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中歐峰會就要舉行,歐盟原本還在琢磨著能不能趁此機會,在關鍵礦產和稀土問題上從中國這裡「拿到特殊政策」。可沒想到,馮德萊恩的「靈機一動」,壞了歐盟的大事。
【馮德萊恩公開對中國大放厥詞】
在日前的歐洲議會上,身為歐盟主席的馮德萊恩發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講。縱觀演講內容,其中充斥著對中國內政的指指點點,尤其是在中方對俄立場和貿易政策方面,更是惡意批評。
馮德萊恩表示中方對俄羅斯的支持給歐洲帶來了「不穩定因素和安全風險」,還聲稱中方對俄羅斯的態度「決定了之後中歐關係的走向」。在談到貿易問題上,馮德萊恩更是猛潑髒水,給中方扣上「傾銷」的帽子,還批評中方管制稀土一事給歐洲企業帶來了衝擊。
這番言論引起了多方關注,法新社等外媒認為,這是馮德萊恩對中國提出的「迄今為止最嚴厲的抨擊」,並認為她的演講簡直是一次「中歐關係攤牌」。
而值得關注的一點是,馮德萊恩此次發聲,正好卡在中歐峰會還有兩周開辦的時間點上,而且這次是歐方主動接受中方邀請前往中國舉行會談。
一般來說,中歐峰會的舉辦地點是輪著來的,上次峰會在中國辦,這一次就應該在布魯塞爾舉行。
但中方因為外交節奏緊湊,明確表示赴歐行程難以安排,歐盟只好「做出讓步」,改在中國舉辦。從某種程度上講,這已經是歐盟向中方「低頭示好」的表現了,而其之所以有這種「良好態度」,主要原因就在於歐盟當前「有求於」中國。
【歐盟希望中國放鬆稀土出口管制】
據路透社早前報道,歐盟方面早就計劃好要借這次中歐峰會,與中國在稀土關鍵礦產問題上展開談判,希望中方能延長對歐洲的稀土出口許可證有效期限,甚至希望中方給予歐盟特殊待遇——取消稀土管制。
然而,馮德萊恩突然在關鍵時刻做出了這番不合時宜的強硬表態,無疑把這一切全部破壞了。
其實馮德萊恩的心思不難理解。一方面,當前歐盟內部矛盾重重,各國分歧嚴重,德國、法國國內經濟承壓,民粹主義上升。馮德萊恩需要一個「強勢姿態」來重塑其領導威信,在政治上刷存在感。
另一方面,這也是「以硬逼軟」的常規性套路,歐盟產業正面臨「脫鉤困局」:想跟中國「脫鉤」,又離不開中國製造;想搞新能源轉型,又繞不過中國的原材料供應。
這種左右為難的局面讓歐盟極度焦慮,馮德萊恩乾脆選擇「賭一把」,先做出強硬表態,企圖用這種態度來給中方製造壓力,進而在談判桌上掌握更多籌碼和主導權。
簡單來說,馮德萊恩可能是覺得放一把狠話可以「嚇退」中國,贏得歐盟內部掌聲,順便給峰會「熱個場」。但目前來看,這種策略顯然是適得其反。
彭博社爆料稱,中方已決定將本來為期兩天的中歐峰會壓縮為一天,並取消雙方原定第二天在合肥與商界團體的會晤安排,將整個議程移至北京舉行。
【歐盟領導人將赴中國參加中歐峰會】
目前這一消息還未得到中方官方證實,但如果消息為真,此舉也向外界釋放了一個明確信號:中國對歐盟的誠意和目的有所質疑。
事情走到今天這一步,說實話責任全在歐盟。這些年來,歐盟一邊靠中國的市場和資源佔盡紅利,一邊又跟著美國對中國打壓、制裁,甚至對中國電動車、光伏、鋼鐵等產品發起反補貼調查,如今又在稀土問題上伸手,實在讓人難以信服其「合作誠意」。
特別是在中國對稀土和關鍵礦產逐步加強戰略控制的背景下,馮德萊恩卻反而挑這個時候「指責中國壟斷資源」,這對中方而言無疑是挑釁。可以說,這對稀土談判的氛圍非常不利。
當然,從大局來看,中國並不希望與歐盟徹底「鬧翻」,畢竟中歐經濟高度互補,2024年中歐雙邊貿易額仍高達8000億歐元以上,是彼此最重要的經濟夥伴之一。
但這種合作關係不能建立在「脅迫」之上。中方歡迎對話,但反對綁架。歐方若真有誠意,就必須先在態度上尊重中國,不搞「話裡帶刀」,不玩「雙重標準」。
相反,如果馮德萊恩此類「逞口舌之快」的風格繼續主導中歐交流節奏,那麼中歐關係恐怕真的會錯過「轉暖窗口」,步入「結構性冷淡期」。到那個時候,中歐深厚的互信基礎將嚴重受損,想要重新恢復可就難了。