恐怕都很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