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邦調查局(FBI)發布全球通緝令,高價懸賞1500萬美元(約1.09億人民幣),只為逮捕一位43歲的女性,這宛若小說故事的情節,頓時就在全球都引發了廣泛的關注與熱議。
而這樣高價的懸賞金額不僅刷新了FBI歷史懸賞紀錄,更使她與恐怖分子本·拉登並列成為「頭號通緝犯」,也讓人不免疑惑,一位普通的山東女子何以撼動美國國家安全,引起如此浩大的爭端?
在FBI通緝令中,「涉嫌向伊朗出售無人機技術相關電子元件」的理由背後,又有著怎樣的地緣政治博弈與技術焦慮?
創下記錄的懸賞
2025年3月19日,美國聯邦調查局(FBI)突然發布全球通緝令,以1500萬美元懸賞逮捕山東濰坊女子劉寶霞的消息一經傳出,頓時就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熱議。
這一金額直接突破了本·拉登的1000萬美元懸賞額度,成為美國司法獎勵項目的最高懸賞金額,也創下了新的歷史記錄。
而上一任創下記錄的本·拉登,作為「基地組織」(Al-Qaeda)創始人及領導者,因為其極端反美的立場,故而進行了長期策劃並針對美國的全球性恐怖活動。
其最嚴重的罪行是2001年策劃並實施了「9·11恐怖襲擊」,導致紐約世貿中心雙子塔倒塌、五角大樓受損,造成近3000人死亡,而這也是導致了他的懸賞以及懸賞價格飆升的原因。
從最開始的美國聯邦調查局(FBI)於1999年首次對本·拉登發布通緝令,懸賞金額為500萬美元,指控其參與1998年美國駐肯亞和坦尚尼亞大使館爆炸案。
到2001年「9·11事件」後,美國政府將懸賞金額提高至5000萬美元,這一調整旨在加速情報搜集和全球抓捕行動,而本·拉登存在也直接就創下了美國司法史最高懸賞紀錄。
懸賞長期未兌現的爭議儘管賞金極高,但因本·拉登行蹤隱秘且反偵察能力極強,如禁用電子設備、頻繁更換藏身地等因素,使得其懸賞在近十年內無人成功領取。
一直到2011年,有消息稱本·拉登被擊斃後,這位恐怖分子的故事也就此落下了帷幕,這一行動的出現也標誌著美國對這位「9·11」恐怖襲擊幕後主使長達十年的追捕終於結束。
可也是因為本·拉登的故事以及罪行,這才不免的讓人好奇,這位來自中國山東濰坊的女子,究竟是做了什麼的,直接突破了本·拉登的懸賞紀錄,成為美國司法獎勵項目的最高懸賞金額。
電子採購員的跨國貿易
在FBI的指控下,劉寶霞自2007年起通過虛假公司網路,將美國民用電子元件(如電阻、電容、無人機晶元)走私至伊朗,用於製造導彈及「沙赫德-136」無人機,嚴重威脅中東安全。
美國指控劉寶霞通過多種方式的從美國採購民用電子元件,並將其轉售至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IRGC),協助伊朗開發相關科技技術,而美國認為這一行為嚴重威脅其國家安全。
美國將劉寶霞的行為視為對其中東戰略利益的直接威脅,尤其是伊朗軍事能力的提升可能衝擊美國在中東的霸權地位,因此美國不惜以天價懸賞強化威懾。
然而公開信息顯示劉寶霞僅為普通電子採購員,並且值得關注的是,此次涉案中的元件均為通用型民用產品。
中國電商平台淘寶即可公開採購,單價不足200元人民幣,甚至其淘寶交易記錄中最高的訂單也僅僅只是價格為3200元的航拍無人機改裝。
更別提伊朗通過第三方改裝民用零件用于軍事用途的行為,在國際貿易中屬於常見技術轉化案例,與供應商直接責任無必然關聯。
劉寶霞的懸賞背後隱藏著美國對中國的技術遏制意圖,美國通過高調懸賞,試圖將中東亂局的責任轉嫁給第三方,掩蓋其自身中東政策的失敗。
FBI通過社交媒體發起「數字化通緝」,將司法行為包裝為「全民追兇」的輿論事件,本質是政治表演,既迎合國內反華情緒,同時也為後續擴大對華技術制裁製造借口。
不合規的指控手段
劉寶霞被描述為「無軍工背景」「最遠僅到廣州進貨」的普通商人,其經營的企業主要從事無人機零部件國際貿易,但其「軍火女王」的指控形象與真實身份形成強烈對比,引發輿論對美方證據充分性的質疑。
其中關於「民用零件」的軍事化的爭議,有專家指出,電阻、電容等基礎元件在全球產業鏈中高度通用,中國深圳市場批量供應的此類元件單價不足200元,其軍事用途需經複雜二次開發。
而此刻美國卻將「洗衣機主板」標籤貨物指認為軍用鉭電容的行徑,缺乏著實證性鏈條,如果對方沒有更進一步的證據,那麼這就是一種惡意的誣告與陷害行動。
更別提懸賞邏輯的荒誕性,若零件確為「威脅級技術」,何以需通過民間渠道採購,而FBI指控中「虛假報關」「第三國中轉」的操作模式,更像是對常規貿易規避制裁手段的泛化指控。
部分網友將劉寶霞塑造為「破解美國封鎖的民間戰士」,懸賞金額被戲稱為「國家級榮譽證書」,這種解構式調侃,實為對美國霸權制裁的集體抵抗。
這樣類似的還有2022年以色列曾指控山東萊陽鋼管廠「向哈馬斯提供火箭彈材料」,但事實上,經過聯合國的調查與取證,最後證實該廠僅出口自來水管,是哈馬斯自行將其改裝為武器的。
此次事件再次顯示,美國通過模糊民用與軍用技術界限,將普通國際貿易異化為「國家安全威脅」,這也是美國妄圖再次鼓吹「中國威脅論」的政治行動。
結語
劉寶霞案懸賞令的發布,本質是技術霸權與技術民主化衝突的縮影,美國以「國家安全」之名行技術封鎖之實,卻陷入「抓小放大」的困局,中國民間則以戲謔化解制裁壓力,彰顯技術自主的信心。
這場跨國追捕最終走向何方,取決於兩個答案,劉寶霞身份真相的揭開,以及美國能否跳出「霸權慣性」的自我困局,認識到自身單邊主義政策的錯誤。
這一事件不僅是在挑戰國際經貿秩序的公平性,更是在警示全球社會,若放任單邊主義橫行,任何個體都可能成為大國博弈的犧牲品。
不知道您對此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下你的想法,喜歡文章的話記得點贊關注我們下期再見。
信源:
劉寶霞——聯邦調查局通緝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