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公布「對等關稅」具體措施前24小時,雖說不少國家要反擊,但是首個服軟的國家已經出現,中方又是什麼態度呢?
(多方緊盯美國關稅實施細節)
特朗普嘴上說著將「非常友善」地對待貿易夥伴,但他手上的動作可沒停,「對等關稅」到底是什麼呢?
說到關稅,很多人第一反應可能是進口時多交的錢,但美國「對等關稅」這一招有點不同凡響。主要有三個板塊:國家、商品和非關稅壁壘層面。通俗講,如果某國對美國的商品征100%的關稅,美國反手也給該國商品加100%的關稅。這就是國家層面的對等。
接下來是商品層面的對等。假如美國對來自某個國家的某產品收2.5%關稅,但它們反過來對美國產品收10%的關稅。美國當然不幹了,「對等關稅」一施展,美國立馬把那個國家的同類產品關稅提高到10%。
至於非關稅壁壘層面對等。這裡涉及到增值稅、補貼政策之類的複雜因素。
(美國的最終目的,是把更多國家拉上談判桌)
那麼,美國拋出這個「對等關稅」到底圖什麼?
美國官方說法是為了減少貿易逆差,把那些看似不公平但又擺上檯面的條款捋順。可深挖下去,美國政府這一招更像是在下國際談判這盤棋。特朗普政府期望通過這種方式,把其他國家拉到談判桌前,不光是談經濟,還可能牽涉更多的政治訴求。
從美國的角度看,「對等關稅」更像一件鋒利的談判工具,而非單純的經濟策略。在這個過程中,美國不僅想削減與各國之間的貿易逆差,還希望利用關稅收入來填補由於國內減稅政策導致的財政赤字。
甚至說,美國想通過提高關稅讓製造業迴流,帶動國內就業。這一箭多雕的算盤打得響亮,但能否實現,還得看其他國家買不買賬。
(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
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已經放話:「我們絕不屈服於特朗普!」這可不是意氣用事,而是背後有原因。美國一直對澳大利亞在生物安全措施上的種種擔憂念念不忘,再加上澳大利亞的仿製葯問題和媒體法律問題,兩國之間的分歧早已存在。對於這種來自美國的壓力,澳大利亞明確表示「不接受」。
歐盟那邊,馮德萊恩也是強硬表示,準備在必要時推出反制措施。她的一句話讓人印象深刻:「所有工具都擺在桌面上」,這不只是一種姿態,更是一種底氣。
然而,並非所有國家都選擇硬碰硬。首個服軟國家已經出現,日本首相石破茂表達了對美國的投資信心,希望能免受新關稅之苦。他甚至表態,如果需要,會馬上親自赴美遊說。
(石破茂可能親自赴美)
可是日本能成功嗎?英國就是個很好的例子,英國首相基爾·斯塔默比日本早一天,就給特朗普打去電話,提出將英國排除在美國新關稅之外的建議,但是卻遭到特朗普的斷然拒絕。
那麼中方作何態度?特朗普「對等關稅」對中國的影響有三。
第一,短期衝擊:出口成本上升,部分行業承壓。具體看,製造業出口受限:美國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之一,2024年中美貿易額6882.8億美元,加征關稅將提高中國商品在美售價,削弱競爭力。
供應鏈調整壓力:部分依賴美國市場的企業,如電子、紡織行業,可能被迫轉移生產線至東南亞或墨西哥,以規避關稅。
(對美出口可能受到影響)
第二,長期挑戰:全球供應鏈重構加速。美國推動「去中國化」:特朗普政府鼓勵製造業迴流,並聯合盟友減少對中國供應鏈依賴。科技封鎖加劇:美國可能借關稅施壓,進一步限制中國高科技產業,如半導體和ai的發展。
第三,金融與市場波動,人民幣匯率可能出現波動,就連股市也可能出現短期的震蕩。
那我們如何安排未來的策略?目前我國已經精準的對美進行關稅反制,比如對美大豆、玉米、豬肉等加征10%-15%關稅,精準打擊特朗普農業州票倉。對美液化天然氣加征15%關稅,削弱其能源出口競爭力。
(中國進口巴西大豆)
未來可以推動從巴西、俄羅斯進口商品,現在中國大豆進口已從美國大幅轉向巴西,佔比從40%降至18%。與此同時,加速半導體、稀土加工自主化,降低美國制裁影響。
並且既然已有多方對美表示不滿,所以我們更可以加強與歐盟的經貿合作,通過金磚、上合組織擴大市場,對沖美國圍堵,減少對美依賴。
可以說,雖然特朗普的關稅令來勢洶洶,但我們想要化解,也是不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