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終於接聽了美方的電話,不過,這一次特朗普卻作出了另一個選擇,他放棄了和中方見面的重要機會。那麼,中方接聽電話意味著什麼?特朗普又做出了怎樣的選擇?
日前,中國外交部副部長馬朝旭與美國常務副國務卿蘭道通話。中方的通報很簡潔,表示雙方就中美關係和共同關心的重要問題交換了意見,並同意繼續保持溝通。而美方的通報稍微詳細一點,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布魯斯補充說,雙方討論廣泛,並且一致認為保持溝通渠道暢通至關重要。
目前來看,這通電話釋放出的信號確實相對積極,一方面,這是中美之間的外交級別「重新連線」,意味著雙方在為更大範圍的協議接觸做準備;另一方面,這也說明日內瓦建立的溝通機制正在起作用,雖然這不代表雙方已經在貿易問題上取得實質突破,但至少坐下來談,已經是個良性開始。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這次通話後,並沒有明確表示是否談到了關稅問題。美中雙方發布的消息都沒有提及,這反而引發一個猜測——是否雙方仍在博弈中試探彼此的底線。事實上不僅是這通電話,近期中美之間的互動確實頻繁起來了:馬朝旭在本周還會見了新任美國駐華大使珀杜;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也和前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進行了交流;中方高層還會見了摩根大通的董事長兼CEO傑米·戴蒙。
可就在這種「逐步升溫」的趨勢下,特朗普政府卻突然踩了一腳剎車——他拒絕參加G20領導人峰會。根據美國國務卿魯比奧的說法,這是出於對南非「立場」的不滿——南非在國際場合對以色列問題持反美立場,並在國際法院起訴以色列「種族滅絕」。
此外,南非政府最近出台的《土地徵用法案》,也被特朗普指責為「反美」,甚至是對白人存在「種族歧視」。作為回應,美國不僅驅逐了南非駐美大使,還拒絕出席在南非舉行的G20系列會議,包括外長會、財長會和央行行長會。
然而,這些動作產生了一個直接後果,那就是將中美元首之間本可能在G20峰會中恢復面對面接觸的可能性徹底掐斷。不得不說,特朗普這一決定確實讓人頗感意外。畢竟,電話接了,氣氛也在轉好,這時候本應借峰會推進一把,但他卻選擇「閉門不見」,說明內部另有考量。
分析來看,不排除特朗普仍然放不下他「拉扯」的交易藝術,也就是說,他不想一直低頭下去,希望在必要時候展示「強硬」的外交姿態,特別是為了壓制中期選舉的對手和迎合保守派選民,從這一點來說,他選擇不與中方領導人同框,以凸顯自己不向中國「低頭」。
還有一個動因是,特朗普不願在南非這個他已經公開「敵視」的國家參與G20,是出於對主辦國政治立場的抵制,不願為「被他指責為種族主義者」的國家站台。但不論動機如何,可以肯定的是,這次缺席讓中美之間本可能推進的直接對話機會落空,這在一定程度上拖慢了中美關係的回暖速度,也給雙方貿易問題的進一步解決帶來了不確定性。
因此,回看整個局勢,中美之間的這通電話釋放了一點「緩和」的信號,也體現出雙方都不願徹底斷聯。但與此同時,美國政府內部依舊在科技、外交、安全等多個領域保持高度警惕和強硬,尤其是在特朗普主政的背景下,其外交策略更多服務於內部政治利益而非全球協作。
至於特朗普拒絕出席G20,既是他個人對南非政策不滿的延續,也是當前中美關係難以「一步到位」緩和的寫照。從馬朝旭和蘭道的這通電話可以看出,中方願意繼續溝通,但美方如果不能同步展現出更多誠意和務實姿態,那麼這種溝通能否轉化為實質成果,依然要打個問號。
總之,中方接起電話是個積極信號,但特朗普不見面,說明中美之間的「心理距離」仍遠。這並不意味著局勢會惡化,但確實顯示,接下來的博弈還會持續。而對世界來說,一個穩定和建設性的中美關係仍是全球市場、地區安全乃至氣候合作等領域的必要前提。能否從通話邁向真正對話,接下來就看雙方能否抓住機會,在各自立場之間找到一些交集,我們只需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