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特朗普的關稅大棒的惡果一點點開始浮出水面,特朗普便指望美國貿易代表帶著230億美元的關稅減免協議飛抵新德里能帶來一些慰藉,但事實是印度街頭的農民正焚燒特朗普畫像抗議,這場看似普通的貿易談判背後,藏著美國重構亞洲秩序的驚天布局——用印度的廉價勞動力和越南的組裝線拼湊「替代中國計劃」。
但歷史總是充滿諷刺:當年馬歇爾計劃用黃金重塑歐洲,如今特朗普試圖用關稅大棒複製中國經濟奇蹟,卻讓印度陷入「割肉飼虎」的漩渦,這個一直想要趕上中國的古老文明,真的能在這場漩渦中獨善其身么?
美國的「造神」運動
美國對華遏制戰略屢屢受挫後,特朗普的白宮作戰室掛起了新的藍圖:
投資印度1.2萬億美元打造「世界工廠2.0」,這個數字恰好等於中國過去20年對美貿易順差總和。
在華盛頓的構想中,印度14億人口將成為新的「人口紅利」,莫迪政府承諾的「印度製造」似乎完美契合。
屆時,特朗普既在中國旁邊扶持了一個龐然大物,又取巧解決了美國製造業存在的部分問題。
不過直到蘋果CEO庫克參觀印度金奈工廠時,發現流水線上60%的零部件貼著「中國製造」標籤,操作手冊里甚至留著中文批註時,華盛頓可能才會稍微意識到:
印度可能真的扶不起來。
並且美國的這種經濟嫁接術的荒誕在美印貿易談判中也是暴露無遺。
印度需要將55%的美國進口商品關稅砍至零,包括維繫數百萬農民生計的杏仁、藜麥等農產品,卻換來美國對印度仿製葯加征10%關稅的反噬。
當美國病人在藥店發現降壓藥價格翻倍時,印度製藥巨頭的北美訂單正被越南和印尼瓜分。
更致命的是,美國要求印度開放國防和能源市場,這將使俄制武器份額從72%暴跌至30%,而印度80%的石油進口將被迫轉向美國頁岩油。
對印度和莫迪而言,曾經誇下海口的「印度製造」已然過去了十年,但別說成為另一個中國,就是完備的工業電力供應和許多不算太複雜的產業鏈都沒有搞定。
這種情況下,即使印度一向在國際上相當「特立獨行」,很多時候連美國的賬也不買,但回到現實:
印度製造想成功,能指望的還真就只有中國和美國。
那印度如今到底能怎麼辦呢?
新德里鋼索上的獨舞
莫迪政府的困境在今年3月達到頂點:
一邊是特朗普威脅對660億美元印度商品加征報復性關稅,另一邊是農民聯盟揚言「血洗議會」反對農業開放。
這種撕裂在汽車產業尤為慘烈——印度對進口車徵收110%關稅保護本土品牌的鐵幕,正被美國要求撕開裂口。
塔塔汽車董事長警告,若放開限制,印度車企將在三年內被特斯拉和福特碾碎。
地緣政治的鋼絲繩同樣危險。
當印度商船繞道好望角躲避紅海危機時,中國建設的瓜達爾港正吞吐著伊朗低價原油;
當美國施壓印度斷絕與俄能源合作,中俄北極航道首次向印度貨輪開放。
這種戰略搖擺的代價清晰可見:
印度儲備銀行數據顯示,放棄俄油導致2024年能源進口成本激增37%,而同期中國對俄貿易順差擴大至創紀錄的890億美元。
其實這場鬧劇揭示的不僅是霸權邏輯的失效,更是發展模式的終極對決。
當美國試圖用關稅武器重塑產業鏈時,中國正通過《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構建去美元化貿易網;
而印度在「市場換技術」陷阱中掙扎時,華為已在班加羅爾建立南亞最大5G研發中心,培訓出3700名印度工程師。
歷史不會簡單重複,但總在押韻。
1947年的馬歇爾計劃用金元綁定歐洲,2025年的「亞洲馬歇爾」卻用鎖鏈套住印度。
這場博弈的啟示振聾發聵:真正的經濟崛起無法通過外部施捨實現,唯有立足自主創新、維護戰略定力,才能在百年變局中立於不敗之地。
所以如今印度農民燒毀美國轉基因種子、越南工人要求中國技工返廠也就不難理解了。
甚至可以斷言,華盛頓的「替代中國」幻想事實上已經化為齏粉。
只不過可能對於這一點,美國和特朗普不願意相信,而印度和莫迪則是不想,也不敢面對。
堅持原創不易,歡迎大家點贊評論,關注作者,閱讀更多精彩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信息來源:
《美國商務部長敦促印度降低關稅 以構建「非凡關係」》金融界
《印度農民Vs美國病人:美印關稅博弈將成為誰的「苦果」?》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