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訓」美國,以色列底氣從何而來?

今天的美以口角與1981年的一幕異曲同工,只是當年更為勁爆。

近日,美以之間的「口角」很有意思。美國總統拜登聲稱,以軍若攻拉法,美將暫停向以提供武器。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隨即回應:即便用指甲,以色列也要打下去。

而以色列駐美國大使赫爾佐格明確指出,拜登言論「向哈馬斯和以色列的地區敵人發出了錯誤信號」。以色列輿論界甚至向美提出了四個「必須」:美必須重新評估目前的做法,並考慮其外交政策將帶來更廣泛的後果;美國必須澄清立場,使其戰略目標與加沙衝突現狀協調一致;美國不但必須向以提供軍援,而且必須清晰、持續地發出與以色列團結一致的信號。有以色列媒體認為,美國繼續軍援以色列可以向世人證明,與美國結盟,不用擔心美國內部政治風向變化,強調相互支持原則是同盟基礎,對這一原則的任何偏離,將帶來無法預計的戰場後果。

以色列駐美國大使赫爾佐格。圖源:gj

這樣的措辭不像是提要求,更像是在「教訓」美國。而且,並不令人意外的是,美國聽從了這一「教訓」。有以色列媒體稱,美國認為「有理由對以色列違反國際法的行為作出評估,但不會停止對其軍援。」

如何看待這一似乎不可思議卻又屢見不鮮的套路?一個基本共識是,美國存在強大的猶太院外集團,他們操控了美國參眾兩院。然而,至少還有兩個原因。

美國總統拜登與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圖源:gj

第一,以色列知道,美國的批評只是做戲。做給國際看——美國還是講人道主義的,做給國內看——民主黨還是考慮阿拉伯裔選民感情的。但主要是做給大選年國內選民看的,一旦大選結束,執政者無論是誰,護以援以必將一如既往。一般來說,以色列不會對美國的批評言論過多關注,但如美國演戲過頭,尤其站在道德高地指責以色列時,以色列也會適度提醒美國:咱誰也別裝高尚。這回美國指責以色列涉嫌殺戮過甚,以色列反問,那二戰時盟軍德累斯頓大轟炸是怎麼回事?以色列更深知美國舍卒保車、出賣盟友的歷史,所以會適時以此敲打美國。

第二,以色列敢於強硬對美,源於兩國彼此成全,彼此依賴,形成了一個共生體。一方面,以色列憑藉美國援助,佔領大片阿拉伯領土;另一方面,正是以色列在軍事上壓倒阿拉伯對手,使美國得以將冷戰對手蘇聯擠出中東,成就了美國的中東霸主地位。

今天的美以口角與1981年的一幕異曲同工,只是當年更為勁爆。1981年,以色列議會通過戈蘭高地法案,旨在永久佔領在1967年奪取的這一敘利亞國土。美國為了顯示公正,表示要「懲罰」一下以色列。所謂的「懲罰」也就是暫停軍售之類,但利庫德集團首任主席、時任以色列總理貝京立即召見美國大使,當面宣讀聲明:「懲罰以色列,這話什麼意思?難道我們是美國的僕從國?難道我們是香蕉共和國?難道我們只是14歲的少年,因行為不當而要挨巴掌?美國無權『懲罰以色列』,我尤其要對這一措辭提出抗議。」他還意味深長地說,以色列只是向美國要求軍事援助,並未要求美軍為以色列流血。話沒到意思到了:正是以色列軍人流血,成就了美國的中東地位。

出品 深海區工作室

撰稿 唐見端(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智庫理事)

編輯 深海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