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會見特朗普特使後48小時後,烏克蘭蘇梅遭集束導彈襲擊致32人死亡

2025年04月13日23:00:47 國際 9510

當地時間4月13日,清晨時分,本是烏克蘭人慶祝「棕枝主日」的宗教節日。按照東正教傳統,這一天紀念耶穌進入耶路撒冷,象徵和平、希望與救贖。在很多烏克蘭城市,這是一年中較為安寧、莊重的日子。

但在蘇梅市,一切被突如其來的兩枚俄制彈道導彈打破。導彈在城市核心區爆炸,造成32人死亡,超過80人受傷。公交車燒毀,私家車被掀翻,街頭建築遭嚴重破壞。這一襲擊也成為2025年以來,烏克蘭遭遇的最嚴重城市空襲之一。

攻擊時間與目標引發強烈反應

普京會見特朗普特使後48小時後,烏克蘭蘇梅遭集束導彈襲擊致32人死亡 - 天天要聞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社交媒體發聲,對襲擊表達憤怒,稱其為「對普通民眾的蓄意殺害」。他特別指出,襲擊發生在烏克蘭東正教的重要節日當天,是對平民生活與精神信仰的直接衝擊。

烏克蘭內政部長克利緬科表示,遇難者中包括街頭行人、公共交通乘客以及建築物內的平民。他稱這起事件是「對民眾生活的精確打擊」,並強調當前的戰爭狀態對普通人的威脅仍在持續。

據總統辦公室幕僚長葉爾馬克表示,此次襲擊使用了集束彈藥,這種彈頭在爆炸後會釋放出多個小型炸彈,殺傷範圍廣,尤其容易造成平民傷亡。烏方認為,此類武器的使用本身即具有高度爭議性,已多次被國際組織呼籲禁止。

外交背景引發質疑:「和平特使」後的空襲

普京會見特朗普特使後48小時後,烏克蘭蘇梅遭集束導彈襲擊致32人死亡 - 天天要聞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空襲發生於美國特使史蒂夫·威特科夫與俄羅斯總統普京會面僅48小時之後。威特科夫此次訪問聖彼得堡,被廣泛解讀為特朗普政府推動俄烏和平談判的嘗試之一。

烏克蘭國家反信息中心負責人安德烈·科瓦連科指出,在「外交會晤」之後立刻發生平民傷亡事件,不免引發外界對莫斯科外交策略的質疑。他評論道:「當前的對話機制,似乎並未帶來實際的安全緩解,反而在某種程度上與軍事行動並行。」

國際呼籲與俄烏能源協議問題

普京會見特朗普特使後48小時後,烏克蘭蘇梅遭集束導彈襲擊致32人死亡 - 天天要聞

襲擊發生後,澤連斯基再次呼籲美歐加強對俄制裁。他強調:「如果缺乏對侵略行為的實際制約,和平無法實現。談判無法代替對導彈與炸彈的約束。」

與此同時,俄羅斯國防部也在周六發布聲明,指責烏克蘭違反了雙方達成的一項由美國斡旋的非正式協議——即暫停對能源設施的相互攻擊。俄方稱烏克蘭過去24小時對俄能源基礎設施實施了五次襲擊。

這一「能源停火協議」最早於上月提出,儘管並未正式簽署,但被視作穩定戰事的臨時緩衝。但近期幾輪交火顯示,這一默契正遭遇現實挑戰。雙方均指責對方首先破壞了協定,反映出當前戰場局勢與外交框架之間的脫節。

戰局現狀:談判窗口與軍事壓力並存

普京會見特朗普特使後48小時後,烏克蘭蘇梅遭集束導彈襲擊致32人死亡 - 天天要聞

自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以來,俄羅斯目前控制烏克蘭約20%的領土,東部與南部前線戰事持續膠著。儘管地面推進節奏放緩,但導彈與無人機攻擊仍頻繁發生。俄方近期在東部地區有局部推進,烏方則不斷強化空防部署。

美國與歐洲國家持續推動政治解決路徑,但實際戰場進展、軍事行動節奏與外交議程間的錯位,正在削弱國際協調的可信度。尤其在平民密集區域發生傷亡時,任何一方的外交動向都將受到更高程度的放大審視。

蘇梅襲擊再次凸顯,和平談判在當前條件下難以立即緩解戰場壓力。尤其是當民眾在宗教節日中遭遇襲擊,所承受的不僅是身體上的創傷,還有對安全感的持續消耗。

和平窗口依舊脆弱

從表面看,俄烏之間似乎保持著對話的技術通道,但從蘇梅到頓涅茨克,從導彈到集束彈,現實一次次證明:戰場不會因外交姿態而自動降溫。和平努力仍在繼續,但現實已經在提醒各方,緩和局勢的前提,是對當前軍事行為的實質制約。

蘇梅的廢墟或許是一個警示:如果外交無法帶來可信的戰場降溫機制,那麼所謂「談判」也將難逃成為時間延宕工具的質疑。

國際分類資訊推薦

探尋跨區域非法獵捕野生動物治理鑰匙 - 天天要聞

探尋跨區域非法獵捕野生動物治理鑰匙

被不起訴人的住所地和違法行為地均在不同的州、市甚至不同的省份,如何落實行政處罰?日前,貴州省玉屏侗族自治縣檢察院通過向異地行政機關制發檢察意見書,並以辦案為契機,實現湘黔四地聯動會簽行刑反向銜接工作協作機制,為一起跨區域涉非法狩獵行刑反向銜接案件畫上圓滿句號。
科技讓高原老人安享晚年生活 - 天天要聞

科技讓高原老人安享晚年生活

自2024年7月以來,拉薩市城關區已為1263名高齡、空巢、失能等特殊困難老人家裡配備了護理床、制氧機以及床頭「一鍵呼叫」等智能設備,這些設備的數據都會連接到市級智慧養老數據聚合平台,實現統一管理,為老人們的生活提供便利與安全保障。
2021年,貴州一男子靠養牛發家致富,年收入高達700多萬 - 天天要聞

2021年,貴州一男子靠養牛發家致富,年收入高達700多萬

2021年,貴州一男子憑藉一手獨特的養牛方法,養殖一頭牛他就能凈賺一萬多元,更讓人嘖嘖稱奇的是,他還巧妙地運用自己的智慧,創立了一套以養牛為主的立體循環農業模式,通過使用這種模式,他的年收入高達700多萬元,那麼他的這套養牛方法究竟有何獨特之處呢?
拉林鐵路守望者:在雪域「天路」托起365個「扎西德勒」 - 天天要聞

拉林鐵路守望者:在雪域「天路」托起365個「扎西德勒」

「回溯至2021年,青藏鐵路拉林線開通之際,我便投身到這條線路的工作當中,能夠深度參與拉林鐵路的運營,這份榮耀始終在我心間熠熠生輝。」4月1日,西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攜手青藏鐵路集團公司,於拉林鐵路共同開啟「坐著高鐵看中國·尋訪藏家桃花源」主題採訪活動。身為青藏
戈壁藍莓吃上「定製餐」 - 天天要聞

戈壁藍莓吃上「定製餐」

站在山南市扎囊縣阿扎鄉的戈壁腹地,目之所及不再是記憶中的黃沙漫卷。成片的智能溫室在烈日下泛著銀光,這片曾在戈壁荒灘種出聖女果而聞名的「戈壁田園」,如今,能讓土壤要求極高的藍莓也在此紮根,上演著現代農業最震撼的逆襲劇本。
大貨車雨夜側翻 司機被困 民警變身「人梯」施救 - 天天要聞

大貨車雨夜側翻 司機被困 民警變身「人梯」施救

民警翻過大貨車時發現,司機王某已從駕駛室爬出,坐在車門上。由於腿部受傷,加上氣溫低,王某全身發抖,一時無法自行脫困。於是,民警用身體靠著車身,並提出讓司機王某踩著自己肩膀,助他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