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地時間2025年5月3日,新加坡2025年大選迎來投票日。視覺中國 圖
5月3日,新加坡2025年大選迎來投票日。長期執政該國的人民行動黨極有可能繼續組建政府,但生活成本、國會監督、施政風格等議題對人民行動黨的支持度構成衝擊。
據央視新聞3日報道,本屆大選中,共有來自11個政黨的209名候選人和2名獨立候選人角逐33個選區的97個國會議席。當日上午8時開始,新加坡全國262萬多名註冊選民在各自選區的投票站給他們支持的政黨候選人或候選人團隊投票。
大選投票將於3日20時結束,新加坡選舉局隨後將開始統計選票。初步選舉結果預計將於3日晚或者4日凌晨公布。針對本屆新加坡大選,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梳理了五個焦點議題。
關注執政黨得票率
黃循財是現任新加坡總理(第4任)兼財政部長,以及第4任人民行動黨秘書長。他在新冠疫情期間參與新加坡抗疫跨部門工作小組,其工作獲得政府內閣和公眾肯定。他在2022年4月被正式推舉為人民行動黨第4代團隊領導人,在2024年5月15日正式就職新加坡第4任總理,在2024年12月4日從前總理、前人民行動黨秘書長李顯龍手中接過人民行動黨秘書長一職。
2025年的大選由此成為黃循財首次領軍的人民行動黨選戰。在新加坡的街頭巷尾,人民行動黨除了在競選海報中展現對應選區的候選人,還常掛出黃循財的照片。
自新加坡1959年從英國殖民中取得完全自治以來,人民行動黨持續執政至今。該黨預計在大選後繼續在國會維持絕對多數,但人民行動黨的得票率將成為評估黃循財支持度的重要指標。
現在擔任國務資政的李顯龍也參與了本屆大選競逐,這是他1984年踏入政壇以來第10次參選。新加坡總統尚達曼4月宣布大選後,李顯龍在當月表示,順利交棒給黃循財後的大選對他和新加坡都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但他的政治旅途還未結束,會繼續在人民行動黨內提供建議,支持黃循財贏得選舉。
李顯龍還說,黃循財為物色新人才付出了很大努力,投入本屆選戰的人民行動黨32名新面孔都是優秀的人才,背景和經驗多元,且抱有熱忱。
10年來首次恢複選舉集會
5月2日是新加坡大選的「冷靜日」,勞動節當天因此成為新加坡各大政黨最後一天可以舉行選舉集會的日子。5月1日,人民行動黨、工人黨、紅點同心黨等六個政黨,外加蒙巴登區無黨籍候選人,在新加坡全國各地同步舉行選舉集會,共11場。
這是新加坡10年來首次恢復舉行線下選舉集會。上屆大選舉行於2020年,線下機會因防疫需求而遭暫停。在競選集會上,候選人會在講台上向參與的人們宣講自己的人生履歷、政見、觀點,也會貶低乃至攻擊其他政黨的候選人。此類集會的宣講語言以英語和漢語普通話(華語)為主,但也有馬來語、泰米爾語等新加坡其他官方語言和潮州話、閩南話、廣州話等漢語方言。
政策研究所社會研究室研究員張家綺(Teo Kay Key)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實體造勢大會在新加坡競選活動中占很大一部分,因為人們傾向於前往現場聆聽候選人怎麼說,特別是對於那些不太知名的反對黨來說尤其如此。
尤為引人注意的選舉集會是工人黨5月1日在後港舉行的活動。工人黨是新加坡最大反對黨,其領導人畢丹星在該黨於2020年大選中取得更多議席後獲時任總理李顯龍委任國會反對黨領袖。後港單選區有著許多潮州籍居民,1991年大選中將前任工人黨領袖、能說流利潮州話的南洋大學畢業生劉程強送入國會,該區從此成為「工人黨堡壘區」,工人黨常將競選期間的最後一場集會安排在這裡。
「時隔10年,更多人想要嘗試去參加這些大會,導致一些造勢活動出現了人群管控警告。」張家綺告訴澎湃新聞。
5月1日後港集會的現場照片顯示,排隊等待進入集會現場的人潮讓人行道水泄不通。當晚8時後,部分未能進入集會的民眾登上場地周邊組屋(HBD)的高層,遠眺現場。「鎚子」是工人黨的標誌,現場有許多支持者揮舞著黃色鎚子形狀的氣球。
不過,早在2011年大選中,工人黨的集會人數就曾創下紀錄,人民行動黨的得票率降至1965年建國以來最低的60.1%,被認為展現了民意對執政黨的不滿。然而,人民行動黨仍在當年大選中贏得了87個直選議席中的81個席位,工人黨只得到了8個議席。
「傳統上,工人黨的造勢大會相比所有其他政黨更能吸引人群。」張家綺說。
吸票辦法:方言復甦、播客搶眼
在後港的工人黨選舉集會上,後港單選區議員、大選候選人陳立峰循例使用潮州話向選民致敬。此外,因發言理性、有條理、切中選民需求而在2020年大選中人氣暴漲的工人黨議員林志蔚也嘗試用閩南話演講。林志蔚是一位擁有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博士學位的經濟學家,並不擅長說中文普通話和其他方言。
新加坡最大報紙《海峽時報》5月2日報道聚焦了本屆大選中出現的方言復甦現象。在執政黨方面,人民行動黨候選人劉克元(Daniel Liu)在工人黨掌握的阿裕尼集選區競選,他為接近選民而努力學習潮州話,並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數碼發展與資訊部長楊莉明能說多種語言和方言,包括粵語、客家話和閩南話,這讓她在自己的選區獲得了極大優勢。
據報道,自新加坡政府在1979年啟動「講華語運動」以來,漢語方言在新加坡公共生活中被逐步淡化。方言只在三種情況下重回公眾視野——公共衛生危機,針對年長者的宣傳活動,以及大選。然而,對部分年輕選民而言,在競選現場聽到熟悉的方言依舊引起共鳴。許多人從小由講方言的祖輩帶大,這種懷舊的聯繫力量強大。對他們來說,方言不僅是語言,更是代際橋樑,也是一種展現真實感和建立信任的方式。
語言多樣性一直是新加坡的社會特色,但在本屆大選中顯得尤為搶眼。在4月23日大選提名日,人民行動黨盛港集選區候選人王詩佳(Bernadette Giam)在提名日用印度族群的泰米爾語做簡短髮言,獲得印度裔的內政兼法務部長尚穆根(K. Shanmugam)稱讚。印度族裔的新加坡民主黨主席淡馬亞(Paul Tambyah)則以普通話向記者發表講話,令人印象深刻。
此外,據新加坡亞洲新聞台(CNA)報道,在政黨的網路宣傳工具包中日益突出的,是播客和短視頻這兩種形式。這些形式讓政治人物可以脫離正式演講的身份,顯得更具親和力。新加坡國立大學傳播與新媒體系主任彭麗珊博士(Natalie Pang)分析說:「在選舉的語境下,政治人物需要做到幾件事:他們必須傳達自己的競選信息,但他們也需要讓人喜歡。在某種意義上,這其實是一場『受歡迎程度』的競賽。」而播客的普及進一步強化了這一趨勢,因為聽眾可以在通勤途中、做家務時或在健身房鍛煉時收聽政治重量級人物的訪談。
節目如Yah Lah But、The Daily Ketchup Podcast和Plan B憑藉聚焦時事的長篇播客內容積累了忠實聽眾。在大選期間,許多新加坡政治人物或反對黨成員在這些節目參與對談。
「數碼媒體更廣泛的角色已是不可避免的趨勢,而2020年那場必須全麵線上舉行的選舉也推動了這個趨勢。通過這些視頻和播客,人們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認識候選人,尤其是那些不喜歡去聽實體造勢演講或線上直播的人。播客尤其提供了較長篇幅、比較即興的內容,可能會讓人覺得更真實。人民行動黨的候選人也嘗試了這些不同的平台,並展示了他們的另一面。」張家綺告訴澎湃新聞。
播客Plan B的一位成員對CNA表示,最受歡迎的集數往往是那些政治人物「跳脫官方講稿」,分享個人經歷與幕後故事的節目。The Daily Ketchup Podcast的一位主持人Daniel Lim分析說,在新加坡,政府往往從學校階段就物色最優秀的人才,從公務員體系中選拔人物,因此該國很多技術官僚型政客都較為「內向、低調」,而「長篇播客讓我們有機會更深入挖掘他們的故事和個性」。
「亂世」與「強有力的委託」
據《聯合早報》報道,黃循財4月28日在集會上演講時說,投票給反對黨並非是為國會引進更多不同的聲音,而是削弱為人民服務的人民行動黨。「如果來自於人民的委託減弱,即使行動黨繼續執政,新加坡可能遭到大國的推搡擠壓,失去立足之地。」
「在一個強權即公理的世界裡,推展外交政策將更加困難。大國明白這個道理,會毫不猶豫地使用脅迫和武力,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其他國家的領導人將會仔細觀察這次的選舉結果,看他的政治基礎穩不穩,如果覺得他弱了,就可能對新加坡施壓,佔便宜。」黃循財說。
工人黨將上述言論稱為「恐懼論述」。工人黨領導人畢丹星5月1日在最後一場集會上說,更多反對黨議員不會削弱政府治理新加坡的能力,反而有助於建立更平衡的政治制度。他批評人民行動黨對選民傳遞錯誤信息,指出選民不應感到投票支持反對黨會「危及國家」。「人民行動黨以65席即可修改憲法,從歷史看贏得大多數席位毫無懸念。」畢丹星稱。
張家綺對澎湃新聞表示:「人民行動黨提到了希望在這次選舉中獲得『強有力的授權』,但這並沒有被明確界定。但其中一個可能的目標,很可能是不要在這次選舉中失去更多議席給反對黨,即要麼維持、要麼增加他們贏得的國會議席數。」
「但人民行動黨仍會把目光放在未來的選舉上,而隨著越來越多反對黨站穩腳跟——即使他們沒有贏得議席,但在一些選區中也出現了激烈的競爭——這可能會是他們未來擔心的事情。因此,儘可能穩固自己的支持基礎是有道理的。」張家綺說。
一直以來,新加坡民眾都關心通脹、物價、工資、房價等「柴米油鹽」的話題。「過去的選民更重視民生議題,例如組屋翻新、地區維護,以及強調他們在任期間的政績,而這些政績往往也和主管不同機構的部長密切相關。因此,這些個人,以及人民行動黨在新加坡國家建設中的角色,確實被選民廣泛認可,從他們獲得的支持度可以看出來。」張家綺說。
據路透社5月1日報道,民調機構Blackbox Research 4月在新加坡的調查顯示,新加坡政府在26個問題上的支持率處於最低水平,但仍為凈正面評價,有關議題包括生活成本(52%)、商品和服務稅(55%)、不平等(57%)、汽車價格(58%)和住屋負擔能力(59%)。
焦點選區是否讓政府「折損部長」?
黃循財4月28日曾說,此次競逐集選區的行動黨候選人包括現任部長,如果他們敗選,造成的損失會立即顯現,並且無法彌補。
外界尤為關注東海岸集選區和新設立的榜鵝集選區。2020年大選中,時任副總理王瑞傑率領團隊在東海岸集選區對抗工人黨團隊,但只以51%左右選票得勝,優勢微弱。
榜鵝集選區則為新設,這一區的年輕選民和新家庭比率高。現任副總理顏金勇在選前突然被「空降」到榜鵝集選區,這讓其選舉成敗與「內閣是否損失一位副總理」捆綁在一起。工人黨等反對黨斥之為選舉策略,人民行動黨則強調顏金勇的服務對政府和民眾不可或缺。
「雖然民生議題對選民來說仍然很重要,但也有越來越多的選民開始更多思考在國會中的代表性、意見多樣性、制衡機制等等,並不想因為人民行動黨以外的原因而被帶動投票給人民行動黨,而只關心他們是不是真的能治理好國家。因此,如今動用重量級部長的策略似乎變得不那麼奏效了。」張家綺說。
「工人黨的策略似乎是循序漸進,目標是逐步增加他們在國會中的議席數,考慮到他們的資源和候選人都較少。因此,這次選舉確實沒有造成對執政黨的立即威脅。」張家綺分析說。
澎湃新聞記者 許振華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