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不攏就動手,現在歐盟的態度簡單明了。
當地時間5月8日,歐盟公布對美關稅反制清單,包含美國輸入歐洲的民用飛機、汽車、醫療器械以及農產品、酒類產品等,此前從反制清單中剔除的美國輸入歐洲的波本威士忌等酒類產品也再次「榜上有名」。
歐盟委員會在一份公告中稱:「如果正在進行的歐美貿易談判無果而終,美國加征的關稅未能撤銷,歐盟將對總值950億歐元的美國輸歐產品加征報復性關稅。即日起至今年6月10日,歐盟將就反制清單徵求公眾意見」。
作為美國忠實的小弟,歐盟此舉可謂是給足了美國台階,將前提條件和實施對抗的限制設定得清清楚楚,這樣的台階就看特朗普政府接不接。
接了,歐美皆大歡喜,各自安好;
不接,歐美大打出手,反目成仇。
2025年初特朗普上台以後,美國對自己的盟友可謂是「下死手」。美國鋼鋁關稅舉措於3月12日正式生效,4月2日又宣布對所有貿易夥伴加征所謂「對等關稅」,4月3日汽車關稅舉措生效。
儘管4月9日美國宣布90天內暫緩對歐盟等貿易夥伴加征所謂「對等關稅」,雙方展開貿易談判,但美國已對價值3790億歐元的歐盟對美出口商品加征關稅,占歐盟對美出口總額的70%。這些已經嚴重損害了歐盟的利益,推高了企業經營成本,抑制了經濟增長,加劇了通脹,使歐盟經濟形勢面臨更多變數。
回顧特朗普上台以來的貿易政策,「美國優先」的理念貫穿始終。
在特朗普看來,美國在過去的國際貿易中吃了大虧,因此要通過各種手段來實現美國的利益最大化。他不斷揮舞關稅大棒,不僅針對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對傳統盟友歐盟也毫不留情。
在特朗普的觀念里,似乎只要提高關稅,就能減少貿易逆差,振興美國製造業,實現所謂的「美國再次偉大」。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從美歐關係的角度來看,特朗普的政策無疑是在親手破壞長期以來建立起來的盟友關係。
歐盟作為美國最大的經貿夥伴之一,雙邊年貿易額超過1.5萬億歐元。
長期以來,美歐之間不僅有著緊密的經濟聯繫,在政治、軍事等領域也保持著密切的合作。
然而,特朗普的關稅政策讓歐盟深感被背叛。
在特朗普之前,美歐雖然也存在一些貿易分歧,但雙方通過談判和協商,總體上能夠維持一種相對穩定的貿易平衡關係。
特朗普上台後,完全無視了此前傳統的解決問題的方式,一味地採取單邊主義行動,這讓歐盟感到無所適從。
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美國此番挑起關稅戰,是劍指整個跨大西洋經貿關係的根基。歐盟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歐盟對美國的貨物出口總額為5316億歐元,進口總額為3334億歐元。對於汽車、機械設備、農產品等歐洲出口支柱產業,美國市場極為關鍵。
歐盟貿易專員東布羅夫斯基斯直言:「如果美國不撤銷對歐盟的關稅政策,我們將不得不採取反制措施捍衛歐洲經濟和企業,我們不會為迎合美國而犧牲歐洲。」
這表明歐盟已經不再願意無原則地遷就美國,而是選擇拿起反制的武器來維護自身的利益。
一旦遭受關稅戰重創,受傷的將不只是經濟數據,更是數百萬歐洲人的生計。
面對美國的貿易霸凌,歐盟也並非毫無還手之力。除了此次公布的對美關稅反制清單,歐盟還採取了一系列其他措施。
歐盟正通過強化與其他經濟體的合作來化解來自美國的單邊壓力。2024年12月,儘管遭到部分成員國反對,歐盟依然與南方共同市場達成自貿協定,以期對沖美國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實現貿易關係多元化。
2025年3月,歐盟與印度舉行第十輪自由貿易協定談判,雙方致力於在今年年底前敲定協議。同月,歐盟委員會負責貿易和經濟安全等事務的委員謝夫喬維奇訪華,釋放深化中歐經貿合作的積極信號。歐盟正在大力拓展「全球南方」市場,試圖打破對美國的單邊依賴。
此外,歐盟在數字服務領域對美國科技巨頭的監管也在加強。
美國在服務貿易領域,特別是數字服務領域對歐盟存在巨大順差,微軟、亞馬遜、谷歌等美國大型科技企業牢牢把控著歐洲超過半數的雲服務市場,電商、數字廣告等市場也是美國企業佔據大頭。
歐盟依據《數字市場法案》對美國蘋果公司和元宇宙平台公司開出高達7億歐元的罰單,這一舉措被認為是歐盟反制美關稅的一次主動出擊。
德國副總理兼經濟部長羅伯特・哈貝克還透露,歐盟正考慮動用被稱為「貿易火箭炮」的反脅迫工具,覆蓋範圍之廣遠超以往,數字服務、科技、金融領域無一例外。
在這場美歐貿易衝突中,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政策無疑是最大的導火索。他過於短視地追求美國的短期利益,卻忽視了國際貿易關係中相互依存的本質。
在全球化的今天,沒有一個國家能夠獨善其身,通過犧牲與他國關係來換取所謂的利益,這最終只會讓美國陷入孤立。從國際輿論來看,特朗普的貿易政策早已受到了廣泛的批評。
現在,特朗普的貿易政策終究也把忠實的盟友歐盟推向了對立面。他們之間的貿易衝突不僅給雙方經濟帶來了巨大的不確定性,也對全球經濟秩序和政治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而加拿大的「回懟」、日本的「說不」、歐盟的「清單」,美國盟友一個接一個地反制和抵抗,已充分說明特朗普政府的關稅大棒最終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