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是全球最重要的國際安全機構之一,負責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
其由五個常任理事國,中國、法國、俄羅斯、英國和美國,以及十個非常任理事國組成,常任理事國享有否決權。
自1945年成立以來,安理會的結構基本未變,但隨著全球格局的變化,越來越多國家呼籲改革,以反映當今世界的多極化趨勢。
印度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經濟快速增長的國家,長期以來一直在爭取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其努力得到了美國和俄羅斯的支持,但中國的反對成為主要障礙。
背景與歷史
安理會成立於1945年,最初的五個常任理事國是二戰勝利國,反映了當時的全球權力格局。
然而,近80年來,世界發生了巨大變化,殖民地獨立運動、冷戰結束以及新興經濟體的崛起使得現有結構顯得過時。
許多國家認為,安理會應增加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大國的代表性,以更好地應對全球挑戰。
印度以其人口規模、經濟增長、聯合國維和貢獻以及在國際事務中的角色,提出了成為常任理事國的合理性。
據統計,截至2023年12月31日,印度是聯合國維和行動的最大部隊貢獻國,派遣了5901名軍事人員,參與了超過49次維和任務,總計超過20萬部隊 。
改革安理會的呼聲由來已久,涉及常任和非常任席位的擴大、否決權的分配以及代表性的增加。
G4國家積極推動改革,而「團結一致」集團主張增加非常任席位,反對新常任成員擁有否決權。這種分歧使得改革進程複雜化。
印度入常路
自20世紀90年代起,印度便開始多次提出加入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訴求。
作為全球人口第二、經濟體量不斷擴大的國家,印度主張其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應當得到更加充分的制度性體現。
儘管提出申請已逾三十年,其常任理事國之路至今仍未取得實質性突破。
2024年,印度再次獲得來自美國與俄羅斯的支持。美國國務院公開表示願意支持「更加包容和代表性更強的安理會」,並點名支持印度「發揮更大作用」。
俄羅斯常駐聯合國代表也在多邊會議中稱印度為「多極世界格局中的重要支柱」,支持其「提升全球治理中的地位」。
儘管表態積極,印度入常仍面臨結構性障礙。
一項關鍵限制是,美方支持印度加入的前提是不授予其否決權。
根據《聯合國憲章》現行規定,常任理事國的「五常」成員享有對安理會重大決議的一票否決權,這一制度設計旨在避免超級大國間的直接衝突。
如果印度成為不具否決權的「常任理事國」,其實質地位將與現有「五常」存在明顯差距,從而限制其對關鍵國際議題的影響力。
另一方面,中國的立場對印度的入常構成顯著挑戰。
近年來,中印關係因邊境衝突、區域安全問題等持續緊張。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在多個場合重申,任何安理會改革必須「通過廣泛協商達成最廣泛共識」,而不能以特定國家利益為先。
中國學界普遍認為印度在多邊事務中常與美國、日本等西方國家結盟,政策獨立性存在爭議,這成為中國堅持審慎態度的背景之一。
除了印度外,德國和日本同樣是安理會改革中的積極申請國。
德國自1992年起就提出「常任席位應反映當前國際格局」,並在G4集團中扮演核心角色。日本則是聯合國第二大財政出資國,僅次於美國,其多年強調財政貢獻應與安理會席位相匹配。
2023年,日本與德國均曾擔任非常任理事國,並參與推動聯合國機構改革議題。
儘管兩國在經濟實力與外交活躍度方面具備明顯優勢,但其與美國的戰略依附關係被部分發展中國家視為潛在隱憂。
非洲聯盟、阿拉伯聯盟等組織曾公開呼籲,安理會改革應優先提高全球南方國家的代表性,而非進一步擴展已在國際體系中佔據主導地位的國家權力。
中國政府在多邊場合明確指出,聯合國改革的出發點應是「更加公平合理地反映國際力量對比的變化」,而非僅僅讓經濟發達國家擁有更大話語權。
中國外交部在2023年《全球安全倡議》文件中強調,應優先考慮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區國家的代表性問題,推動構建「多邊合作的真正平衡結構」。
在現有的G4國家中,巴西被視為較具優勢的候選者之一。
別的候選國
巴西近年來積极參与全球治理體系的多邊機制,如金磚國家合作機制、二十國集團、聯合國維和任務等。
2010年,巴西作為非常任理事國在安理會中推動了有關中東和平和非洲衝突的若干提案,表現出在複雜地區事務中斡旋協調的能力。
其對多邊外交的長期承諾也增強了其申請常任席位的可信度。
非洲大陸也日益成為安理會改革討論的重要焦點。
非洲聯盟早在2005年通過《埃茲維尼共識》,明確要求在安理會中為非洲國家設立至少兩個常任理事國席位,並賦予完整的一票否決權。
當前的安理會15個成員國中,非洲國家通常僅有3個非常任席位,代表性嚴重不足。
鑒於非洲目前擁有55個聯合國會員國,占聯合國總數的四分之一,其要求提升代表性和決策權在合法性和現實性方面均具充分依據。
此外,根據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顯示,過去二十年中,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在經濟增長率上名列全球前茅。
2022年,奈及利亞、南非、衣索比亞等非洲國家在氣候變化、區域安全與公共衛生領域的國際合作中扮演日益關鍵角色。
儘管在原則上,美俄等常任理事國對擴大安理會規模存在某種程度的共識,但在關鍵機制的設計問題上分歧仍然明顯。
安理會改革需經聯合國大會三分之二多數通過,且必須獲得現有五個常任理事國的一致同意,這使得任何涉及結構性變革的提案都面臨極高的門檻。
美國近年來在多個場合提出限制否決權的使用範圍,提議當否決權被動用時,使用國應在聯合國大會上作出解釋。
這一建議意在緩解外界對否決權阻礙安理會有效運作的批評。
但俄羅斯對此表示堅決反對,強調否決機制是《聯合國憲章》防止大國衝突的重要保障,任何對其削弱的嘗試都將破壞聯合國體制的平衡。
中國方面在涉及否決權的議題上保持謹慎立場,認為安理會權力結構調整必須「穩步推進」,應避免因改革而破壞成員國間已有的戰略平衡。
2023年,中國在安理會改革特別委員會上的發言中重申,支持賦予更多發展中國家以代表性,特別是非洲國家,但不應犧牲聯合國機構的穩定性和決策效率。
挑戰
印度的入常之路面臨多重障礙,儘管美俄的支持為印度提供了機會,但安理會改革的推進需要所有常任理事國的共識,而中國的否決權使得改革進程複雜化。
專家認為,印度入常的可能性在短期內較低,可能會繼續通過非常任理事國角色、維和貢獻以及其他國際平台來提升其全球影響力。
未來,安理會是否會從「五常」變為「六常」,仍取決於各國之間的協商和妥協。
巴西、德國、日本等其他國家也積極爭取常任席位,非洲國家呼籲獲得更多代表權,這進一步增加了改革的複雜性。
印度在這一過程中將繼續發揮積極作用,但其入常的實現可能需要更長時間的努力。
參考資料:
1、印度尋求加入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世界需要印度 環球網 2019-05/29
2、多家印媒關注拜登與莫迪會晤動態:美國又說支持印度「入常」 環球網 2023-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