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避免同時與中美打貿易戰,馮德萊恩正在做最後一搏。先派人去美國進行正式談判,如果談崩了,再把中歐經貿合作當成退路。
歐盟貿易專員謝夫喬維奇正在開展他所謂的「經貿外交」,他先作為歐盟代表訪問美國,與美方官員進行正式談判,然後再直奔北京,討論中歐貿易關係。
【歐盟已經想好,要是與特朗普談崩,就直奔中國談合作】
歐盟委員會已經為謝夫喬維奇打點好了在美行程,他將接連會見美國商務部長和貿易代表,深入討論美歐貿易關係。歐盟方面的預期是,盡一切努力避免美歐貿易戰開打,鞏固「最強大」的美歐經濟關係。
只是特朗普政府願不願意相向而行,那又是另一回事了。從謝夫喬維奇自己,再到歐盟其他高層,都沒有抱多少信心,要不然也不會在中國那裡做兩手準備了。
特朗普上台之後,美歐關係迎來了一輪「斷崖式」的跌落,從俄烏衝突再到雙邊經貿,分歧可謂無處不在。
特朗普主打的「美國優先」,讓習慣了「全球同盟」的歐洲顯得無所適從。儘管有不少歐洲領導人,當年都與特朗普打過交道,可依然沒有充分總結經驗,汲取教訓。
【歐盟貿易專員先去美國,再來中國】
這是因為歐盟早就對美歐跨大西洋夥伴關係形成了路徑依賴,「戰略自主」的口號喊了十幾年,依舊沒有任何進展。所以美歐關係中,歐盟始終是逆來順受的那一方,何談在談判桌上公平對話呢。
自從特朗普點名歐盟要對關稅戰做好準備後,歐盟高層草草算了一筆賬,如果美國的無差別關稅政策正式落地,歐盟每年至少將損失280億美元。
此外還會加速歐洲相關產業對外轉移,可能用不了幾年,歐盟就不需要操心鋼鋁關稅問題了——因為這些業務已經遭到「毀滅性打擊」。
為了促成美歐理性對話,歐盟準備以關稅進行反制,試圖對美國展現強硬姿態。可強硬的背後,卻沒有充足的底氣支撐,歐盟只想著速戰速決,實在不願意承擔打持久戰的風險。
【謝夫喬維奇希望竭力避免美歐貿易戰】
說白了,歐盟拉出的關稅清單,只是做做樣子而已,主要目的是讓特朗普政府知難而退,並不想真的要與美國在關稅問題上過過招。這種心態,讓歐盟一開始在氣勢上就矮了一截。
特朗普才威脅,要反過來對歐盟酒業加征超高額關稅後,法國那邊的口風很快緩和下來,因為這是他們的主力出口產業,中美都是重要市場,實在得罪不起。
當初中國對法國干邑行業徵收反傾銷稅,就讓法國政府頭疼不已,現在又要被推上美歐經貿爭端的前線,法國雖然一直想當歐盟的領頭羊,可從來不打算為歐盟的整體利益「犧牲小我成全大我」。
於是曾經揚言要捍衛歐洲利益的法國總理,很快開始質疑歐盟針對美國拉出的關稅清單「是否合理」,態度不可謂不反覆。
【謝夫喬維奇將與美國商務部長會談,此人是特朗普的「關稅大將」】
這充分說明,歐盟所謂的「集體利益」,是一個相當寬泛的概念,大部分成員國都在各自為戰。面對特朗普在關稅問題上的極限施壓,歐洲沒有多少有效的對策。
歐盟一開始就沒想著和美國撕破臉皮,本來反制關稅在4月正式生效,又往後推遲了半個月,顯然歐盟還是抱有僥倖心理,打算以談判方式解決。只是這種做法,大概率讓美國得寸進尺。
我們還能看到,歐盟正在做兩手準備,當美歐經貿這條路註定走不通時,在中歐經貿這裡留下退路,免得同時和中美爆發經貿爭端。
只是歐盟還沒有對自己的處境建立正確的認知,甚至還沒有意識到,在中美面前,自己手裡的議價權都是差不多低。
【特朗普對歐盟從不客氣】
謝夫喬維奇在動身前,還想著要給中企在歐洲投資設置門檻,企圖以「技術轉讓」為關鍵前提。另外,他還大談在中歐之間營造所謂的「公平貿易環境」,歸根結底,是在給歐盟那邊的霸王條款做包裝。
歐盟一直想和中國進行所謂的「公平競爭」,只是並非基於市場經濟的客觀規律,而是想靠強制政策,按照自己的意願單方面塑造中歐經貿格局,這與「公平」八竿子打不著。只是歐盟一直很擅長自欺欺人,在中歐經貿和美歐關係上都是如此。
順帶一提,謝夫喬維奇訪華,不是獨自一人,他會和西班牙首相、法國外交部長同行,既是以各自的外交身份前來,有不同的對話目的,又儼然組成了一個「歐洲代表團」,核心都是要為中歐經貿關係的下一階段進行早期布局,為後續的更高級別互動做好鋪墊。
可歐盟若是不能端正心態,那與中方的互動,只會是事倍功半,搞得兩手準備不倫不類,到頭來甚至可能堵死自己為數不多的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